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爲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ABYSS8470378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蘇聯紅軍和法西斯德軍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莫斯科會戰。



10月2日,德軍從中部突破了蘇軍防線,到10月中旬的兩週之內,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完成了三個大包圍圈,兩個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個在維亞茲馬以西,共俘虜了663000蘇軍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蘇聯政府的部分機構和外國使節從10月15日開始遷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蘇軍的防線危如累卵,德軍甚至已經能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塔樓(最近俄《論據與事實》週刊刊文,又說這個是不可能的。)最關鍵時刻,蘇聯把一支支新組建的預備師投入了戰鬥,頑強的堵住了防線,並不斷地用戰略預備隊發起猛烈的反突擊。到11月底,莫斯科巋然不動,而德軍徹底恐懼和絕望了。

12月5日,蘇軍在莫斯科附近,以3個方面軍共15個集團軍的兵力實施反攻,把德軍趕離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德軍參謀長哈爾德說:“剛殲滅了蘇軍幾十個師,又出來了幾十個師”。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戰後說:“斯大林的增援部隊像是魔術變出來的”

那損失數百萬的蘇軍,何來如此多的援軍呢?

【二戰蘇聯的動員能力】

二戰前,蘇聯為了適應戰時快速動員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後備力量管理體制。國家有兵役管理委員會,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個軍訓辦公室,有幾千個教研組和五萬名教官從事後備兵員訓練。

1941年6月23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蘇聯各地首先對23歲到35歲的公民實行動員,僅七天之內就有530萬人應徵人伍,新組建了96個野戰兵團。由於蘇軍前期損失巨大。8月,蘇聯進一步徵招18和50歲的人入伍。蘇共的430萬黨員,就有110萬走上前線。各城市有400萬工人自動參軍,組成了60個師支援前線。在德軍進攻莫斯科時,僅莫斯科就動員了50萬直接參加保衛戰。

1941年12月,蘇聯又從後備兵員中新組建了300個師和159個旅,並且還有100個師的戰略預備隊。到1942年5月,蘇聯全國共動員有1800萬人,使蘇軍總兵力擴大到1000萬人以上,輸送到前線的作戰部隊有550萬之多。

到戰爭結束,蘇聯共傷亡2750萬人,其中有2000萬是軍人。但全國戰時軍訓系統在這期間共訓練了4000萬人。也有資料說是9000萬人,但蘇聯1941年的人口才1億8400萬,感覺有點誇張,就4000萬已經夠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時18歲)活到戰後的全國僅僅剩下4萬人。戰鬥民族當之無愧。



有種觀點,到10月底,西伯利亞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的精銳部隊已經陸續西調到了莫斯科近郊。蘇軍在力量上也壓倒了德軍。但斯大林卻打點滴似的把一支支訓練不足的新組建師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誘敵深入,消耗德軍,最終打德軍一個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沒有天氣因素,德軍如願以償的攻入莫斯科,結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翻版提前發生,源源不斷的炮灰送去打巷戰,養精蓄銳的遠東蘇軍一個反擊,德軍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崙一樣一潰千里了。

【遠東蘇軍精銳】

看過電影【兵臨城下】會有印象,僅培訓了幾周,剛學會開槍的新兵,在政委聲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戰隊機槍的威脅下,兩個人一支槍就送上了前線,這就是新組建預備師的縮影。(蘇聯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才實行把打殘的老兵部隊撤下來,補充新兵,邊休整邊培訓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戰效率。)雖然預備師數量充足,但指望這樣部隊去拯救莫斯科,當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東方。



當時,在遠東有一支裝備精良,成建制的精銳部隊,從39年諾門坎戰役後,就和日本關東軍大眼瞪小眼,瞪了兩年了。無事可幹。斯大林在得到日軍短期內不會北上的情報後,立即調動了這支部隊。

朱可夫《回憶錄》:“尤其是緊急調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戰役中殲滅日軍精銳第6集團軍的遠東精銳部隊,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師、摩托裝甲第9旅、摩托裝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裝備150輛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會戰時擔任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坦克預備隊”。

在什捷緬科《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中:“把已經訓練好的幾個師從外貝加爾和遠東地區運往西線,這些師原是準備對付日本入侵遠東地區的,此時成為蘇軍最高統帥部用於西線的戰略預備隊。”

“中亞軍區的部隊,主要調走的是哈薩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共和國的部隊,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師團。”

說明,不僅是遠東蘇軍,從烏拉爾到海參崴之間包括中亞的部隊,都抽調了精銳增援莫斯科。

同時,斯大林還玩了個花樣:



看錶格,出自2012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統計》一書。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遠東的蘇聯紅軍居然還有1343307人。

顯然,斯大林是把戰鬥力不強的新組建的後備部隊派去遠東,同時保持原先的無線電活躍狀態以迷惑日軍。把作戰能力強的遠東精銳調去莫斯科,成為反擊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關東軍,開始的關東軍和最後守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雖然名字都叫關東軍,但其實部隊作戰素質已經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遠東蘇軍有703714人,再對比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的戰爭日誌“從西伯利亞調來的三十四個師,至少有二十一個師放在中央集團軍群的正面!”說明斯大林調來了百萬遠東精銳的說法是成立的。



蘇聯軍民是偉大的,為保衛首都莫斯科,蘇聯有927000人犧牲,88萬人受傷或凍傷。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標誌著德國陸軍常勝不敗的神話破滅了。

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猜測讓軍史迷爭論不休:

•德國是不是被莫斯科的嚴寒打敗的?

•德國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開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國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線,等待來春再攻打莫斯科。結果會否好點。


逸禪文化


關於這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希特勒如果當時沒有因為墨索里尼的“蠢萌”決定而耽誤了進攻時間(去北非救意大利軍隊了),最終導致德軍在蘇聯的冬天度過了寒冷又飢餓的日子,最終戰爭的結果會不會改變?



第一,天時地利人和。

凡成大事者,都需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幫襯,才能少走很多彎路提前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過希特勒就好像拿破崙一樣,運氣不太好。

首先是盟友不靠譜。

法西斯軸心國就是德意日三國,意大利不用說,蠢萌蠢萌的,被認為嚴重拖了“希特勒的後腿”,自己本身戰鬥力不行,還如果沒有意大利摻和進來,或許德國還不會敗的這麼快,當時丘吉爾還說,幸好意大利是法西斯的盟友,而不是我們的,足以說明意大利的戰鬥力是如何戰五渣的。



日本原本就先天發育不足,他的實力在美國,德國,意大利,蘇聯面前,確實是有點low,也就是在工業化程度低的亞洲能泛起浪花來,但是日本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嚴重不足,十分依賴進口,所以美國一掐斷日本的石油進口,日本就已經著急的提前發動太平洋戰爭,氣的希特勒大罵蠢豬。



所以看起來是三家結盟,實際上歐洲戰場僅僅只是德國自己在打仗,而且還得時不時拉意大利一把,日軍和蘇聯在諾門坎的一戰,日本慘敗,又遇上蘇聯冬天,德國準備不足,損失嚴重,所以天時地利人和德國一樣沒有。

第二,蘇聯的戰略縱深和超強的動員力。

蘇聯的面積大自不用說,當時希特勒突然對蘇聯進攻,導致蘇軍猝不及防損失嚴重,但是蘇軍身後是廣大的土地,蘇軍完全可以從這場突襲戰中反應過來,有足夠的緩衝地帶讓他重整旗鼓。而且蘇聯在希特勒進攻第二天的徵兵,一個星期就有五百多萬人參加,可以說積極性非常高,其中還有很多蘇聯女兵參加,很多戰壕也是普通人幫忙一起開挖。


軍事一點通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之所以在經歷了莫斯科會戰後,蘇聯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能進行反擊,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蘇聯自身的條件;

二是軸心國集團的內訌;

三是美英盟軍的支援。

1941年6月22日,德國及僕從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軍隊共550萬人突破蘇德邊境,開始閃擊蘇聯。由於大清洗帶來的軍官斷層,蘇軍上下不能迅速反應,加上斯大林對局勢的樂觀估計,導致開戰初期,蘇聯軍隊一片混亂。

不到4個月,蘇聯損失軍隊高達300萬,其中超過70萬人被俘,飛機損失了96%,火炮坦克等損失不計其數。到莫斯科會戰前夕,蘇聯損失國土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公里,人口損失超過蘇聯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如此巨大的損失不僅讓蘇聯元氣大傷,更讓世界為之捏了一把汗。11月,德軍前鋒已經逼近莫斯科,蘇聯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

關鍵時刻,斯大林留下來指揮蘇軍擊退了德軍的進攻,到第二年4月終於取得了莫斯科之戰的勝利。

莫斯科之戰中,蘇軍消滅德軍精銳超過50萬,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不過由於蘇軍指揮水平的低下以及兵員素質等一系列因素,蘇軍的損失在150萬到200萬人左右,可謂傷亡慘重。

但是,蘇聯不僅沒有被德軍擊垮,反而迅速恢復了鬥志,開始對德軍進行殊死搏鬥並最終擊敗了德國法西斯。

那麼,和蘇聯有關的三方面因素是如何作用於蘇德戰場的?靜夜史認為:

1、蘇聯高度集中的體制帶來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

蘇德戰爭爆發前,由於蘇德兩國瓜分了波蘭,導致蘇德成為鄰國。為了鞏固新佔領的領土,蘇聯將原有的斯大林防線進行了拆除,將材料西運,用於鞏固新構築的巴普洛夫防線。

但是,巴普洛夫防線構築倉促,達不到戰時要求。再加上蘇德瓜分波蘭本來就是希特勒給斯大林下的套,利用雙方鄰國的關係使斯大林將大量兵力佈置在蘇德邊境,為德國閃擊戰做準備。果然在後面的閃擊戰中收到了奇效。

雖然在蘇德戰爭前四個月損失了大量的精銳力量,但是蘇聯從斯大林執政開始,就走向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在高度集中的體制下,一方面,蘇聯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進行最高程度的戰爭動員,可以將所有資源用於戰爭,確保戰爭的最後勝利;另一方面,由於蘇聯實行重工業優先的模式,使得蘇聯在蘇德戰爭前,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創造了海量的軍工產品,這些軍工產品即使過時,也能夠迅速裝備二線甚至預備部隊,形成戰鬥力。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以軍事幹部為骨幹,大量召回退伍軍人,組成一支又一支雖然戰鬥力不強但是規模非常龐大的二線甚至預備役部隊,這些部隊的存在使得蘇聯能夠在一線部隊被大量殲滅後,迅速補充到蘇聯軍隊中。

蘇德戰爭前,德國參謀部估計蘇聯只能裝備184個師,但是蘇德戰爭開始後,蘇聯至少裝備了360個師,這讓希特勒深感震驚!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希特勒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蘇德戰爭中,每當德軍消滅了一支蘇聯軍隊後,馬上會出現另一支蘇聯軍隊,蘇聯軍隊的數量優勢最終拖垮了德國法西斯!

2、軸心國的集團的內訌給了蘇聯喘息之機

在德國閃擊蘇聯之前,意大利墨索里尼進軍巴爾幹半島,侵略希臘,結果被希臘反殺,差點追殺到意大利境內。為了側翼的安全,希特勒出兵征服希臘,雖然仗打得很順利,但是卻實實在在地耽誤了時間,這導致閃擊蘇聯推遲了一個多月時間。

這一個月時間,幾乎可以改變蘇德戰爭甚至二戰的進程,所以說意大利是豬隊友毫不過分。

而當德軍進入蘇聯時,才發現自身的不足。蘇聯的廣袤國土給德國法西斯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從列寧格勒到高加索地區,戰線長度超過2000公里,雖然軸心國集團軍隊超過550萬,但是分散在如此漫長的戰線上,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而且,因為深入蘇聯境內太遠,德國的補給早早就力不從心。因為蘇聯境內的基礎設施非常落後,德國基本就是在土路上向蘇聯各地進軍。夏天還好,遭遇秋雨季節後,德軍只能深陷其中,難以行進,這每天5到8公里的速度嚴重損害了德國閃擊戰的效果,給了蘇聯軍隊喘息之機。

最為可怕的是,即使德軍佔領了列寧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這也只是德軍完成了搞定蘇聯的第一步,因為莫斯科的後面,是烏拉爾山脈,是廣袤的西伯利亞大平原。

因為斯大林不投降,所以要想徹底征服蘇聯,就必須徹底佔領蘇聯全境,這對於德國而言就是噩夢般的存在。

所以,說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已經成為強弩之末也不為過。

德國很慘,東部的日本也不好過。因為1939年諾門坎戰役的慘敗,給關東軍高層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從此日本不敢北上,轉而進行南下。

日本的政策轉向被潛伏在日本的間諜佐爾格獲得,最終得到準確情報的斯大林放心地將遠東地區的30個西伯利亞師西調到莫斯科戰役中,幫助蘇聯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可以說,軸心國內部的互坑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幫助蘇聯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3、美英盟國的支持給了蘇聯涅槃重生的能力

1941年3月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訂《租借法案》,此舉標誌著美國開始免費或有償為法國,英國,民國,以及蘇聯和其他同盟國提供糧食,軍事物資以及武器裝備。

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國對同盟國特別是蘇聯的援助,是蘇聯能夠在莫斯科戰役後,把持戰鬥力並反擊德國的重要基礎。

莫斯科會戰開始後,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這裡。戰役的結果是蘇聯守住了莫斯科,蘇聯用這次勝利贏得了西方國家的尊重,莫斯科會戰前蘇聯接受的援助主要以英國援助為主,莫斯科會戰後逐漸轉為美國援助。

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援助的主要物資包括:

炸藥:132237噸,

鋼材:2589766噸,

鋁:26110噸,

石油:2622357噸,

化學品:631017噸,等等

另外還有:

魚雷艇:200艘,

小型獵潛艇:60艘,

AM掃雷艦和UMS掃雷艇美:77艘,

登陸艦:43艘,

“塔科馬”級護衛艦:28艘,

雷達:1196部,

聲吶:329部,

卡車和吉普車:420000輛,

拖拉機:8700多輛,

機車:1981輛,

機床:350000臺,

防空火炮8218門,

反坦克炮5800門,

槍彈:4.7億多發等等。

由於開戰前夕,蘇聯的重工業被德國的閃擊戰破壞殆盡,而剩餘的工廠企業由於搬遷尚未投產,所以美國的援助猶如雪中送炭,為蘇聯強大的軍事工業重新投產贏得了時間,幫助蘇聯恢復了實力!這是蘇聯能夠反擊德國並最終消滅納粹德國的重要基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撇開戰爭性質和戰略正確與否不談,單就標題而言談一下淺見!

1941年的6月22日,德軍在完成了對蘇戰爭的準備後,於22日凌晨4時向蘇聯發起了全面進攻。

有備而來的德軍共集結了包括僕從國在內的共153個師、3712輛坦克、4950架飛機共550萬人的龐大兵力突襲蘇聯!

戰爭第一天,蘇聯西部66個機場遭到猛烈轟擊、蘇聯半天之內就損失飛機1200架!

蘇聯在西部的兵力並不少,共有170個師270萬人,但在強敵臨頭時戰略總意圖不明、舉棋不定,至使28個師被全殲、77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

在蘇德戰爭的頭十八天,蘇聯損失兩千列火車的軍火、三千門大炮、兩千架飛機,一千五百多輛坦克,以及30萬蘇軍被俘。

但情況仍在繼續惡化,6月27日――7月11日,明斯克戰役,德軍俘獲蘇軍士兵32萬多人。9月26日德軍中央、南方兩大集團軍群圍殲了蘇基輔守軍約66萬人,在蘇德戰爭的一個月時間被殲軍隊共280萬多人!

可以說德軍的戰果是輝煌的,但蘇聯不同於以前那些被德國進攻的國家,寬大正面的戰略縱深使的蘇聯有著巨大的戰爭迴旋餘地,層層防禦也大量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堪稱世界第一,在戰爭爆發後,最高統帥部發布了戰爭總動員令:凡年滿十八至四十歲的每個蘇聯男性公民,除去在重要工作崗位上的之外一律參軍!就如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說的那樣,剛剛殲滅了敵人十幾個師,隨後敵人馬上又投入了十幾個師的作戰兵力!

有經驗的德軍將領曾提醒過希特勒,一定要趕在蘇聯秋雨季節到來之前解決蘇聯問題,否則就難辦了!應該說基輔會戰德軍取的了輝煌的戰果,但它卻遲滯了向莫斯科進攻的最佳時間和機會。等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隊重歸中央集團軍群時,已是十月份的初冬時節!而此時莫斯科已完成了戰役防禦工作!

不能說是蘇聯的嚴寒挽救了莫斯科,但它確實給德軍制造了相當大的麻煩,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曾計劃用六週到二個月的時間解決蘇聯問題,因此未做冬季作戰準備。但戰爭打到這個節點上,是德軍統帥部未曾料到的。寒冬到了,德軍卻連冬衣的影子都沒見到,在發動進攻之前,要在坦克車底生火烤熱才能將坦克發動,槍枝也因寒冷而無法正常發揮!

但在本土作戰的蘇軍的情況就不同了,他們穿著棉衣、槍枝也施行了防寒工作,更因適應本土氣侯的特點,所以寒冬對他們並無多大不良影響!

寒冷的氣侯雖一定程度上給蘇軍帶來了一定的麻煩,但對德軍則更為致命。憑著普魯士軍人良好的紀律和素養,德軍仍在12月份迫近了莫斯科近郊。

12月5日是關鍵性的一天,德軍的一個營的兵力突入了莫斯科市郊,但隨後便被擊退。這時的攻防雙方都已精疲力盡,就看誰能獲得一支生力軍了,而這也正是斯大林久已期待的時刻!這是因為德軍已經把最後一個營的預備隊投入了戰鬥,而他手上則攥著一張不為德軍所知的王牌!

早在蘇德戰爭爆發不久,潛伏在日本東京的蘇聯間諜“佐爾格小組”就通過打探,確認日軍不會配合德國進攻蘇聯。在得到佐爾格的彙報後,斯大林悄悄地從遠東地區秘密調回了十幾個師的兵力參加莫斯科會戰!

12月6日,是莫斯科會戰的轉折點!在環繞莫斯科幾百公里的前沿上,蘇軍以三個方面軍的強大兵力施實反攻,大批被德軍稱為“西伯利亞人”的生力軍突然出現在陣地上橫掃過來,德軍被擊潰150至200百公里,直接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嚴重威脅!

蘇聯莫斯科會戰是蘇聯第一次取得的一次大勝利!它使德軍付出了約50萬兵力的巨大損失,它的勝利粉碎了希特勒德國“天下無敵”的神話!


東西方不敗i


圖示:德軍克服道路泥濘向莫斯科進犯

  具體到莫斯科戰役,蘇軍之所以能夠對兵臨城下的180萬德軍展開絕地大反攻,完全是因為一份絕密情報。德軍對莫斯科的大舉進攻,使蘇聯瞬間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一方面要迎戰西面德軍的包圍,另一方面要防範東面日軍的進攻。因為日本作為德國盟國,在地緣上又毗鄰蘇聯遠東地區,蘇聯不得不提前把相當一部分兵力部署在遠東地區,以便隨時應付日軍可能發動的進攻。

圖示:著名間諜理查德‧佐爾格

  為解莫斯科之圍,斯大林急欲查明日軍動向,以便將手中僅有的這支預備隊從遠東調往莫斯科。此時,“紅色間諜”佐爾格的卓越貢獻,化解了斯大林的燃眉之急。1941年8月23日,日本最高統帥部在東京開會,作出了“今年不向蘇聯宣戰”決定。佐爾格通過緊張而危險的地下情報蒐集,瞭解到相關信息後,立即向莫斯科報告了會議情況。10月4日,佐爾格向莫斯科發出了最重要的一封電報:“蘇聯的遠東地區可以認為是安全的,來自日本方面的威脅已排除。日本不可能發動對蘇戰爭,相反,日本將在下幾周內向美國開戰。”雖然在三個多月前,佐爾格提供的“德國6月22日進攻蘇聯”的情報沒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視,但這一次,他的情報深得斯大林相信。斯大林根據這份情報,果斷作出了立即將遠東蘇軍調往西線的重要決定。

圖示:蘇聯遠東部隊向莫斯科千里馳援

  於是,1941年12月6日,在天寒地凍的莫斯科城下,隨著34個來自遠東地區的蘇聯精銳紅軍師的突然出現,110萬蘇軍展開了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全線反攻。

圖示:蘇軍部隊開赴莫斯科反攻戰役前線

  


慕什塔戈


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這是蘇聯最後的一道屏障,如果莫斯科淪陷,那將意味著法西斯德國在歐洲戰場的全面勝利,如此一來日本鬼子也一定會頑抗到底,不會輕易的無條件投降。那麼最最關鍵的問題來了,在蘇德戰役中,德國的閃電戰堪稱奇蹟,碾壓速度快的驚人,為了保衛國家,蘇聯也是不惜一切代價,為此,蘇聯已經有幾百萬士兵被消滅,後來怎麼會突然就冒出那麼多人反攻呢?



著名戰將朱可夫在戰後說:斯大林的增援部隊就像是變出的,難道斯大林會孫悟空的絕招抓一把猴毛變一堆的猴子猴孫嗎?顯然朱可夫說的有些神奇。而德軍的參謀長也感覺打的有些乏力,同樣在戰後感嘆的說:剛剛消滅幾十個師的德軍,又出來幾十個師。從他們兩說的話來看,確實有些神奇,蘇聯後來保衛莫斯科的這些人就像是從地縫裡鑽出來一樣。



當德國軍隊兵臨城下的時候,也是莫斯科危在旦夕的時候,這個最能體現一個民族血性的時候,而蘇聯作為一個戰鬥的民族,在這生死存亡之際,這個民族表現出了頑強的抗戰精神,早在蘇德戰爭爆發之際,蘇聯方面早就想到了後備軍的問題,因為德國的軍隊實力毋庸置疑,能抵擋住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就怕擋不住,所以事情就像預想的那樣,在莫斯科兵臨城下,而蘇聯也拿出了自己最後的能量。



當蘇聯發現戰鬥傷亡驚人的時候,又迅速徵兵,從18到50歲都可以入伍,沒想到群眾積極參與到軍隊中來,短短一個星期就有500多萬人,短時間就有100多萬的士兵可以參加前線的戰鬥,而在莫斯科一戰中,後來補強的人數就到了50萬,參加人數多,必然也會造成巨大的傷亡,根據記載,蘇聯戰後死亡人數達到了2750萬人,顯然這有些誇張,而生存下來人數全國都只剩下了五六萬,可想而知戰鬥的慘烈程度。




在最後的莫斯科的保衛戰中蘇聯總共犧牲了92萬人,還有88萬人因為天氣原因凍傷,而德國在莫斯科一戰中的失敗就導致了德國徹底的失敗,畢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為此德國軍人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說到這裡,我想很多人會說蘇聯可以勝利完全是地裡條件,因為德國人受不了嚴寒額天氣,單單被凍死的人數就很驚人,其實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因素罷了,因為沒有蘇聯頑強的抵抗,根本不可能會把天氣拖到嚴寒,要知道德國的計劃是入冬前結束戰鬥,所以單單從第一點就知道德國的攻勢不會弱,所以勝利大部分是因為蘇聯早就做好了準備,以及蘇聯不畏犧牲的精神,不愧是戰鬥民族!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說到這個問題,就和上次我回答的《二戰時,蘇軍補充兵力為何那麼快?》有交集了,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在這裡我就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談一點拙見。

首先,是當時蘇聯人口基數龐大,有將約1.8億人口。德國二戰時的人口:根據《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中得到準確數字,1933年德國人口6603萬。奧地利被德國合併時有近700萬人口,蘇臺德區有300萬人口,薩爾區75萬人口,梅梅爾區應該還有若干,波蘭200萬日耳曼人,羅馬尼亞90萬,意大利25萬,阿爾薩斯150萬。總人口人口一般認為是8000萬。蘇聯自1940年8月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加入後,面積達2240.2萬平方公里。蘇聯二戰時(以1939年計)人口約1.6億(1941年計約1.8億)。綜上所述,二戰爆發前,蘇德兩國的面積比為:60.5:1(蘇德戰爭爆發時約為5:1)。人口比例約為2:1。二戰德國累計動員總兵力1700萬左右,作戰兵力最高峰在1944年,達到了約950萬人;蘇聯二戰期間累計動員總兵力超過5000萬,作戰兵力1100萬。以上是客觀因素



其次,是情報工作。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情報系統可抵百萬雄師!擁有一個出色的諜報人員,是每個國家都夢寐以求的!而蘇聯當時就有一個可抵百萬兵的諜報組織——遠東情報小組(日本),和一位傳奇式的情報天才——佐爾格!正當德軍兵鋒直指莫斯科時,斯大林除了西伯利亞的預備隊,幾無可用的增援力量,而這支預備隊是為了防止日軍襲擊用的。正在此危急時刻,佐格爾領導的情報小組將一份關係蘇聯生死存亡的情報送到了斯大林的案前,這就是——日本大本營經過激烈的爭論,決定將戰略進攻方向放在了東南亞及南太平洋上,從而徹底放棄了北進配合德國合擊蘇聯的戰略意圖!斯大林及蘇共決策層如釋重負,急忙將數十個齊裝滿員的西伯利亞師通過鐵路大動脈運往前線。當年,這些生力軍在紅場進行十月革命大閱兵後,直接開赴前線,成為了壓垮德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再次,外族入侵激起了俄國人骨子裡原本就存在的血性。在德軍發起莫斯科戰役之前,蘇共就號召所有男性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家園,此時,蘇聯人民爆發出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在這期間,蘇聯動員了530萬名預備役兵員,僅莫斯科市就徵召預備役兵員數十萬。許許多多市民、工人和小業主拿起武器便慷慨的奔赴了戰場。斯大林堅決不同意遷都,還在危急時刻進行了紀念十月革命的紅場大閱兵,從而穩定了軍心、民心,使得蘇聯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抱定了要和德國法西斯決一死戰的決心!

最後,天氣也沒站在德軍一邊。德軍在1941年9月發起“颱風”戰役,以期在蘇聯那要命的寒冬到來以前攻佔蘇聯的心臟——莫斯科。然而,蘇聯軍民越來越頑強的抵抗讓德軍的美夢落空了,蘇聯成功地將德軍拖入了蘇聯特有的秋冬天氣,蘇聯一過十月就進入了雨季,下個不停的雨還不是最糟心的,最糟心的是蘇聯那糟糕的基礎設施建設,糟糕的路況對於嚴重依賴機械化和摩托化行軍作戰的德軍來說,簡直就是可怕的惡夢,雨水使得道路(如果還能稱之為道路的話)變的泥濘不堪,不是坦克陷進了泥塘,就是裝甲車無法動彈,要麼就是汽車趴窩了!搞得德軍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過了秋雨季節,隨之而來的便是蘇聯特有的嚴寒,很多車輛在開動之前必須用火烤一下油箱,否則根本開不了!戴著手套使用武器又不方便,不戴吧又受不了。更要命的是稍微不注意,槍栓就凍住了拉不開,無法射擊!游擊隊又神出鬼沒地頻繁襲擾補給線,搞得德軍神經高度緊張,損失也越來越大,還束手無策!

德軍的尖兵終於看到了紅場上克里姆林宮的尖頂,這也是最後一次看到這個尖頂。疲憊不堪的德軍此時已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了!蘇軍在遭受前期的巨大損失後,在得到了來自西伯利亞的生力軍的補充後,開始了大反攻,徹底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神話!德軍潰退之勢真是一瀉千里,要不是希特勒下了死命令——德軍不得再私自後退一步,就地構築工事,抵禦蘇軍的進攻!恐怕德軍會一路退回波蘭了!






弄伐裡奇


這其中有一點是被大眾和西方都忽略的,就是國家體制!西方採用議會制,而東方共產國際基本在建立之初都施行計劃體制!這是當時特殊情況決定的,這種體制的好處之一就是在特殊環境情況下能最大限度整合,集中分配使用資源;效率非常之高!因為使用集權制,所以在戰爭時這種體制的之下的整個國家的一切都很容易轉變為戰時體制服務,同時壓榨出最大的國家實力以供戰爭之需!

其次,這種時刻就是考驗一個國家是否有凝聚力,一個民族是否堅強不屈,一個政黨是否深得民心擁戴最好檢驗!的確當時的蘇維埃體制下的俄羅斯和各民族空前團結,同仇敵愾;——民眾和各團體,組織一心擁護以斯大林為首的國家政黨不計較個人得失,勇赴國難,前赴後繼的英勇無畏,從根本上保證了當時蘇聯兵源的源源不斷!

再次,當時的德國軍隊計算擊毀蘇聯軍隊的方式是與實際有些出入的。德國計算是以蘇聯軍隊的編制數計算自己的軍功的,這其中就有很大的水分了。其一,德國認為自己打的都是包圍全殲,所以計算時都是以蘇軍建制整團整師整軍團滿員計算的,但實際情況是德軍是不可能做到整建制全殲一個不漏的,事實上蘇軍在前期與德作戰時大多采用陣地防守戰,受限於裝備原因絕大部分時間是被德軍採用優勢兵力集中一點突破,而招致全線崩潰;——是有一部分被分割包圍或擊潰,如團部被俘德軍認為是全殲了一個團,而實際情況是這個團主力全部突圍後撤了。當然也有主動後撤,或是與上級失去聯繫被打散的,這階段的作戰實際上就是一個整建制阻擊,被分割,打散,後撤,再臨時整編被補充編入其他建制再阻擊,也就失去原建制番號,隨後再重複這一過程!所以一度很混亂,也招致後方蘇軍高層和斯大林的不滿!所以那個時候的蘇軍後衛遇上失去建制盲目後撤的單個或小股士兵一律都當做逃兵處理!不是有這樣一句名言嗎,俄羅斯是很大,但身後就是祖國母親!就是這個時候誕生的。有些士兵和部隊是不斷的後撤或突圍再加入後面的阻擊作戰的集結,在這裡他們被再次重新編制補充分配到其他部隊!然而在德軍指揮官狂妄自大的頭腦裡,這部分人是早已經隨著他們原有軍團的覆滅,而計入德軍功勳冊的人頭了;因為與德軍上一次作戰的蘇軍部隊番號經過一次或幾次戰鬥後就消失了,難道不是這支部隊被徹底殲滅了才可能出現的情況嗎!這個不是我胡說,在德佔區一開始冒出來抵抗組織在前期抵抗活動是很被動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散落或受傷的蘇軍戰士自發的在組織集結,重新收攏建立游擊隊,這對後期德軍對莫斯科作戰時起到了極大的干擾和打擊,德佔區的德軍治安部隊也通過慘痛的教訓認識到這個問題!可以去看看有關蘇聯游擊隊的資料,那人數不可能全部都是老百姓或是學生!隨著國土的收復這部分人他們也重新加入蘇軍!

最後,蘇聯民眾,工人的精神和工業實力成為國家堅強有力的保障!保證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生產供應,所以蘇聯的軍隊只要有人就有裝備,經過短暫訓練雖然並不完善但已經可作為士兵上戰場了,而對於德軍來說那絕不是拿著燒火棍的稻草人,戰場焠練出的部隊絕對更加的可怕!後期隨著作戰和天氣的消耗,戰線的拉長後勤補給遭受嚴重打擊,德軍的戰力也在嚴重的被消耗衰減,已經不可能像開戰之初所向披靡,作戰效能已經讓德軍指揮官們感到力不從心困難重重捉襟見肘。這個時候面對蘇軍幾百萬軍隊的德軍已經沒有了當初意氣風發的優勢感和一舉蕩平的實力,這個時候的德軍如果還有開戰之初的優勢,條件,爆表的戰鬥力又怎麼會怕蘇軍呢!?正是因為自己的衰減和對方的不斷增強所以德軍才會感嘆怎麼還有這麼多??我已經筋疲力竭打不動了啊!

最後的一個原因是讓德國和希特勒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日本這個豬隊友神助攻!原本的策略是東西對進夾攻蘇聯,即便日本🇯🇵沒有實質性全力的進攻也該會牽制住一部分蘇軍主力,不可能讓斯大林調動遠東精銳投入到莫斯科正面戰場上來啊?!那麼在開戰之初就經過精密計算,和多方打探證實的蘇軍總兵力和分佈,在經過前期對蘇作戰後西面戰場上的蘇軍主力已經是消耗殆淨了,在莫斯科這個方向這個時候的德軍正面是不應該有如此戰力的蘇軍精銳了?這些精銳從何而來?難道斯大林故意隱藏實力?也要藏得住啊?那麼這些精兵從何而來?這也是讓希特勒不相信他的元帥和將軍們,認為他們懦弱無能的一個原因!因為按事先計劃和計算中這個時候這個方向上蘇軍已經是無兵可用,而斯大林唯一可能存在的精兵應該是被日本🇯🇵的七十萬關東軍死死的拖在了遠東而不敢妄動的,而從開戰到兵臨莫斯科城下這點時間斯大林是變不出一支額外的大規模的精兵部隊的!所以德國在莫斯科這個方向上是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的,希特勒深信憑著德國軍人多年的磨練實力和尚武意志,就是用牙啃也該把防守莫斯科,斯大林臨時湊起來的這幫烏合之眾給嚼碎吞下肚去了!怎麼可能被打成這副慘樣,還要求撤退!將軍們無能還怕死啊~士兵們呢?所向披靡具有鋼鐵意志的德意志武士呢,他們也被俄羅斯的嚴寒凍成軟骨頭了嗎?而希特勒做夢也沒有想到,正是那個號稱打不贏就切腹的武士道盟友,在諾門坎撞了個頭破血流之後不顧原本的計劃,悄悄的把關東軍主力抽調撤換後南下太平洋去了!所以斯大林得到日本🇯🇵不打算北上,並實際偵查落實關東軍已經是個花架子不可能對蘇聯遠東造成威脅後,果斷而放心的抽調全部西伯利亞兵團東進及時的趕到了莫斯科,而德軍此時並不知道這一情況,雖然自己這也已經是強弩之末疲憊不堪,但想到莫斯科已經是精銳消耗殆淨唾手可得!所以放棄調整狀態,打算乘著士氣咬咬牙一股作氣攻取莫斯科,即使一時攻佔不下打進莫斯科也會對整個蘇德戰場的各個戰場蘇軍和民眾心理上造成恐慌和嚴重打擊效果!所以德軍是在各種準備工作和條件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未做休整補充,就衝忙的對莫斯科發起了進攻!(這裡有個情況需要額外插一下,當時的德軍因為戰線拉長供應不足,以及連續的作戰消耗對莫斯科發動進攻是倉促的,但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俄羅斯的嚴冬已經到來正是考慮到德軍禦寒裝備的不足,所以德軍急切需要攻佔莫斯科以便在城內過冬彌補,同時也是考慮到蘇軍可能會有的援軍和反撲,所以德軍才打算乘著這一短暫但相對有利的時機發動進攻。以便於攻佔莫斯科後可以獲得一個相對有利的條件和態勢,邊防守邊調整邊補充)在一開始的莫斯科保衛戰裡,情況的確如德軍高層所料德軍攻擊屢屢得手,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甚至克里姆林宮的金頂都在目視範圍內!這裡不得不說蘇聯人的確是有血性的民族之一,在大部分是新兵和民兵組成的城防硬是用血肉之軀抗到援軍的到來,以犧牲巨大保證了莫斯科的白璧無瑕!然而讓德軍上下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蘇軍竟然調來所有精銳,並發動反攻!希特勒更是暴跳如雷,打死他也不相信莫斯科方向還會有蘇聯精銳,基於這一點他認為即使因為嚴寒他的精銳遭到削弱,但面對一幫斯拉夫農民和平民百姓武裝即使不能取勝也不至於節節敗退吧勢均力敵打個平手都是憋屈的!所以希特勒對將軍們不是撤職就是以死亡威脅命令將軍和士兵不得後退!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時候的希特勒已經不甘失敗打擊喪心病狂了,其實不是是因為他相信在戰前精確的計算和計劃,以及後來按計劃一一取得的實際戰果,這是德國人的根深蒂固的一絲不苟的性格使然,他不明白為什麼一切都是事先精確計算,情報落實計劃得當按計劃施行的好好的一個個預定戰果都證實計劃的完美和有效,莫斯科城下吃敗仗這完全不可能啊!計算失誤?情報不對?斯大林會巫術?計劃制訂考慮不周?都不可能,所以希特勒一直認為是他的將軍們無能,或是他們有陰謀,他一直違背常理的舉動,甚至在指揮上固執狂妄自大瘋狂喪失理智!其實不是,是他沒有想到在這盤計劃中,他印象中的那個以冷血和死硬臭名昭著遠東盟友,最終卻是個徒有其表的怕死鬼!正是對這個徒有其表言而無信的奸佞之徒的深信不疑在最為關鍵的時機,地點,葬送了他的百萬精銳,和他自己!

所以希特勒在莫斯科保衛戰的失敗並不全是他的錯,但是日本🇯🇵自私陰暗愚蠢狂妄懦弱的人格障礙,使得日本沒有大局觀和眾覽全局的氣魄膽略!最終無情的背叛了希特勒,也加速了德軍的滅亡過程,從某種角度來說,日本對於希特勒計劃的背叛和太平洋的對美開戰其實是幫助了,當時正在戰爭陰雲中苦苦掙扎的人們!沒有日本這種操作,莫斯科保衛戰的結果難料;——美國的參戰可能還要往後拖延!而即便是後來的反法西斯同盟國對軸心國的戰爭勝利恐怕會更加的代價沉痛和艱難!


頭名大咖


由於蘇聯本身實力雄厚: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至蘇德戰爭爆發,蘇聯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軍事工業化強國的規模。

德軍突襲蘇聯之初,毫無戰爭準備的蘇聯西方面軍暨西部特別軍區被德軍的‘’巴巴羅薩‘’擊潰,大批蘇軍成為德軍俘虜。西方面軍暨西部特別軍區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因此而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巴巴羅薩‘’第二階段的基輔會戰,蘇軍西南方面軍除少數人撤至第聶伯河對岸外,大部分六十六萬五千多人被德軍俘虜,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大將突圍時戰死,布瓊尼元帥、鐵木辛哥元帥等乘飛機撤離基輔。斯大林堅持基輔會戰,不聽朱可夫放棄基輔以保存實力的進諫,從而成就了希特勒一次圍殲蘇軍最多的‘’大手筆‘’。‘’巴巴羅薩‘’兩個階段的作戰,擊潰了蘇聯西方面軍暨西部特別軍區,以及蘇聯西南方面軍。先後攻佔了基輔(烏克蘭)、明斯克(白俄羅斯)、維亞濟馬(斯莫凌斯克州)、布良斯克州、卡盧加州、奧廖爾州、庫爾斯克州等地,

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已經被‘’巴巴羅薩‘’徹底打通,莫斯科已經遙遙在望。



毫無防範而被動應戰的蘇軍在與德軍第一回合的交手中,就像一個踉踉蹌蹌、步履蹣跚,幾乎快要被對手打趴在地的拳手。但由於蘇聯本身實力雄厚: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至蘇德戰爭爆發,蘇聯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軍事工業化強國的規模。再加上戰爭初期美國及加拿大的大批量戰爭物資援助,從而使蘇聯得以迅速恢復元氣。就蘇聯的地域而言,由於蘇聯具有橫跨歐亞的戰略大縱深地帶,尤其是蘇聯橫跨歐亞的遼闊地域以及廣袤的中亞及遠東地區形成了蘇聯廣闊的戰略縱深的迴旋空間:德軍要想在短時間內佔領蘇聯全境絕非易事;就蘇軍兵力消耗的兵員補充來說,包括俄羅斯在內蘇聯共有十六個加盟國:如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乃至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加盟國,這些加盟國無疑是蘇聯雄厚的兵力資源

由於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因嚴寒而受挫,再加上有十幾個馳援莫斯科的遠東西伯利亞師,蘇軍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即向德軍發起了強大反攻,一鼓作氣將德軍趕出莫斯科以西近兩百五十公里以外。緊接著之後的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第六集團軍三十三萬人被蘇軍合圍聚殲;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由於德軍失利而使蘇軍奪得了戰爭主動權;一九四四年蘇軍在本土實施戰略大反攻,同年六月二十二日蘇軍發起收復白俄羅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動:德軍再被蘇軍殲滅二十八個師……。



戰爭的開局儘管其中一方損失慘重,但戰爭的最終勝利走向並不是按照戰爭開局的路徑,而是往往取決於交戰雙方其中一方的堅韌耐力,以及其得天獨厚的綜合優勢:蘇聯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實例。


Mrttlzz99


成功擊退了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後,德軍認為佔領莫斯科十分困難,因此轉變進攻重點,改為向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展開進攻。進攻初期,德軍先在哈爾科夫殲滅了蘇聯紅軍20餘萬人,並迅速南下,席捲整個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在前一年的大潰敗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德軍沒能在高加索地區大規模殲滅蘇聯紅軍,蘇聯紅軍雖然無法抵擋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隨後,為掩護南下高加索的德軍(為了獲取巴庫油田的石油),德軍意圖佔領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隨之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與蘇聯紅軍曠日持久的大會戰(即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在戰役開始前對斯大林格勒展開了大規模轟炸,把城區炸成了一片廢墟,但事實上這是在給自己添麻煩,因為被轟炸後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廢墟,公路自然也被廢墟堵上,因此德國的坦克很難在滿是廢墟的城區裡作戰,甚至連行駛都是問題。戰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和接近地展開,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廢墟都要反覆爭奪,進展往往按米來統計,戰鬥極為殘酷和血腥,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在300萬人以上,蘇聯紅軍堅強的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而此時蘇聯上百萬的預備隊已經在兩側聚集,於1942年末在德軍兩側發動鉗形攻勢幷包圍了德軍33萬部隊,並於1943年2月2日將其全部殲滅。蘇聯紅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以及配屬的大量技術分隊和支援部隊被殲滅,雙方損失始終沒有精確統計,一般認為德軍損失在85-100萬人左右,蘇聯損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戰役成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在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後,蘇聯紅軍乘勝緊逼羅斯托夫,在高加索的德軍後撤,蘇軍並迅速奪回了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過分展開,在其進攻哈爾科夫時(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遭到曼施坦因的反攻,進攻部隊被擊潰,德軍得以穩固自斯大林格勒失敗以來不斷後退的戰線。此時,在前線形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希望能夠利用這個突出部殲滅蘇聯紅軍主力部隊以奪回戰場主動權。1943年7月5日晨,庫爾斯克決戰打響,但在蘇軍準備充分的防禦陣地面前,德軍的進攻步履維艱,12日,雙方在庫爾斯克南部奧博場方向的普羅霍洛夫卡發生坦克大會戰,以帝國師為首的德軍裝甲部隊和以近衛第五坦克軍為首的蘇軍裝甲部隊發生的遭遇戰,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整天,雖然蘇軍損失高於德軍,但德軍始終無法推進,隨著蘇軍在奧廖爾附近的進攻和盟軍登錄西西里,德軍被迫終止了進攻,退回到了出發陣地,8月23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勝利而結束。
此時蘇聯經濟已經完全轉入戰時軌道,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同時根據《租借法案》獲得了來自美英等同盟國大量援助,軍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國本土由於美英兩國規模越來越大的戰略轟炸而遍地廢墟,工業生產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戰場慘敗,其僕從國也開始有了反戰、反德的傾向,德國已經越來越沒有能力與蘇聯抗衡了。
隨著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迫後撤,越過了第聶伯河,同時實施“焦土政策”,這使得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村莊變為了廢墟,莊稼也被德軍燒燬。
此後,蘇聯紅軍相繼發動了10次大型反擊戰役(史稱十次斯大林突擊),將德軍完全趕出了蘇聯國土。之後,蘇聯紅軍橫掃東南歐,在盟軍於1944年6月6日發動諾曼底登陸後,德軍不得不從東線調出大量部隊以守衛西線,蘇聯紅軍更加勢不可擋,並且相繼攻佔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在渡過奧得河之後開始了進攻柏林的戰役,4月21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25日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蘇聯紅軍的三名士兵將蘇維埃的紅旗插在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同一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