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國家生死以:最後的滇緬路南僑機工


抗戰爆發後,東南沿海陷落,滇緬公路成為連接外界的唯一生命線,為搶運抗戰物資,中國急缺熟練卡車司機和修理工。危急時刻,華僑陳嘉庚等在1939年發佈通告,號召有技術的華僑青年回國當機工。近4000名華僑青年響應國家號召,回國抗戰。他們之中,近半數人失蹤或犧牲,沒有看到抗戰勝利。

貴州晴隆縣,著名的“二十四道拐”盤山公路,為抗戰時期緬甸-昆明-重慶公路的咽喉要道,全長4公里,至今保存完好。

雲南德宏自治州瑞麗市,位於滇緬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交匯點畹町鎮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和陳嘉庚銅像。

雲南德宏自治州瑞麗市,畹町鎮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下的第三批機工名錄牆。當時志願回國援助抗戰的華僑前後共近4000人,他們被稱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先後9批迴國。

雲南昆明市西山公園內建於1989年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

雲南德宏自治州瑞麗市,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前啟功題詞“華之魂 僑之光”。

1939年從馬來西亞回國參加抗戰的南洋華僑機工湯耀榮的老照片和複製的機工服裝。“他們全是20歲到40歲,是當時最時髦、最開放的華夏青年,瞭解外面的世界,有眼界、有技術。其中既有普通司機、工人,也有工程師、大學生、‘富二代’。”研究者表示,更可敬的是,他們報效的是“概念中的祖國”,許多人並沒有在中國長期生活過。

現居雲南昆明市的97歲的南洋華僑機工羅開瑚,系1939年從馬來西亞回國抗戰第八批南僑機工服務團員,是當時全球仍健在的11名南僑機工之一。

現居雲南昆明市的97歲的南洋華僑機工羅開瑚,系1939年從馬來西亞回國抗戰第八批南僑機工服務團員,是當時全球仍健在的11名南僑機工之一。

雲南公路館展示的曾經行駛滇緬公路的美國通用汽車生產的GMC十輪大卡車,當年南僑機工親切地稱這種車為“吉姆西”。

南洋華僑機工團迴歸服務團紀念章,由於時刻面對日軍轟炸以及艱險的路段,他們中有半數失蹤或犧牲在滇緬公路上。

二戰美軍道奇吉普,也是抗戰時期滇緬公路上的常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