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時評」中紀委機關報評論:去「官腔」,存真誠

官腔” 總是與虛偽、輕浮等不實的品行聯繫在一起,而一個忠厚老實、敬業勤懇的領導幹部,顯著特點恰是不打“官腔”,專幹實事,看得見老百姓疾苦,聽得懂老百姓心聲,願意為老百姓擔當,絕不與老百姓爭利,在感情上與老百姓心心相印。

「清風時評」中紀委機關報評論:去“官腔”,存真誠

如果說語言是思想的現實,那麼人的辭令、語氣、口吻等,大多會反映其內心活動。比如“打官腔”,通常就是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惡習聯繫在一起。換言之,領導幹部思想作風與工作作風如何,往往能透過一種叫做“腔調”的東西折射出來。

毛澤東同志曾經痛斥“打官腔”,是“不負責任,到處害人”,並引用了一首流傳甚廣的詠泥神的舊詩諷刺官僚主義:“一聲不響,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官不正,六親無靠,七竅不通,八面威風,久坐不動,十分無用。”他說,除了三餐不食這一點不像外,官僚主義者的其他方面都很像一座神像。老百姓之所以厭惡“形式”、痛恨“官僚”、反感領導“打官腔”,也正因其尸位素餐、害人不淺。

都怎麼害人呢?不妨一看。

——空話連篇,不著邊際。有人說,當領導不必計較口才如何,部署工作恐怕也免不了抄文件。有些道理,畢竟領導講話或發言多是為了工作,當然應該有思路有主張有部署,與上級保持一致免不了要重複文件上的原話。可如果都是從文件或報紙上抄下來的話,都是在任何時候沒毛病的廢話,那與當下工作何干?其實,人們所說的“官腔”與文才口才、文件精神並沒有直接關係。好的講話、發言,關鍵是要有走腦、走心的擔當意識,有改進創新的工作態度,有學習進取的人生追求。不想擔責,不願進取,講話或發言就難免變成念詞、趕場。而當幹部群眾迫切需要領導提出如何解決問題時,聽到的卻是一通廢話,該有多麼沮喪與失望。

——圓滑世故,迴旋有路。閃爍其詞,推脫自己應負的責任;含含糊糊,迴避矛盾和問題。這是一種典型“官腔”。比如,“老兄,不是我非要抓你大吃大喝,是上面領導抓住不放”“我是主張提拔重用你的,班子裡有不同意見嘛”“其實,你這也不是什麼大事,就是有的人大驚小怪”……在一些領導幹部那裡,“上天言好事,落地道吉祥”已經成為習慣,只要對自己有利、有用,管他什麼是非、對錯,統統不重要。這樣的人,說話點水不漏,辦事八面玲瓏,但關鍵時刻、原則問題往往“顧左右而言他”。一段時期以來,治黨不嚴、組織渙散、紀律鬆弛,一大原因就是有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幹部精於“打官腔”,面對不正之風不願旗幟鮮明亮明態度,不敢真刀實槍向腐敗宣戰。這甚為黨員幹部所詬病,也是必須汲取的教訓。

——冠冕堂皇,炫耀顯擺。形式主義突出表現,在於有的地方領導幹部深入實際的調查、走近老百姓的研究越來越少,而花裡胡哨的彙報、講話、發言越來越多。有人說“做得好不如寫得好,寫得好不如拍得好,拍得好不如送得好”,在一些地區和部門是確實存在的。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情形是,上級工作剛剛作出部署,下面的經驗就“成龍配套”,報上有字、廣播有聲、電視有影。有的領導幹部講話彙報朗朗上口,合轍押韻,四六句成串成行,但就是不見解決問題的路線圖、時間表。

——拿腔作調,面目可憎。有的人當官前後面貌迥異,口氣大得很,口吻傲得很。一種是蹺著二郎腿,說話“依依阿阿”,官氣熏天,不可向邇。還有一種不問實際、罔顧法規、唯我獨尊的官腔:“我不問原因只要結果”“不能辦也得辦!”諸如此類的官腔,令下面無所適從,被群眾譏為“官大嘴巴大”。

領導幹部講話、發言當然有其職業特點,講政治、講政策、講道理,不能“滿嘴跑火車”。但這和“打官腔”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根本區別是,“官腔”總是與虛偽、輕浮等不實的品行聯繫在一起,而一個忠厚老實、敬業勤懇的領導幹部,顯著特點恰是不打“官腔”,專幹實事,看得見老百姓疾苦,聽得懂老百姓心聲,願意為老百姓擔當,絕不與老百姓爭利,在感情上與老百姓心心相印。

古人云“修辭立其誠”,說的是寫文章應該有的格調。推及開去,領導幹部改進思想作風、工作作風,講話、發言不帶“官腔”,何嘗不是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呢?(米博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