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不是做奴隶

孝敬不是做奴隶

孝,首先是态度。什么态度?

恭敬而愉快。

当然,行动也是要有的。比方说,长辈有事就去服务效劳,好酒好菜让他们先吃先喝,赡养父母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养都不养,还说什么孝?

但,仅仅如此,就是孝吗?

当然不是。要知道,就连狗和马,我们也都是要养的。如果内心没有恭敬,脸上没有笑容,那么请问,赡养父母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

行动时恭敬而愉快,才是尽孝。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孝敬,是孔子的主张。

孝顺,就未必。

既然“孝顺”都未必是孔子的主张,那么用所谓“孝道”进行道德绑架,强迫子女奴隶般地服从父母,宣称不听话就是不孝,就更不是孔子原意。

何况时代早就变了。过去四世同堂,财产家族所有,遇到问题总得有人做主。因此,在家庭意见不统一时,只好规定子女听父母的。

现在,难道还有这个必要吗?

其实,不要说经济独立的子女,就连对待未成年人,也不能颐指气使。相反,从孩子会说“不”的那天开始,就要尊重他的选择,除非那选择会导致危险,比如玩火和吸毒。即便如此,也要有话好好说。想想吧,如果他从小就没见过好脸色,怎么能指望他将来对你恭敬而愉快?

何况孔子还说:色难。

什么意思呀?

在父母面前保持愉快,很难。

这是大实话。恭敬是做得到的,恭敬而愉快就不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再说谁还没有一点烦心的事?这时就算笑容满面,那也是装的。装出来的愉快,有意思吗?

没有。

所以孔子又设了条底线:唯其疾之忧。这话不好懂。一种解释是:担心父母生病的就是孝子。另一种是:只要做到除了生病,其他事情都不用父母操心和担忧,就是孝子。

后一种可能更接近本义,因为孔子还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父母在,为什么就不能远游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父母随时都可能生病,二是走得太远他们不放心。所以,即便远游,也一定要有明确去处,不能漫游。

这就叫游必有方。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摘自《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易中天/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关于本书(011816a1)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是由著名学者易中天创作的“传统文化教育”系列书,全书102个经典故事,56个中华智慧,215个精选古文片段,700个创意动漫,用讲故事的趣味带领读者学习传统文化,无需半点古文功底也能轻松读懂,将中国智慧运用于当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