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孩子取名“黄轩”了吗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我爱吃西红柿”

“我叫天蚕土豆”

“呵呵……”

“我年薪一千万”

“我年薪一千五百万”

“!”

“……”

最近笔者无意中看到了一份《2016年大数据“看”中国父母爱给宝宝起什么名》的报告,如下图

你给孩子取名“黄轩”了吗

你给孩子取名“黄轩”了吗

原来各位新科父母跟笔者是同道中人,都喜欢看网络小说和古装偶像剧,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谁能免俗?当然,我也看到了很多网友对此的吐嘈,其实如果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只是我们这批80、90后对当代流行文化的追逐而已。回到唐宋,唐诗宋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李白就是唐朝版“周杰伦”。咳咳,各位先不要喷,这个比方的确不太恰当哈,我只是想表明李白在他所处的时代就是超级偶像。回到正题,对于“轩”、“萱” 等字在当今宝宝名字里泛滥成灾,以我的眼光看,这种所谓的“诗情画意”固然未免显得有些俗气,但也不必嘲讽,就像我前面说的,每个时代有自已的流行文化,起名的风俗习惯亦是如此。

”例如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多以贱名为时尚。如晋惠公的儿子叫“圉”,女儿名“妾”。鲁文公的儿子竟名“恶”。至汉代,受早年黄老之道影响,追求长生,取名多用“去病”、“延年”、“延寿”、“千秋”等。

至魏晋道家玄修之风更胜,加之高门阀阅崇尚风雅,起名要求格外高致。而高致无外“之乎者也”,于是即能代表道家太极阴阳,又风雅文彦的“之”字遂成为最时髦的名字。如王羲之,不但一门兄弟皆名之,又遗之子孙,儿子有献之、徽之等,孙子有桢之、静之等。

唐末五代,战火经年,民生苦难,渴求太平如久旱望雨,遂皆喜以“彦”字为名。而至宋代,国势日弱,屡战屡败割地求和,故而多以“老”、“翁”为名,连名字里没有“翁”字的文化名人陆游也不能免俗,号了个“放翁”。

时入近代,甲午败后,失地丧权,国家瓜分之难在即。感于救亡的急迫与启蒙的必要,士子多取名“强华”、“振夏”、“觉民”。

你给孩子取名“黄轩”了吗

而这种起名的规律放在近代也准,例如:(1)1949/9/30以前,这批人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其名字中,使用频度排在前十位的是:英、秀、玉、珍、华、兰、桂、淑、文、明。这些字几乎没有任何政治色彩。

(2)1949/10/01-1966/5/3,这批人出生于“文革”前十七年。其名字中,华、国、建、民的使用频度,远高于其他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取得最多的名字是:建华、建国、建平、建军、爱华、国华、国英、建民、志强、建英、新民、新华、国强……等。很多名字与现实政治紧密挂钩,如抗美、援朝、保国、跃进、超美、红专、学雷、学锋……等,都是很常见的名字。

(3)1966/6/1-1976/10/31,这批人出生于“文革”十年。其名字中,文、红、梅、军、东、立、斌、卫、兵的使用频度,要远高于其他时期。比如,在四九建政前出生的群体中,名字中“红”的使用频度排在第164位,而在“文革”十年出生的群体中,名字中“红”的使用频度高居第1位;“军”也是类似的情况,四九建政前使用频度排名第253位,“文革”十年则高居第3位。取得最多的名字,是卫东、卫红、向东、红卫、文革、卫兵、东兵、要武、爱武……等。简言之,这个时期的人名用字,政治色彩比第二时期还要浓厚。

(4)1976/11/1-1982/6/30,即“文革”结束后至1982年人口普查前出生者。这批人的名字中,传统用词(即第一时期较常见的“英、秀、玉、珍”等词)显著减少,彬、婷、磊、搏、昕、妍、璐、萌、曦、薇、妮、莹、蕾、娜……等文雅、别致之词,开始大量出现。伟、海、波、涛、毅、飞、宇、锋、巍等大气魄词也用得很多。简言之,这一时期的人名用字,没有太浓的政治色彩——当时最流行的政治词汇“改革”、“开放”等,很少出现在人名之中。

所以一此专家学者也不用痛心疾首,时代在发展,文化也有它发展的独有轨迹。回到开头的那个无聊的段子,人们常言:“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人的名字也一样,适合的名字就是好名字,个人的能力不行,取一个宇宙第一流弊的名字也只会徒增讽刺,各位觉得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