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上班」——你的回答是?

“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上班”——你的回答是?

有段時間,每天早上上班忙得跟打仗似的,因為臨出門,孩子就會抱著我的大腿,黏著我不讓我出門:“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要去上班?”

“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上班”——你的回答是?

相信這是不少爸媽遇到過的情形,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是“不上班掙錢拿什麼給你買新衣服新玩具?”;還是“我也討厭上班啊,要是有不用上班的方法就好了”而下班回到家,等待了一天的孩子要我們陪玩時,我們卻說:“我上了一天班了,你就饒了我吧。”

我們這樣的回答到底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什麼?上班等於賺錢,沒了。上班可以賺錢沒錯,但除了賺錢之外,我們也不應該忽略職業本身帶給一個人的意義。而這,正是我們需要一併告訴孩子的。

“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上班”——你的回答是?

心理專家分析:孩子問這個問題時,表現出了他們對於父母的依戀情緒,表示他們內心不願意與父母分開。所以當父母回答這個問題時,也要從孩子的情感需求出發,積極正面的引導孩子,讓孩子對工作有正確的認識。我們要教給孩子正確的職業觀,告訴他們,上班是為了工作;工作辛苦但卻是人的價值體現;工作能讓人發現好玩的人生;工作是發現深度自我的探秘之路。

“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上班”——你的回答是?

某小學一年級教師曾經給學生布置過一個特殊的作業:爸爸媽媽具體做什麼工作?他們忙不忙,你覺得他們辛苦媽?結果發現,有70%的學生不知道父母的職業!只有不到1/4的孩子能很清楚地說出爸爸媽媽是做什麼工作的。

在對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父母表示不會刻意讓孩子瞭解其從事的工作,1/3的家長希望孩子早些懂得工作和職業的意義,而有一成多的家長則明確表示不希望孩子理解工作和職業,理由是他們更願意孩子的世界純真一些。

“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上班”——你的回答是?

針對這種現狀,教育專家指出:知不知道父母的職業,本身看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但問題的核心是,孩子是會逐漸成長的。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是不夠的,要在情感的維繫上有辦法,而讓孩子瞭解自己的工作就是一種有效的情感聯繫。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是因為孩子只看到了大人每天早出晚歸,並不知道父母究竟在忙什麼。而孩子不瞭解父母的職業只是一個信號,由此引起的形象誤區可能導致信任危機。家長不告訴孩子自己的工作,會讓孩子頭腦中產生這樣的信息:父母不想讓我知道他們工作上的事情。所以,父母如何,都不關我的事。這樣,就等於父母自己向孩子關閉了溝通的大門。親人間情感的維繫就這樣消失了。

“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上班”——你的回答是?

因此,在家長上班離開時讓孩子知道自己去哪裡工作,去做什麼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安心,另一方面則是對孩子職業教育的啟蒙。沒有必要讓孩子處於真空狀態,當然也不用太著急給他灌輸太多。

那應該怎麼回答的呢?

聽話聽音,孩子問這個問題首先要表達的是不捨的情緒,所有我們首先要回應的是她的情緒,讓他知道我們感同身受:“嗯,爸爸(媽媽)也特別不捨得離開你呢,爸爸(媽媽)也好希望每天可以和你在一起。離開你後,爸爸(媽媽)也會想念你”。

“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上班”——你的回答是?

或者是:媽媽下班回來就能陪你一起玩了,咱們一起拼圖好不好(積極承諾型)

以及: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摸摸她的頭,用行動告訴她父母很愛她,耐心解釋工作內容給她聽,或許她更能接受(愛的鼓勵型)

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後,我們接下來就會告訴她,“雖然我的工作比較忙,但我也不是為了你才被迫去工作的。而且我的工作不苦逼,更不可憐!爸爸(媽媽)也喜歡自己的工作,哪怕工作會讓我很累,但是去工作可以幫助其他人,可以給他人帶來快樂。工作也能讓爸爸(媽媽)學到很多新知識,這些都會讓爸爸(媽媽)很開心,也很有成就感”。

“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上班”——你的回答是?

這段話看似簡單,但卻傳遞給了孩子兩個非常核心的職業觀:發自內心的熱愛、個人價值的實現。

你我現在也許是因為各種“妥協”在工作,但我真心希望我們的孩子今後可以有更大的選擇權利,可以因為理想,因為熱愛,擁有巨大的動力去追求自己的職業,去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而不僅僅是一份生存的工作。

“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上班”——你的回答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