又一個「雙資質」獲批,全國只有8家,還有200家在排隊等!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造車新企蓬勃湧現。不可否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大勢所向,但數百家的造車新企不可能都在這場競爭激烈的淘汰賽中生存下來,得到“雙資質”顯然成為了這些企業進入新能源市場的准入門檻。

8月18日,工信部發布了第311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在擬發佈新增汽車生產企業清單一欄中,奇瑞新能源赫然在列。此次公告時間截至8月23日,這意味著如果沒有什麼意外,奇瑞新能源生產項目將獲得工信部審批通過,這也是全國第8家拿下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

又一個“雙資質”獲批,全國只有8家,還有200家在排隊等!

什麼是 “雙資質”?

與很多高要求的行業一樣,要有“證”才能上崗,這放到新能源汽車領域則是需要獲得一張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而“雙資質”則意味著既要在發改委那裡拿到有條件建廠做產品的資質,又要在工信部那裡拿到能夠上市銷售的資質。那這些資質要如何申請呢?

又一個“雙資質”獲批,全國只有8家,還有200家在排隊等!

根據企業出身的不同,主要分兩類申請資質的路徑:一是已經有傳統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如比亞迪、上汽等,它們只需要額外再補一個新能源准入的資格就可以造新能源汽車。第二種是本身沒有汽車生產資質,一切要從零開始申請。比如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這種從傳統整車廠脫離出來的企業,本身它們是沒有資質生產汽車的,所以最開始都是藉助母公司的資質在造車。它們只有完全拿到了雙資質,才能自己獨立出來,不再依靠母公司生產和銷售。

又一個“雙資質”獲批,全國只有8家,還有200家在排隊等!

值得要注意的是,目前也只有北汽新能源、雲度新能源、江鈴新能源、知豆、長江汽車和前途汽車、合眾新能源7家通過雙認證正式獲得資質。而沒有取得雙資質的企業更多選擇的就是與傳統車企進行“聯姻”,比如蔚來和江淮、威馬和東南、小鵬和海馬,就是其中的代表。

又一個“雙資質”獲批,全國只有8家,還有200家在排隊等!

未來,對新建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的審批有非常高的門檻,早一步拿到資質,或在電動化領域多一個籌碼。

奇瑞憑什麼拿到“雙資質”?

作為我國的自主品牌,奇瑞早在2000年便開始著手於從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是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力最早的品牌之一。在經過了一系列的研發後,奇瑞新能源於2010年正式成立,並於2016年11月獲得了發改委的生產資質。根據核准信息,該項目的生產規模為達產後形成8.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年產能,其中新增6萬輛純電動乘用車年產能。不過,造車是一個燒錢的項目,但這次總投資20.5億元的項目資金皆由企業自籌。

又一個“雙資質”獲批,全國只有8家,還有200家在排隊等!

(奇瑞小螞蟻eQ1)

同時,隨著產品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小螞蟻eQ1、艾瑞澤5e以及瑞虎3xe等多款主力車型的助力下,奇瑞新能源在2018年的市場銷量一直呈高增長態勢。在剛剛過去的7月份中,奇瑞新能源以5501輛的銷量佔據新能源汽車銷量榜前五的位置,1-7月,奇瑞新能源共銷售新能源車3.1萬輛,位列新能源車企總銷量第四。

又一個“雙資質”獲批,全國只有8家,還有200家在排隊等!

留給車企的窗口時間有限

“有些企業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卻根本沒有實力生產汽車,而是藉著’資質’四處找投資;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卻得不到生產資質。”正如吉利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所說,確實存在著拿著資質卻不能生產出汽車的企業。

又一個“雙資質”獲批,全國只有8家,還有200家在排隊等!

據媒體報道,拿到第12張新能源汽車生產准入資質的河南速達,事實上已經“五年未造出一輛車”。因此,發改委暫時收緊了資質的發放。與此同時,“雙資質”准入門檻也越來越高,如今發改委已經停下了發放資質的腳步。

作為新能源市場第一輪淘汰賽,留給造車新企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未來,伴隨著補貼的全面下滑或退出,造車新企的發展窘境會更加凸顯。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為了能夠搶佔市場,在新能源領域多一些籌碼,至今都還有近200家的企業在排隊等待審批,希望跨過“資質”這個門檻。

如今,申請“雙資質”成為了許多造車新企的謀生方式。不過,當資質的門檻越來越高,資質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誰又將乘勢而上,成為繼奇瑞新能源之後拿到“雙資質”的車企呢?

當然,“雙資質”只是一塊試金石。如果沒有解決好資金、上市和交付問題,那“雙資質”也會變得沒有意義,而企業就會像大浪淘沙一樣消失在新能源汽車的浪潮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