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故事」在陪伴中共同成长|渡过

「陪伴故事」在陪伴中共同成长|渡过

我的陪伴情结

30多年前,我就对精神疾病有了兴趣。那是1982年,我有一个亲戚严重抑郁,且有多次自杀行为,在治疗过程中又出现躁狂,所以我知道了“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病,还知道碳酸锂可以控制双相。当时我正在学习高中化学,锂这个只存在于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金属,突然和一种特殊的疾病联系起来,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而手机和锂电池也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又过了很多年,2000年元旦时,我得知一个熟悉的同事身体出了状况。他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加上连续出差,熬夜工作,出现了幻觉。在外地出差途中出现行为异常,被强制送进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出院后他在家休息养病,因为和我关系不错,经常和我通电话。我发现他经常叹气,说“活着没意思”之类的话,马上想到当年我亲戚得抑郁的事,提议他赶紧去医院找医生复诊。在确诊重度抑郁后,医生给他开了抗抑郁药,同时建议他换个环境,别一个人呆在家里。

他于是向我求助,希望我出差的时候,可以跟着我,我回家他也住我家里。那时我刚刚结婚,还没小孩。我的工作是售后服务,经常出差;他原来就是我的同事,之前也经常一起出差。出于同事关系和朋友义气,我答应了他。

大约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朝夕相处。为此我专门学习了一些关于抑郁的知识,他也有了明显的好转。这其实就是24小时的全程陪伴。后来,他在医生指导下,服药1年左右停药,至今没有复发。

大约三年前,我萌发了通过网络帮助一些抑郁患者的想法。我加入了一个抑郁互助QQ群,三年来陪伴了不少抑郁患者,无论成功还是挫败,我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也参加了一些心理学培训班,学了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有趣的是,这些培训班上的同学,基本上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但没做过咨询案例;而我没有任何证书,却有一些案例。所以课余时间,经常是我说案例,大家一起分析讨论。

今年,我通过“渡过”公号,知道了“陪伴者计划”,感觉这正是我这几年想做和正在做的事情。经朋友介绍和张进老师考核,我被接受为第一批陪伴者。其实严格来说,我是不符合陪伴者资格的,因为我自己没有得过抑郁症。

第一次陪伴

“陪伴者计划”正式实施后,我就开始了工作。第一个同城陪伴对象是Z先生。

Z先生是公司文案策划。1987年生,家中长子,有兄弟三人。他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小学四年级回到父母身边,确切说是母亲身边,因为父亲在国外打工。

初一那年,母亲意外去世。他记得,那天是周末,母亲出门去看望外婆。他半开玩笑对母亲说:“要不我陪你去吧。”但最终没有去。母亲从外婆家回来的路上车祸身亡,后来他脑子里反复出现一个想法: 要是我那天陪她一起去外婆家,是否车祸就不会发生了。但是他强调,这个念头也不算太强烈,没有对他形成太大的压力和困扰。

高一那年,他父亲去世了。那时父亲在国外打工,得了胃癌。语言不通,没有亲人陪伴,父亲一直郁郁而终也没有回到国内。

父母双亡这件事,对尚未成年的兄弟三人来说,是一个小心翼翼,不敢触碰的伤口。他说当母亲遇难的消息传来时,兄弟三人的表情是完全麻木的,没有痛哭,也没有流泪。

他说,读高中的时候喜欢写作,志向是当一个记者。后来也如愿以偿。但是他总是无法按时完成稿件,最后只好辞职了。

他自述,小时候和家人冲突时,他无法正常地用语言为自己申辩,只能攥紧拳头默默忍耐,更多的时候是在没人的地方用头撞墙。后来工作中、恋爱时,也出现类似情况,常用割腕自残、用头撞墙来缓解焦虑情绪,或者声称要自杀来和制止对方的进一步指责。

第一次和他聊,还是顺畅的。我鼓励他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先写下来。我说:表达就是疗愈,看见就是疗愈。你显然有很多东西没有表达,更没有被看见。

他听了以后显然比较兴趣,因为他本身就喜欢写作。他的知识面、阅读面都比较广,逻辑思维能力很强。

后来谈到面临冲突时的自残行为,我问他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他一时说不上来。我就替他总结了:这是你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也是你停止对方继续攻击的方式。他说基本靠谱,补充道:我似乎已经对这个形成路径依赖了。

结束这次陪伴时,我让他给我一个评价。他第二天留言:总体挺好的,就是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我有时候一时组织不起来语言,会稍微沉默一下,而你会讲的比较多,所以会感到一些的压迫感,但不是什么大问题,还是可以继续的。

这算是我们正式确定了陪伴关系。

共同进步

第二次见面是一起吃晚饭。我有点担心他会拒绝这种方式,没想到他痛快地说:好的,我是个吃货。

这次谈话,基本上我是问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他用一种不紧不慢的方式叙述。比如上次他提到,奶奶是服农药自杀的。那时他还小,家里聚集了很多亲戚、同村的邻居等。他避开人群,一个人默默到山上呆了很长时间,很晚才回到家里。

他谈到自己。他在两三年前在杭州买了房,有一个关系稳定的女朋友,工作也不错。和同龄人相比,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算比较成功的。但是他总觉得房子位置不够好,工作不够顺心。他也担心自己的病,会给未来的家庭,未来的孩子带来威胁。这应该也是他寻求陪伴者计划帮助的原因。

他还有一个困扰是人际关系问题,和人交往容易退缩回避。尤其在和家族长辈打交道的时候,对关于他个人问题的关注,比如今年赚了多少钱,什么时候结婚,他觉得是一种无法忍受又无处躲藏的尴尬和愤怒,所以只好采取尽量回避的方法。

我对他这种状态似乎没有更多的建议,所以以倾听为主。不知不觉中大概一共聊了2个小时。

在我过往的陪伴经历中,像Z先生这样容易沟通,思维表达清晰,社会功能良好的陪伴对象并不多。他的童年经历充满了死亡、分离;他面对挫折和焦虑采取的极端手段让人唏嘘不已。

我非常希望能从他的叙述中细细体会他的感受,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给他一些建议,去帮助他从容应付一些过去他觉得非常尴尬难受的场景,培养出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启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

短期是诊治,长期是成长,全程是陪伴

【陪伴故事】“没事,这不怪你”

「陪伴故事」在陪伴中共同成长|渡过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