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 通天道,明人事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呂氏春秋》▪ 通天道,明人事

1、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其索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強者,失之彌遠。《季春紀·論人》

大意:最高的準則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才是去要求別人。要求別人卻不要求自己,那麼要求得越多,別人就越疏遠自己;越是強求別人,離最終目的就相距越遠。

點題:凡事就算別人有錯,自己的不平怨氣,也必能找到內心修養、境界不足的根由。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道理就是在這裡。多反省自己,才是修養和為人處事的正途。

2、凡謀物之成也,必由廣大久遠。《有始覽·諭大》

大意:凡是謀劃事情取得成功的,必定是著眼於廣大、眾多、長久,這是確定無疑的。

點題:著眼於廣大、眾多、長久的人,方向不會偏,不會走歧路,從而能更快更好地完成積累,以最短距離向目標推進。做事,學會聚焦於一點,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3、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學。《孟夏紀·尊師》

大意:聰明的事沒有比修養身心更大的了,而修養身心最重要的,沒有什麼能超過學習。

點題:修養身心之所以關鍵,是因為它是人安身立命、開創事業的大根本、大基礎。就像建造大廈,根基不深、不穩,建得越高,就越危險,最終必將倒塌。而對於修養身心,讀書學習以開眼界、受薰陶、明道理,是絕不可少的路徑之一。

4、求之其本,經旬必得;求之其末,勞而無功。《孝行覽·本味》

大意:做事情如果從根本做起,經過一段時間必定能夠收效;從末節做起,必定是勞而無功。

點題:古人所謂“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求其下呢?不言自明。第一不要本末倒置,這是虛浮易毀的畸路;第二要懂得:“本”有了,一切就都有了。

5、事之難易,不在小大,務在知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能不兩工,事在當之。《孝行覽·首時》

大意:事情的難易不在於大小,關鍵在於掌握時機。……上天不會給人兩次同樣的機會,時機不會長久停留,人的才能不會在做事時兩方面同時達到完美,事情的成功在於適逢其時。

點題:說到底,就是要懂得“借勢”。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何謂勢?天時,地利,人和;綜合起來,就是時機。把握時機,是人人應當修煉的人生必備素質。

《呂氏春秋》▪ 通天道,明人事

6、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季春紀·先己》

大意:想要戰勝別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沒有缺陷;想要評論別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沒有缺點;要想知道別人,必須要先知道自己。

點題:老子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唯有自知,方能知人,人性本相通;唯有自知,方能自勝,知之才能改之。如此則心眼明,境界達,身外之事業自然水到渠成。

7、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孟夏紀·用眾》

大意:善於學習的人,能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點題: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見到別人長處就嫉妒中傷,弱者與小人所為;讚賞並學習之,才是強者和君子之行。前者內心封閉只能狹隘,後者心靈開放所以通達。

8、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慎大覽·察今》

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別人,考察現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點題:佛家講一心之內存萬有,察己何止能知人,更能知天地萬物。老子主張“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今有別,其理卻相同,規律都是一樣的。

9、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雖當,與不知同,其卒必困。《季秋紀·審己》

大意:任何事物之所以如此,都必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知道它的原因,即使行為符合外物的變化,也和不知是一樣的,最終必為外物所困。

點題: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事物的原因就是這馬和王。秉本執源,便和大道與規律同在,自然通達暢快、無往不利。反之,就是一個詞——隨波逐流,心只能迷失,人只能淹死。

10、達士者,達乎死生之分。達乎死生之分,則利害存亡弗能惑也。《恃君覽·知分》

大意:通達事理的士人,必定是通曉死生之義的。通曉死生之義,利害與存亡就都不能使之困惑了。

點題:死生大事。能知生死,世間便沒有什麼事情能困惑自己;能通生死,世間便沒有什麼事情能困縛自己。向死而生,心中時時念著人終將一死,做人做事自能敞亮。

《呂氏春秋》▪ 通天道,明人事

11、力貴突,智貴卒。得之同則速為上,勝之同則遲為下。《開春論·貴卒》

大意:用力貴在突發,用智貴在敏捷。同樣獲得一物,速度快的為優;同樣戰勝對手,拖延久的為劣。

點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就是力量,暴風中一片葉子也可穿牆;快能隱去蹤跡而讓對手失去目標,如凌波微步,幻影千重而真跡無覓;快能攻其不備,讓對方來不及反應。一句話,人要修煉自己的高敏感度、快反應性、高執行力。

12、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雖悔無及。君子計行慮義,小人計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則可與言理矣。《慎行論·慎行》

大意:行動不可不深思熟慮。不深思熟慮,就會像奔向懸崖,後悔也來不及了。君子謀劃行動時考慮的是道義,小人謀劃行動時考慮的是利益,結果反而不利。假如有人懂得不謀求利益,實際上就已經包含著利益,那麼就可以與他談論道義了。

點題:世事複雜,不深思熟慮就只會輕舉妄動。唯一的捷徑是依道義而行,因這是根本。牢牢把住根本,吃小虧不吃大虧,舍小利能得大利。眼界和所得,一定相匹配。小人鼠目寸光,所得不過是蠅頭小利;君子高瞻遠矚,得人心方是大事之基。

13、故義者,百事之始也,萬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則不知,不知趨利。趨利固不可必也。《慎行論·無義》

大意:義是各種事情的開端,是一切利益的本源,這是才智平庸的人所不能理解的。理解不了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會追求私利。追求私利的做法,肯定是靠不住的。

點題:不義=無知。古來便有義利之辨,其實兩者本是一體兩面:義為長久之大利,不義為暫時之利,或許會大,卻絕不會久。所以,義與不義,是道德問題,更是智力問題。

14、賢人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財。《不苟論·贊能》

大意:賢明的人與人親善根據的是這個人的仁德,一般的人與人親善根據的是這個人的功業,不肖的人與人親善根據的是這個人的財富。

點題:仁德之交,醇厚而長久;因對方功業而交,含有欽慕嚮往的成分,還算有追求;因對方財富而交,則已經完全是勢利,甚至懷有覬覦不軌之心,唯小人為之。

15、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似順論·別類》

大意: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就可說是高明的了。犯錯誤的人的弊病,在於不知而自以為知。

點題:這就是老子那句“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退可以契合混沌大道,儘可以飢渴求知,所以越知道自己無知,就越有知;無知卻自以為知,只能是固步自封、得意忘形,最後只會是越無知,甚至萬劫不復、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