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甘谷縣,上千人從事的古老的行業


農業知識科普帶您走進手藝農村。甘肅省天水市甘谷脊獸為傳統民間工藝,始於清末,傳承至今,已有130餘年歷史,尤以新興鎮永安村最為馳名,千餘人從事相關工作。脊獸是古老的民間工藝,是中國古建築外部屋頂的造型藝術,是古建築最有代表性和藝術特色的組成部分。它象徵著建築等級。甘谷脊獸歷史悠久,盛名遠播,享譽西北。雖然原材料是最普通的黃泥土,但是和泥絕對需要體力來完成。一般他們都是以家族形式來傳承製作。

明清以來,甘谷脊獸藝術有了極大的發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是主要的生產基地,生產宗教脊獸的歷史悠久。縣內有"土橋子的瓦碴,雙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魚"的民謠。永安村主要生產宗教建築脊獸和民用磚瓦,多半農戶有生產作坊。中國的許多民間手藝,就是這樣耳濡目染,一代代的傳承下來的。

因為是手工製作,產量極為有限。一套完整的脊獸有二龍戲珠,盤龍獸,五鬃獸,三鬃獸,正負脊,垂脊,套頭獸,仙人騎鳳,飛擒走獸,布瓦,筒瓦,貓頭,滴水,萬卷書等組成。光完成這一套脊獸就需要兩個熟練工人幹一個多月才能完成。


脊獸上的每一個部件都是這些淳樸的,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農民手工完成的。他們就這樣將普通泥土變成了藝術品。

從泥土變成脊獸的原坯,需要將近1個多月的時間,十多道工序才能進入最後關鍵的一步燒窯。一套大的脊獸大約有150平方米,一窯也就裝2套左右,每年最多也就只能燒製10套。

燒窯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最難熬的就是晚上,不能睡著,要隨時觀察火情並添煤。所以,無聊時只能靠手機來打發時間。

製作好的教脊獸部件。甘谷脊獸工藝美觀大方、莊重典雅、光澤晶瑩,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及濃郁的鄉土氣息,淳樸的農民朋友換了種和泥土打交道的方式,將其化為精美的藝術品。“甘谷脊獸”被甘肅省列入“民族民俗文化保護工程項目”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