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將「電玩成癮」列爲精神疾病,家長應這麼做!

世衛組織將“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疾病,家長應這麼做!

  近日,世衛組織將“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疾病,身兼澳門慢性病防制委員會委員的澳門婦聯心理治療中心主任薛可兒認為,預防需要從小做起,建議澳門當局要做好家長教育及宣傳工作。

  薛可兒呼籲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適時應放下電子產品,多陪伴、多溝通,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助小朋友正確使用電子產品,避免過度沉迷。

  薛可兒指出,現代社會不免會接觸電子產品,“機不離手”情況普遍,加上不少人都會通過電玩遊戲緩解壓力,過分沉迷電玩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及社交問題。隨著電玩遊戲在現今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近年更在國際上發展為競技運動,社會有需要正視“電玩成癮”問題,但也不要過分敏感地給打電玩的兒童及青少年貼標籤。

  因“電玩成癮”自有診斷標準,需由專業人士作出診斷。若青少年合理安排電玩和上網時間,分清遊戲與現實世界,電玩也是一個娛樂及社交工具。

  澳門有不少雙職工家庭,父母往往因為工作忙碌,陪伴子女的時間變少,容易忽視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少家長為讓小朋友好好進餐或者安靜下來,都會拿出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給小朋友當“電子奶嘴”,導致小朋友從小開始接觸電子產品。久而久之,變成習慣,甚至小朋友對電子產品產生沉迷、依賴,影響到小朋友的生活作息,更對他們的專注能力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薛可兒表示,兒童及青少年是電玩成癮的高危人群,要解決相關問題,需要社會、學校、家長參與。她建議澳門當局通過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接觸來提升家長在子女教育事務方面的參與度;針對“電玩成癮”問題,為家長開設相關課程,讓家長了解成因以及如何有效預防並處理子女“電玩成癮”,營造健康的社會風氣。

  父母作為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子女人生中重要的啟蒙學習對象,應該以身作則,按照子女年齡,採用不同方式。如針對年紀較小的子女採取限制打電玩方式,待其稍為長大後,通過討論、協議,雙方制訂合理規範並執行。

  此外,父母還可以與子女討論使用電子產品、打電玩的相關議題,讓子女懂得正確使用電子產品、分配時間,避免過度沉迷電玩,同時還能增進親子之間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