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论城市变革与发展

《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论城市变革与发展

2015年,联合国公布了一份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任务清单,其中第11条是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当今世界各类要素、资源聚集最集中的地方。2017年,全球大约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预计到2050年的时候,68%的全球人口将会居住在城市地区。如此多的人口在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就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的生活意味着更宜居的环境,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方便的出行,更充足的就业,更和谐的社会,以及更美好的未来。然而,面对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资源浩劫,城市化加剧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和世界趋势,更是中国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和方向。

2017年7月21日,第一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发布了一份《成都宣言》,倡议“构建包容开放的城市发展环境,践行绿色低碳的城市理念,完善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治理的共享和创新。”

如今,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各方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承诺,并再次聚首成都,畅谈经验,总结教训,共谋发展。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论城市变革与发展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20%迅速提高到2017年底的58.52%。这一巨大的变化只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而同样的城市化进程在发达国家用了更长的时间。

“通过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间的基础设施网络也实现了跨越式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据我们的预测,未来20年的时间里,中国在城市地区居住的人口将会达到80%左右。”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肯定了我国推进城市化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不仅如此,与城市化相关的市场化改革和管制放松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报酬水平;提高了农民人均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然而,人口和空间扩张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气候变化将增加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城市居民的幸福和福祉,也给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论城市变革与发展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彭森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彭森认为,“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社会包容和和谐。”

经济形势稳中有变

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容小觑

《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论城市变革与发展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

四十年高速增长带来的一些问题是与会专家共同重视的。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阻碍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稳中有变”,应对好变化,解决好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持审慎态度:“多年来,中国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政府对资源的调动能力等不同他国的特殊制度背景也造成中国多城市迅速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表象。然而,实际上,中国城镇户籍人口占比仅为42.35%,不能通过城市发展表象,来评价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社会。”

“特别是,农民工难以市民化、造城运动、房地产泡沫、人地失衡、职住失衡、城市病、大拆大建等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没有按照城市化的规律来办事。”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分析称。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也引起了国际关注。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局长Bert Hofman说,目前,中国45%的GDP分配到了城市化,然而,资本的使用过程中有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回报率偏低,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存在问题,没能真正提高区域的互联性、人民的生活水平等,也不能实现真正的聚合。

尊重发展规律

处理好各方面平衡问题

《成都宣言》一周年 多方再聚共论城市变革与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

要想解决目前在城市化中的问题,杨伟民指出,不能盲目规划建设新城新区、圈地、造城、建房,因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自然而然的过程及结果,虽然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增长,但不能本末倒置,把结果当作源泉,把城市化当作拉动增长的手段。而且,城市化的布局是集中的,城市用地和人口要匹配。在土地财政的模式下,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超出了人口集中的规模,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这是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另外,杨伟民还提出了“平衡”的观念:首先,城市是不同职业的人组成的,社会分工之间要平衡,不能全都跟风建设高大上的功能,因此,“抢人大战”是背离规律的。第二,城市用地结构要均衡。我国城市用地结构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居住用地太少,就业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太多,这样会助推高房价,也助推了产能过剩。第三,城市要职住平衡。我国城市核心区往往是就业用地多,居住用地少,导致了交通拥堵。第四是,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平衡。

李铁认为,在中美贸易战,包括国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启动内需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应对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策略。而对启动内需来说,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解决好城镇化问题。“所谓启动城镇化,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城乡人口区域间人的变迁从临时性的流动性的人口和就业人口转化为常住人口,这就是启动内需必要的保障。由于城市人口的相对稳定,我们会增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这个大前提也会使我们重新认识城市化发展进程,重新认识城市化政策。”李铁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