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最后的滇缅路南侨机工


抗战爆发后,东南沿海陷落,滇缅公路成为连接外界的唯一生命线,为抢运抗战物资,中国急缺熟练卡车司机和修理工。危急时刻,华侨陈嘉庚等在1939年发布通告,号召有技术的华侨青年回国当机工。近4000名华侨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回国抗战。他们之中,近半数人失踪或牺牲,没有看到抗战胜利。

贵州晴隆县,著名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为抗战时期缅甸-昆明-重庆公路的咽喉要道,全长4公里,至今保存完好。

云南德宏自治州瑞丽市,位于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交汇点畹町镇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和陈嘉庚铜像。

云南德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下的第三批机工名录墙。当时志愿回国援助抗战的华侨前后共近4000人,他们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先后9批回国。

云南昆明市西山公园内建于1989年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云南德宏自治州瑞丽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启功题词“华之魂 侨之光”。

1939年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战的南洋华侨机工汤耀荣的老照片和复制的机工服装。“他们全是20岁到40岁,是当时最时髦、最开放的华夏青年,了解外面的世界,有眼界、有技术。其中既有普通司机、工人,也有工程师、大学生、‘富二代’。”研究者表示,更可敬的是,他们报效的是“概念中的祖国”,许多人并没有在中国长期生活过。

现居云南昆明市的97岁的南洋华侨机工罗开瑚,系1939年从马来西亚回国抗战第八批南侨机工服务团员,是当时全球仍健在的11名南侨机工之一。

现居云南昆明市的97岁的南洋华侨机工罗开瑚,系1939年从马来西亚回国抗战第八批南侨机工服务团员,是当时全球仍健在的11名南侨机工之一。

云南公路馆展示的曾经行驶滇缅公路的美国通用汽车生产的GMC十轮大卡车,当年南侨机工亲切地称这种车为“吉姆西”。

南洋华侨机工团回归服务团纪念章,由于时刻面对日军轰炸以及艰险的路段,他们中有半数失踪或牺牲在滇缅公路上。

二战美军道奇吉普,也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上的常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