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論城市變革與發展

《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论城市变革与发展

2015年,聯合國公佈了一份涵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任務清單,其中第11條是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當今世界各類要素、資源聚集最集中的地方。2017年,全球大約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裡,預計到2050年的時候,68%的全球人口將會居住在城市地區。如此多的人口在不斷向城市聚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毫無疑問就變得更加重要。因為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美好的生活意味著更宜居的環境,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更方便的出行,更充足的就業,更和諧的社會,以及更美好的未來。然而,面對氣候變化、物種滅絕、環境汙染、資源浩劫,城市化加劇帶來的挑戰和風險,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和世界趨勢,更是中國在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機遇期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和方向。

2017年7月21日,第一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在成都發布了一份《成都宣言》,倡議“構建包容開放的城市發展環境,踐行綠色低碳的城市理念,完善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實現城市治理的共享和創新。”

如今,一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各方在以自己的方式踐行著承諾,並再次聚首成都,暢談經驗,總結教訓,共謀發展。

城市人口不斷增加

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论城市变革与发展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伴隨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進程,中國的城市化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不到20%迅速提高到2017年底的58.52%。這一巨大的變化只用了不到40年的時間,而同樣的城市化進程在發達國家用了更長的時間。

“通過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中國城市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城市間的基礎設施網絡也實現了跨越式的現代化發展,中國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水平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據我們的預測,未來20年的時間裡,中國在城市地區居住的人口將會達到80%左右。”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肯定了我國推進城市化所取得的積極成果。“不僅如此,與城市化相關的市場化改革和管制放鬆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促進了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和要素報酬水平;提高了農民人均收入,改善生活質量,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動力。”

然而,人口和空間擴張加劇了環境的汙染、交通擁堵等問題,氣候變化將增加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脆弱性,這些問題都將影響城市居民的幸福和福祉,也給全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论城市变革与发展

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

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認為,“城市轉型發展過程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增進社會包容和和諧。”

經濟形勢穩中有變

可持續發展問題不容小覷

《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论城市变革与发展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

四十年高速增長帶來的一些問題是與會專家共同重視的。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會阻礙城市的發展,特別是可持續發展。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穩中有變”,應對好變化,解決好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對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持審慎態度:“多年來,中國推進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戶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政府對資源的調動能力等不同他國的特殊制度背景也造成中國多城市迅速進入現代化進程的表象。然而,實際上,中國城鎮戶籍人口占比僅為42.35%,不能通過城市發展表象,來評價中國已經進入現代化社會。”

“特別是,農民工難以市民化、造城運動、房地產泡沫、人地失衡、職住失衡、城市病、大拆大建等問題的出現,究其原因是沒有按照城市化的規律來辦事。”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分析稱。

中國的城市化問題也引起了國際關注。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中國、蒙古和韓國局局長Bert Hofman說,目前,中國45%的GDP分配到了城市化,然而,資本的使用過程中有一些不合理的情況,回報率偏低,比如,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存在問題,沒能真正提高區域的互聯性、人民的生活水平等,也不能實現真正的聚合。

尊重發展規律

處理好各方面平衡問題

《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论城市变革与发展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

要想解決目前在城市化中的問題,楊偉民指出,不能盲目規劃建設新城新區、圈地、造城、建房,因為,城市化是經濟發展自然而然的過程及結果,雖然城市化有助於經濟增長,但不能本末倒置,把結果當作源泉,把城市化當作拉動增長的手段。而且,城市化的佈局是集中的,城市用地和人口要匹配。在土地財政的模式下,城市建設用地的規模超出了人口集中的規模,城市建成區的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這是不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的。

另外,楊偉民還提出了“平衡”的觀念:首先,城市是不同職業的人組成的,社會分工之間要平衡,不能全都跟風建設高大上的功能,因此,“搶人大戰”是背離規律的。第二,城市用地結構要均衡。我國城市用地結構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居住用地太少,就業用地特別是工業用地太多,這樣會助推高房價,也助推了產能過剩。第三,城市要職住平衡。我國城市核心區往往是就業用地多,居住用地少,導致了交通擁堵。第四是,城市規模要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相平衡。

李鐵認為,在中美貿易戰,包括國際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下,啟動內需是我們推動經濟發展,應對國際形勢的一個重要策略。而對啟動內需來說,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解決好城鎮化問題。“所謂啟動城鎮化,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城鄉人口區域間人的變遷從臨時性的流動性的人口和就業人口轉化為常住人口,這就是啟動內需必要的保障。由於城市人口的相對穩定,我們會增加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各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這個大前提也會使我們重新認識城市化發展進程,重新認識城市化政策。”李鐵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