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宠的立春:“我以前是个大节来着”

一个七八岁小男孩,

清晨在马路上狂奔,

手里提着个锣,

跑一段敲一下,

大喊:“春来啦!”

路过你的时候往你怀里塞了张画,你整理好凌乱心情低头一看,画上是头牛。

失宠的立春:“我以前是个大节来着”

这场景相当魔幻,我甚至忍不住笑出了声。但这就是千年前中国人在今日的做法。

可能你也在某公众号上看到了,今天是立春。

失宠的立春:“我以前是个大节来着”

老祖宗费力定出24节气,一个个名字诗意十足,现在也不过躺在手机推送里,每年到了时候跳出来让人认个脸熟。和传统脱离得如此彻底,想想有些愧疚。

自秦代起,立春就是春之开端。古人眼里,四季轮回是老天爷的戏法,如立春这样的季节交替不可不敬。何况春日来,农事起,这节气更是添了几分重要。

重要到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仪式结束后,还要赏赐群臣,施恩于百姓:今日立春,全国上下一人加个鸡腿。

忘了含义,撇了习俗,失了尊重,但有一点还传了下来,就是美食。

说来神奇,大大小小的节,都要造个吃食,可能是古人预见到“不肖子孙”别的能忘,吃总记得。

立春最典型的食物就是春卷,再细致些的人家会弄点萝卜来啃两口,这叫“咬春”。

春卷做起来简单,烫面揉好,擀成圆饼,上锅蒸一会,春卷皮就做好了。里面的馅料放菜配肉末或是豆沙都可,卷到皮里下锅油炸,翻了两波就可装盘。金黄闪闪,低头一闻,既有面皮炸后的酥香,也有肉香或是微甜的豆沙香。

失宠的立春:“我以前是个大节来着”

据说春卷的起源和一个宋代书生有关。

这书生一心向学,为省时间,大有把饭戒了的意思。他老婆心里很急,书不读没钱途,饭不吃没命。几番考虑,她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菜做成馅报道饼里,饭菜一步到位。书生一手拿书,一手握饼,看累了咬两口,咬着咬着就中了状元。书生把饼送给考官,后者尝过,赞不绝口,专门写了篇文章,并开始叫它“春卷”。

除了春卷,文人的发散思维也给了立春一个登台的机会。

顾长卫有部片子,名叫《立春》。

失宠的立春:“我以前是个大节来着”

“春”总让人觉着寒冬将尽,再走两步就该是阳光灿烂了吧。但天气料峭,这希望是裹在大地的枯黄中的,不知哪天才能发芽。

电影的主人公便是活在她人生的立春阶段。王彩玲,80年代的北方小城音乐老师,除了一把好嗓子别无他长,厌倦繁琐的世俗生活,既有个艺术路上成名的梦,又希望能觅得真爱。嘴里常念着“北京的歌剧院在调我,我很快就要去北京了”。

低配硬件高配梦,大家细想想,我们多少也是如此。

王彩玲的故事要更戏剧化一些。她总爱上同样苦闷的灵魂,从屡次落榜美术学院的表弟,到迷恋芭蕾喜欢同性的胡老师,但最后表弟远走他乡,胡老师说“你不知道我是这个城市的一桩丑闻”,他想借和王彩玲假结婚终结丑闻。

屡屡被现实伤害之后,王彩玲最终和世俗和解。

当一个人来到人生的立春时节,希望和梦想如种子埋在地里,可能烂在黑暗中,也可能破图发芽。这片子拍出了立春埋在黄土地中的那一截。

从自然时节到人生,立春都代表着可能性。

“春卷”们带给一国人的集体记忆,和立春引发的超越社会阶段的思索,这可能才是节气不过时的意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