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故事」在陪伴中共同成長|渡過

「陪伴故事」在陪伴中共同成长|渡过

我的陪伴情結

30多年前,我就對精神疾病有了興趣。那是1982年,我有一個親戚嚴重抑鬱,且有多次自殺行為,在治療過程中又出現躁狂,所以我知道了“雙相情感障礙”這個病,還知道碳酸鋰可以控制雙相。當時我正在學習高中化學,鋰這個只存在於化學元素週期表上的金屬,突然和一種特殊的疾病聯繫起來,讓我覺得不可思議,而手機和鋰電池也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又過了很多年,2000年元旦時,我得知一個熟悉的同事身體出了狀況。他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加上連續出差,熬夜工作,出現了幻覺。在外地出差途中出現行為異常,被強制送進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出院後他在家休息養病,因為和我關係不錯,經常和我通電話。我發現他經常嘆氣,說“活著沒意思”之類的話,馬上想到當年我親戚得抑鬱的事,提議他趕緊去醫院找醫生複診。在確診重度抑鬱後,醫生給他開了抗抑鬱藥,同時建議他換個環境,別一個人呆在家裡。

他於是向我求助,希望我出差的時候,可以跟著我,我回家他也住我家裡。那時我剛剛結婚,還沒小孩。我的工作是售後服務,經常出差;他原來就是我的同事,之前也經常一起出差。出於同事關係和朋友義氣,我答應了他。

大約半個月的時間裡,我們朝夕相處。為此我專門學習了一些關於抑鬱的知識,他也有了明顯的好轉。這其實就是24小時的全程陪伴。後來,他在醫生指導下,服藥1年左右停藥,至今沒有復發。

大約三年前,我萌發了通過網絡幫助一些抑鬱患者的想法。我加入了一個抑鬱互助QQ群,三年來陪伴了不少抑鬱患者,無論成功還是挫敗,我都學到了很多東西。我也參加了一些心理學培訓班,學了心理諮詢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有趣的是,這些培訓班上的同學,基本上都有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但沒做過諮詢案例;而我沒有任何證書,卻有一些案例。所以課餘時間,經常是我說案例,大家一起分析討論。

今年,我通過“渡過”公號,知道了“陪伴者計劃”,感覺這正是我這幾年想做和正在做的事情。經朋友介紹和張進老師考核,我被接受為第一批陪伴者。其實嚴格來說,我是不符合陪伴者資格的,因為我自己沒有得過抑鬱症。

第一次陪伴

“陪伴者計劃”正式實施後,我就開始了工作。第一個同城陪伴對象是Z先生。

Z先生是公司文案策劃。1987年生,家中長子,有兄弟三人。他從小和奶奶一起長大,小學四年級回到父母身邊,確切說是母親身邊,因為父親在國外打工。

初一那年,母親意外去世。他記得,那天是週末,母親出門去看望外婆。他半開玩笑對母親說:“要不我陪你去吧。”但最終沒有去。母親從外婆家回來的路上車禍身亡,後來他腦子裡反覆出現一個想法: 要是我那天陪她一起去外婆家,是否車禍就不會發生了。但是他強調,這個念頭也不算太強烈,沒有對他形成太大的壓力和困擾。

高一那年,他父親去世了。那時父親在國外打工,得了胃癌。語言不通,沒有親人陪伴,父親一直鬱鬱而終也沒有回到國內。

父母雙亡這件事,對尚未成年的兄弟三人來說,是一個小心翼翼,不敢觸碰的傷口。他說當母親遇難的消息傳來時,兄弟三人的表情是完全麻木的,沒有痛哭,也沒有流淚。

他說,讀高中的時候喜歡寫作,志向是當一個記者。後來也如願以償。但是他總是無法按時完成稿件,最後只好辭職了。

他自述,小時候和家人衝突時,他無法正常地用語言為自己申辯,只能攥緊拳頭默默忍耐,更多的時候是在沒人的地方用頭撞牆。後來工作中、戀愛時,也出現類似情況,常用割腕自殘、用頭撞牆來緩解焦慮情緒,或者聲稱要自殺來和制止對方的進一步指責。

第一次和他聊,還是順暢的。我鼓勵他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先寫下來。我說:表達就是療愈,看見就是療愈。你顯然有很多東西沒有表達,更沒有被看見。

他聽了以後顯然比較興趣,因為他本身就喜歡寫作。他的知識面、閱讀面都比較廣,邏輯思維能力很強。

後來談到面臨衝突時的自殘行為,我問他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他一時說不上來。我就替他總結了:這是你緩解焦慮的一種方式;也是你停止對方繼續攻擊的方式。他說基本靠譜,補充道:我似乎已經對這個形成路徑依賴了。

結束這次陪伴時,我讓他給我一個評價。他第二天留言:總體挺好的,就是有一個小小的問題:我有時候一時組織不起來語言,會稍微沉默一下,而你會講的比較多,所以會感到一些的壓迫感,但不是什麼大問題,還是可以繼續的。

這算是我們正式確定了陪伴關係。

共同進步

第二次見面是一起吃晚飯。我有點擔心他會拒絕這種方式,沒想到他痛快地說:好的,我是個吃貨。

這次談話,基本上我是問了他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細節。他用一種不緊不慢的方式敘述。比如上次他提到,奶奶是服農藥自殺的。那時他還小,家裡聚集了很多親戚、同村的鄰居等。他避開人群,一個人默默到山上呆了很長時間,很晚才回到家裡。

他談到自己。他在兩三年前在杭州買了房,有一個關係穩定的女朋友,工作也不錯。和同齡人相比,無論從哪個角度都算比較成功的。但是他總覺得房子位置不夠好,工作不夠順心。他也擔心自己的病,會給未來的家庭,未來的孩子帶來威脅。這應該也是他尋求陪伴者計劃幫助的原因。

他還有一個困擾是人際關係問題,和人交往容易退縮回避。尤其在和家族長輩打交道的時候,對關於他個人問題的關注,比如今年賺了多少錢,什麼時候結婚,他覺得是一種無法忍受又無處躲藏的尷尬和憤怒,所以只好採取儘量迴避的方法。

我對他這種狀態似乎沒有更多的建議,所以以傾聽為主。不知不覺中大概一共聊了2個小時。

在我過往的陪伴經歷中,像Z先生這樣容易溝通,思維表達清晰,社會功能良好的陪伴對象並不多。他的童年經歷充滿了死亡、分離;他面對挫折和焦慮採取的極端手段讓人唏噓不已。

我非常希望能從他的敘述中細細體會他的感受,學到更多的東西;同時給他一些建議,去幫助他從容應付一些過去他覺得非常尷尬難受的場景,培養出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開啟美好的未來。

相關文章:

短期是診治,長期是成長,全程是陪伴

【陪伴故事】“沒事,這不怪你”

「陪伴故事」在陪伴中共同成长|渡过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本公號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掃描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