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爲什麼青島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對於一座城市而言

路名就像一套密碼,

你只有瞭解這座城市的全部底蘊

才有可能一一破譯。

青島的初秋,漫步在悠長的小路上,陣陣海風吹拂,十分愜意。徒步穿行青島的馬路,不免留意到青島的路名,都是和地名有關係。小編髮現,青島市共有176條以省份和地級城命名的道路(包括街、道、路),整個攤開原來就是一張“中國地圖”啊!

震撼!為什麼青島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青島路名的由來

青島路名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兩個世紀以前。清朝末年,青島地區在被德國佔領後,開始了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所以青島的第一批路名是德國式的路名,如“威廉街(今太平路)”、“漢堡街(今河南路)”、“亨利親王街(今廣西路)”,等等。

待到青島主權迴歸後,這些路名當然不能再沿用,最省時省力的辦法就是用中國的城市名來作為路名。青島的路名也很有趣,在老城區,道路基本是以大江南北各省名和山東省的縣市名命名的。比如,以雲貴川三省得名的雲南路、貴州路、四川路,橫穿市區西南部的西鎮,成為西鎮東西向三大幹道;加上同在西鎮的西藏路、西康路(西康,1955年撤省),祖國西南五省名齊全了。

天橋西首,火車站車輛段牆外,是廣州路。天橋東首,五路交匯,濟南路、北京路、天津路、大沽路,大沽路延伸,是保定路。這些路名取之於國內大城市或著名商埠名。同樣的類型還有江蘇路上海路綿聯的蘇州路、常州路、吳淞路。

青島最有名的是“八大關”,最初因有八條以關隘命名的路,故稱“八大關”。後又新增了兩條,實際上現在有十條以關隘命名的路,分別是:韶關路,嘉峪關路,山海關路,武勝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

或許是因為原來大陸和團島之間有峽谷,所以團島的道路大多采用峽谷命名。團島有“八大峽”,其中的三條東西向道路為“長江三峽”,即巫峽路、西陵峽路、瞿塘峽路;其餘均為南北向道路,包括黃河上的劉家峽、龍羊峽、青銅峽、紅山峽、三門峽,以及嘉陵江上的觀音峽、明月峽。

青島市政府東北方向則有“八大湖”,包括了太湖路、鄱陽湖路、洞庭湖路、巢湖路、洪澤湖路、高郵湖路、西湖路、微山湖路。

而在嶗山區,從沿海的東海路一線到香港東路之間,命名了八條“海”字頭的道路,分別是:海興路、海遊路、海江路、海川路、海青路、海龍路、海安路、海寧路,取“興遊江川,青龍安寧”之意,是為“八大海”。嶗山以“山”聞名,路名自然也離不開山,因此

在嶗山區政府附近出現了一大批“嶺”字系道路,梅嶺、赤嶺、巖嶺、石嶺、秦嶺、桐嶺、伊嶺、仙霞嶺、苗嶺、雲嶺、燕嶺、陽嶺、雪嶺、文嶺、翠嶺、松嶺,已大大超過八個。

在黃島,則出現了一系列以“島”命名的道路,如海南島、崇明島、秦皇島、劉公島、齋堂島、海壇島、舟山島、澎湖島、長興島、田橫島、永興島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山路,原名叫山東路,因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同時改名的中山公園,原名匯泉公園)。這一帶南北向的依次為,山西路、河南路、河北路、山東路、浙江路、安徽路、江蘇路,江蘇路延長是上海路。東西向則有廣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難怪有人感嘆,來青島才知道地理沒學好啊!

城市的道路是如何命名的

道路的命名和管理,由各地的地名管理辦公室負責。中國並沒有統一的道路命名管理機構,

但有一個“中國地名研究所”,是民政部下屬機構,主要研究地名文化的理論——“地名學”,包括地名命名更名的規律及應用、地名管理的辦法等內容。沒錯,地名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縱觀全國,其實不止青島的道路是以地名命名。最早以地名命名的城市,其實是上海。除此之外,臺北的道路命名方式也完全模仿了上海。類似的城市還有長春和吉林,甚至整個東北三省。1945年之後,這些原來的路名都更換成城市名了。 漸漸地,大到省會級城市、小到縣級市的某個區域都開始沿用這種道路命名方式。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路名,很容易讓人在城市中產生錯覺。哪怕你身處異鄉,行走在縱橫交錯的道路上,也難免會有些熟悉的意味,讓你有種置身青島的錯覺。

“出鏡率”最高的並不是中山路

悉數全國了338個地級市所有包含城市名的路名,你會發現被用作路名最多的城市並不是中山或朝陽——而是

北海。這座位於廣西南部的小城市在全國城市的道路名稱中出現了252次。

朝陽是出現頻率第二高的城市。接下來是山南、阿里、海西這三個城市。不過,被用作路名的時候,這些詞已經失去了城市的意義,僅用於表示方位。

震撼!為什麼青島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廈門中山路

出鏡率相當高的“中山”排在了第6名,一共出現了164次。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一條中山路——很多時候作為城市的中軸線貫穿南北。

還有一類是一些具有寓意的城市名,例如興安、安康、泰安。在這裡,這些道路的命名和同名的城市有了另一種聯繫,多少代表了當地人的希望和祈盼。

◆◆ ◆ ◆◆

路名無言,卻幾乎成為一座城市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民俗、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忠實記錄者。現在都在講城市文化論輸贏,而道路則是整個城市文化的根基——畢竟,它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把城市道路、橋樑、立交等稱為城市建設的“硬件”,那麼路名則是城市建設的“軟件”,仍舊必不可缺。路名,曾標識著一個又一個城市生命的車站,縱然我們曾作短暫停留亦或是呼嘯而過,我們都與其聯繫萬分,早已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纏結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