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患者、不收红包、爱心助学,这位宁波医生获国内行业最高荣誉

2018-08-20 09:56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王波 通讯员 郑轲

牵挂患者、不收红包、爱心助学,这位宁波医生获国内行业最高荣誉

“能获得“中国医师奖”这一医师最高荣誉,我心里非常激动,借此我想表达对各级领导、家人、同事的谢意!”

“二十多年来,从住院医师到如今的主任医师和两科主任,看着一个个重危患者康复,看着一个个年轻医生的成长,看着科室的综合建设成为医院的标杆,即便我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内心的成就感告诉我所有的汗水都是值得的。”

昨天,对于宁波市第二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许兆军主任来说,这一天尤其特别,因为这一天,他在北京获颁医师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

据悉,昨天被授予“中国医师奖”的共有80人,其中浙江省4人,宁波市仅1人。据了解,许兆军是宁波市第9名获得“中国医师奖”的医生。

许兆军出生于1970年,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1993年,他毕业于原来的温州医学院,随后到宁波市第二医院工作,从医25年一直奋战在急危重症抢救第一线。

牵挂患者、不收红包、爱心助学,这位宁波医生获国内行业最高荣誉

光头、白大褂、中等身材、风风火火地穿梭在医院大楼间。

在二院,大家都知道许兆军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他常说:“医生有节假日,但疾病没有节假日,作为一名医生不应该有节假日的概念。”

一年365天,无论周末,还是节日,只要他在宁波都会到医院。不论刮风下雨,不论白天黑夜,病人就是行动指令,随叫随到,决不耽误丝毫。记不清多少次当他带着一身疲倦从病房回到家里,刚刚入睡,一个紧急电话,他又立即赶到医院。

他说:“病人需要我,同事需要我,我希望他们随时都能找到我,救治伤员必须分秒必争;虽然身心俱疲,但是当病人恢复健康,痊愈出院的时候,那份幸福感是任何人都无法体会的,用多少金钱也无法换取的。”

“危重病人是守出来的”,这是他经常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那是2011年春节前一个星期的晚上,许兆军接到了医院总值班的电话,一名怀孕38周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孕妇病情突然加重,生命攸关,一人两命,急需会诊,讨论治疗方案。肩负重任的许兆军顾不上回家,急忙赶回科室,做好迎接病人的准备。手术结束病人被直接送入ICU,许兆军想都没想可能会被传染的危险,带头迎上前去,在紧急、危险关头、关键时刻,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他的影响下,医生、护士也都克服了恐惧心理。从病人到达ICU这一刻起,直到大年初二病人病情好转转到普通病房,许兆军一直守着这个病人,没有离开过医院,亲自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几乎每隔2小时就要穿着隔离衣进入负压病房,观察治疗效果,半夜起来了解血气及电解质情况,积极寻找脱机拔管的时机,使病人早日康复,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攻克一道道难关,最终母女平安,顺利康复出院。该患者是宁波市首例也是唯一一例甲流H1N1孕妇抢救成功的病例。

2016年初鄞州医院收治H7N9患者,2018年舟山医院收治重症甲流患者,均需使用ECMO进行呼吸替代治疗,许兆军主任带领ICU的ECMO团队紧急施援。

2017年底的一个周末,江北突发爆炸事件,有着高度职业敏感的许兆军立即从家赶往医院。很快一名十岁左右的女童被送到急诊,检查发现是重症颅脑损伤,加上全身损伤。整个多学科治疗团队经过7个多小时的抢救,终于把这名女孩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牵挂患者、不收红包、爱心助学,这位宁波医生获国内行业最高荣誉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也经常有患者给许兆军送红包。他先是婉言谢绝。实在谢绝不了,就委托护士长交到患者住院费中,或是上交院纪委。

一次,一位患者入住ICU后,家属强行将沉甸甸的“万元红包”塞到许兆军手中,他当场拒绝。几天后,患者病情好转,从命悬一线到转危为安,家属非常高兴,再次拿出“万元红包”,真诚地表示:“许主任,我们送的不是红包,是感激,无论如何请您接受我们全家的心意。”但是,许兆军依旧坚持原则,婉言谢绝。在疾病治愈转出ICU时,这位家属发自内心、哽咽地评价说:“许兆军主任病看得好,他的人品更好!”

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许兆军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但不拿红包、回扣,还经常把本该属于他的奖金也拿出来捐给科室。如医院创三甲成功后,发给科室医生的奖金,他分给了医生,自己分文没取;作为ICU主任,请他讲课的越来越多,他用讲课费为科室添置了电脑、投影仪、专业书……清清白白行医是他的行为准则和人生追求。

脱下白大褂,在平时生活中,许兆军也是个热心肠的人。医院里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已经资助3个贫困家庭学生近10年。

手捧“中国医师奖”这一医师最高荣誉,许兆军说,“我将在医生这个岗位上,继续追求我热爱的事业,继续培养年青一代,继续服务于广大患者。”

牵挂患者、不收红包、爱心助学,这位宁波医生获国内行业最高荣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