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關中者得天下」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謝強的母親是井蓋


如果單論這個問題的答案那是顯而易見的!幾千年的歷史發展證明:得關中者得天下!

先來對比一組數據:

1.佔據關中,統一天下的朝代!

秦朝,歷代秦王起於雍涼(甘陝一帶),始皇帝進而完成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首次大一統。

西漢,劉邦起於關中,完成大一統。

北周,起於關中,統一北中國。

隋朝,楊堅代周,起於關中,完成大一統。

唐朝,李淵山西起兵,進據關中,完成大一統。


2.佔據河南的朝代!

東漢,雖說劉秀起兵南陽,但是真正強大,奪取天下確實從河北開始!

西晉,政權篡魏所得,而魏同樣壯大於河北,山東!

後梁,被興起于山西的後唐政權滅掉。

後唐,被起兵於太原的石敬瑭滅掉,後者成立後晉。

後晉,被起兵於河北的契丹滅掉,契丹扶植後漢政權。

後漢,被起兵於太原的郭威幹掉,後者成立後周政權

後周,被趙匡胤陳橋兵變幹掉,成立了北宋。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佔據關中,一統天下的秦漢唐隋都是我國曆史上比較強盛,影響力比較深遠的朝代!而佔據河南者,基本上都是短命王朝,還有或者一點容易產生內亂和引來外族勢力攻擊導致滅亡,比如西晉,五代十國時期,北宋!這幾個王朝的滅亡和衰落,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靖康之恥”……這幾個時期恰恰是漢民族最黑暗最卑微的時期!



最後想重點強調的是,歷史上的中原並不單一指河南,它指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陝西,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區。並且“中原”和“中國”這一概念起源於西周時期,西周興起於關中地區,並且建都鎬京,最早的“中原”和“中國”恰恰指的是關中地區!河南的準確稱謂應該是中州而非中原!而目前河南人卻“獨霸中原”,這是典型的混淆視聽!就像“老家河南”一樣可笑!

備註以上部分資料引用於頭條號:米宅!


周秦漢唐


評論區莫名其妙就噴起來了,我沒有地域黑啊,金角銀邊草肚皮是軍事地理常識吧?我只是闡述了關中在西北角在冷兵器時代的優勢,為什麼一堆人要噴我?這種東西跟著時代走的,放在現在什麼關中中原都不行,廣東江蘇這種經濟中心,東北山東河北這種重工業基地才是王道,難道還要把我噴一番?


得隴望蜀,得到關中地區,便很容易順手收了四川盆地,關中平原加成都平原兩個天府之國的農業產糧區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優勢是無與倫比的,有了糧食才有人口,有了人口才有經濟和軍隊。

而且,關中地區背靠西北,西北方向除了西夏外就沒有出現過能直接威脅漢族政權的勢力,毫無後顧之憂。而河北地區卻是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南下的必經之路,一旦試圖爭奪天下,可謂腹背受敵,更何況,河北地區地勢平坦,遊牧騎兵南下一覽無餘,所以歷史上河北地區的軍閥,從來都要與少數民族密切交往,以便為自己騰出生存空間。

綜上,得到關中地區的優勢大於河北地區。


扣毛


得關中者得天下!

關中地區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我想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爭議。首先我們要先來明確關中地區是哪裡?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市、咸陽市、寶雞市、銅川市、渭南市這幾個行政區。

歷史上有許多戰役已經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性,還記的秦朝起家的地方是哪裡嗎?沒錯就是關中地區。首先關中地區從古代開始就是大河流域,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八百里秦川的稱號可不是浪得虛名,因此這裡具備古代冷兵器時期所需要的兵力和糧草。

而後從地形上來說關中地區也可以說是四面環山,它的背後還有四川天府之國、陝南、隴西等地,地理位置十分有優勢可以說是進可攻退可守。

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漢高祖劉邦就是從四川地區潛入關中,集中全力守衛關中要塞,在之後東出函谷關,平定諸侯,奠定一統天下之基業。如果不說進攻的那我們也可以說說防守的,比如說南宋大將“吳玠守蜀”的故事,雖然說是防守蜀地但是相當一部分地區就是今天的關中地區,吳家三代為南宋朝廷駐守此地,為南宋小朝廷偏安贏得了喘息時間。

所以說得關中者得天下,這一點應該沒有爭議。


華商網


首先關中是中原一說最早所指之地,也是中原的一部分。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採之”;《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這些是“中原”一詞最早的出處。這裡的中原是指西周天子統治的範圍,西周都城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關中,天下之脊,中原之首也。

由於關中地理環境絕佳,自古便非常重視,所以往往只稱關中使大家忘了他是最早的中原。我們言歸正傳,為什麼說:“得關中者得天下”我們先看看古人對關中的評價:《名山藏》:“陝西三鎭,中原門戶也。” 《新唐書》:夫關中,王業根本在焉。 《史記》:入關中者王之。 《宋史》:舉天下形勢而言,謂關中為上。 陸游: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 鬍子祺: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 虞允文:關中,天下之上游。

看了論述我們在看史實: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周、秦、西漢、隋、唐,均是佔領關中利用關中形盛沃野千里,從這裡出發一統天下。反觀所謂的“中原”(區別關中以外),歷史上只有篡權得位的西晉王朝,四十年國怍都不到,和平時期不到二十年。是唯一的案例,也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再者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恕在下才疏學淺,遍查史書也找不到出處,不知是何人杜撰出來的偽觀點。



最後在說明一個觀點,得關中者得天下是正確的,但是關中不是唯一能得天下的地方。喜歡下圍棋的朋友都知道:“金角銀邊草肚皮”,四角入手最容易得勝的。歷史也告訴我們同樣的道理。大一統王朝除了得關中得天下的周、秦、漢、隋、唐以外,東漢以河北為根據,元、清以北京為根據統一全國,大明王朝則以東南為根據統一全國。

從理論到實際,以關中為根據得天下的王朝最多,統治時間最久。而“中原”為根據得天下唯一一個西晉則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綜上所言,不存在“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說,既無史書記載,又無理論依據,有的只是一個黑暗的反面教材而已。


天道TD


我認為這兩句話其實都對,但要分時間段來看,我認為這主要和戰略重心的轉移有關。唐朝之前說“得關中者得天下”沒有問題,但在唐朝之後,隨著關中地區的衰落,戰略地位有所下降,此後再用“得關中者得天下”顯然是不準確的,說“得中原者的天下”應該更為準確。而隨著南方的發展,明朝之後從南向北統一也不是不可以。

唐朝之前“得關中者得天下”

古代打仗,最重要的無非“錢糧”兩項,而早期的“天府之國”指的就是關中地區,八百里秦川可以說是最早的糧食主產區之一。一旦佔據關中地區,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巨大的後勤保障基地,再加上關中地區特殊的地理形勢,只要守住函谷關、武關等幾個重要關口,可以說是易守難攻。

隨著時間的推移,蜀中地區也開始急速發展,另外一個糧食主產區隨之出現。而由於蜀中地區的特殊地理形勢,這又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但從關中地區入蜀卻是最為簡便的,這反而更加彰顯了關中地區的重要性。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早期的西北多遊牧民族,民風極為彪悍,因此在這一地區招募的士兵戰鬥力較之其他地區是要更強的。

佔據關中地區,再接著佔領蜀中地區,憑藉兩個糧食主產區和易守難攻的地形,進可驅兵直抵中原或進入江南地區,退可憑險關自守。因此,在唐朝之前無論是武王伐紂,還是秦國統一天下、楚漢爭霸,或是隋唐兩朝,統一天下的霸業基本都是從關中地區的展開的。

因此,在唐朝之前,說“得關中者得天下”是絲毫沒有問題的。

唐朝之後“得中原者得天下”

東漢末期,天下大亂,關中地區遭遇了第一次毀滅性打擊,之後的“五胡亂華”關中地區再次遭劫,雖然經過唐朝的治理有所恢復,但不論是安史之亂還是黃巢之亂,關中地區都多次遭受了戰火的洗禮。同時,由於關中地區的氣候變化,原本的“天府之國”逐漸被黃土高原所取代。

無論是戰火的洗禮,還是氣候的變化,都使得關中地區的戰略地位都在不斷下降。其實在宋朝時期,關中地區就已經開始不適合作為戰略中心了,加上由於北宋建都汴京(開封),開封洛陽等地得到極大發展,戰略中心的東移已經勢不可擋。

我認為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威脅的變化,無論是周朝、秦漢還是隋唐,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脅都來自於西方和北方,但在中原王朝的治理之下,西域地區逐漸歸心,北方防線也逐漸鞏固。在唐朝之後,中原地區的威脅主要變成了北方遊牧民族,西域地區的威脅相對已經減少。因此,從唐朝開始,中原的重要性其實已經超過了關中。

此外,中原地區變成中心還解決了一個戰略半徑的問題,古代受運輸能力的限制,作戰半徑是有限的,而中原地處中國地理位置的中央,這樣從中原而徵四方,到哪裡作戰半徑均不會太遠,佔有了中原,作戰半徑的問題就解決了。

因此,從唐朝開始,說“得中原者的天下”應該更為準確,且之後無論是宋朝發動統一戰爭,還是金國、蒙古南下,都是率先攻佔了中原地區。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兩句話其實都沒有問題,但需要分時間段來看。

同時,隨著南方的逐漸發展,南方經濟和農業水平都得到了極大提升,魚米之鄉同樣可以解決戰略後勤問題。因此從明朝開始,從北向南統一的總體趨勢也得以改變,雖然仍然受限於南北地勢和兵源戰鬥力的問題影響,但從南向北發動統一同樣變得可能了。


香茗史館


這裡這麼熱鬧,我也來看看。禁不住誘惑,也寫幾句,大家樂一樂。


首先得駁斥“得中原者得天下”。此語出自《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是對“問鼎中原”、“中原逐鹿”之典的篡改。縱觀中華五千年,三黃五帝到今天,由來是西北、北方、南方統一中國,未聞居中原之中而有天下者;即使有之,也不久長,西晉、北宋是也。西晉實則37年,而“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乃漢民族最痛苦之歲月。自此晉紳士子南遷,天下文脈、經濟、國運繫於南方,至今未改。

至於北宋,連長城都見不到,西賄夏,北跪遼、金,不堪回首。有人會不服了,那商、東周、東漢呢?對不起,商起於河北。周王室移於雒邑後,告金於諸侯,悽慘不如五伯、七雄。東漢劉秀中興,實則率領棗陽臼陵兵、大洪山綠林軍起家,於河北為基,始統一中國。但立都洛陽,三代之後外戚當道,宦官橫行,換幼帝如換燈籠,終成黃巾四起、豪強割據之勢。

所以,不是居中原能得天下,而是四周興起必奪中原以一統中國。河南自古乃河濫之地,三年一淹一旱,史載鑿鑿;自古乃刀兵之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西來降西,北來降北,南來降南,誰打贏了跟誰,沒個準兒。春秋戰國時最為經典,秦、晉、楚、齊輪番吊打,不多說了,滿臉都是淚。

因此,“得中原者得天下”,把結果當成了原因,把必要條件當成了充要條件,大謬不然!下面重點考察“得關中者得天下”然否。


先說個《長征》劇情。朱毛紅軍到達陝北,主席求教回族長者,長者答:按周易八卦,西北為生門,東北為變門,長官仁德之表,據西北與蔣委員長相爭,必得天下!本人略知生休死克、奇門遁甲,踞生踏變,防南方災禍,此易經謀局之要也。果不其然,中國抗日救亡、解放戰爭走的就是這個道道!

事實上,炎黃起渭水而得中國,三代之居皆在河(渭水)、洛(洛水)之間。周起歧山,武王伐紂,終分封天下。秦用商鞅,獎勵耕戰,終滅六國。張楚興,楚人項羽、劉邦起兵南方,但劉邦居關中終有天下,霸王自刎烏江。東晉始,中國中心雖已在南方焉,但關隴集團憑武力一統中國,唐繼隋,終成中國古代的黃金年代。強盛的大一統黃帝和周秦漢隋唐,用實力演義了“得關中則得天下”之說,無法辯駁。

但漢唐將西北邊患已掃除幹盡,此後中國威脅主要來自北方。蒙古馬踏中原,幸朱洪武起兵南方,朱棣移都北京,天子守國門,方有漢家近三百年太平。至八旗入關,清末南方烽火不息,白蓮教、太平天國不斷,孫中山率革命黨立都南京,終有民國。而中國共產黨興於南方,三大主力紅軍會師陝甘,方有富強之新中國。元明清時,民國、紅軍時,河南在幹什麼?


綜上,西北為中國地理之中,有帝王之氣,也鎮守著西北邊患;北方為八百年來中國邊患的主要來源,定都北京有利國防。近代中國之威脅主要來自海上。而南方,則是中國經濟、文化重中之重,尤其南海、東南沿海,其成敗關乎中華國運,不可不察也。

總之,“得中原者得天下”為謬論;關中、北京、東南為鐵三角,皆不可忽也,更不可偏廢,否則動搖國夲。故“得關中者得天下”,值得商榷!


嘉會花藝


從軍事地理角度來看,得關中者得天下,因為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大一統,其中有兩次,即秦漢、隋唐都是先取關中再得天下。

一、歷史上的無數次事例證明得關中者得天下

司馬遷在《史記》也說過,“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在司馬遷的時代之前,西周發家於關中,會諸侯滅商。秦用遠交近攻之策,橫掃六合一統宇內。

西漢高祖劉邦,以關中為戰略後方,與項羽大戰五年,最終統一天下。

這些事例都證明了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在司馬遷之後的歷史,同樣一再證明這個規律相當準確。

北魏“河陰之變”後,賀拔嶽與宇文泰平定關隴,並迎北魏孝武帝入關中,最終與高歡的東魏對峙。數十年後,以關中為基礎的北周擊滅北齊統一北方。

隋末亂世,李世民建議李淵,“關中豪傑並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向西,撫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

此後,李淵正是在平定關隴的基礎上,逐一討滅關東群雄,從而一統天下。

以上的事例,都充分說明得關中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關中為什麼如此重要?

首先,關中地勢險要。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其中關中位於第二級高地,對東部地區有居高臨下的戰略態勢。此外,關中不僅在地勢上高屋建瓴,而且南有秦嶺,北有黃土高原,西有隴山,東有華山、崤山。進出通道只有函谷關、武關、散關和蕭關,打起仗來,進可攻退可守。在古代有“百二秦關”之說,意思就是兩萬人足以阻擋百萬大軍的進攻。

其次,關中土地肥沃。渭水、涇水、洛河等形成的衝擊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號稱“九州膏腴”。關中還有金銀銅鐵等資源,西北還有發達的畜牧業。

再次,關中民風剽悍。範睢稱秦國民眾“怯於私鬥勇於公戰”,《漢書》中也說關中人民“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北朝及隋唐早期,關隴軍事集團更是成為統治者的核心基礎。

正是基於以上三個原因,在中國經濟重心東移以前,在爭奪天下時,關中顯得尤為重要。

三、中原的強項與弱點

自古要爭奪天下者,都不能不爭奪中原。因為自古興衰更替,天下大勢都必須取決於中原的得失。任何人,如果不經營好中原,都沒法問鼎天下更不用說長治久安。

在和平時期,經營中原可以維繫四方,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但若是在由亂到治的過程中,中原的弱點在於四戰之地,任何一方處在這裡,都必須面對四面八方的潛在敵人。

所以,一般都是先佔據地勢險固之地,慢慢積蓄力量,進而奪取中原以得天下。

比如,秦漢唐以關中為基地得天下,東漢劉秀則由河北進取天下、明代朱元璋由東南進取天下,元代忽必烈以河北進取天下。

這方面的負面典型,就是立足於中原的五代政權和北宋,他們都處於長期的激烈戰爭中,始終受制於山西、河北以及塞外的敵人。

最後,也就始終無法開拓局面繼而奪取天下。

所以,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來看,得關中者得天下。

謝謝閱讀,歡迎閱後點贊並分享您的觀點。


小奔說史


“關中”乃“中原”的核心,最初的“關中平原”就叫“中原”。“得關中者得天下”是本源,“得中原者得天下”是流域。


《詩經·小雅》:”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關中北部的漆水和沮水,最早的“中原”二字源於此。關中平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真正的中華之源。炎黃二帝,夏商周秦漢隋唐都發端於關中渭水流域,長安則是中原王朝的長期建都地。隨著以長安為核心的中原王朝的崛起和東進,中原的範圍才逐步擴大,影響到黃河中下游地區。


《辭海》中對“中原”一詞的解釋很清楚,就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陝西關中、陝北、甘肅、山西、河南中北部、寧夏、河北中南部(包括北京)、魯西、安徽淮河以北、江蘇北部的廣大區域。“中原”從沒有什麼廣義狹義兩說論,所有的中國史籍記載從沒有“中原”專指“河南”或“豫州”一說。關中一直是中原的核心。從周代到清代的名流大儒的描述中我們知道,一提起“中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關中,是中原王朝的都城長安,河南古稱“豫州”,只是“中原”的一部分而已。當代某些人把“中原”專指“河南”是一種謬論,是經不起推敲的,是一種文化竊取行為。 明·繆希雍《葬經翼》:“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沒有頭的中原還是中原嗎?在古人眼裡,關中是神一樣的存在。明代大儒王陽明曾感嘆說:“關中自古多豪傑,其忠信沉毅之質,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毫無疑問,關中乃天下之心,中華民族的核心命脈之所在。


歷史無數次證明,關中的戰略價值是何等的重要。我們下來看看歷史上我們的祖先是如何以關中平原為肇始之地平定天下的。歷史往往有多次驚人的巧合: 第一次是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以渭水流域為根據地東出潼關,在華北平原戰勝蚩尤和東夷集團碰撞融合,實現了華夏族首次一統天下的局面; 第二次是周武王以關中平原為大本營東進伐紂滅商,開啟了以禮樂為標誌的宗法社會和分封制的創立,使華夏族真正進入了文明新紀元; 第三次是秦人以關中為根基,經過幾百年幾十代的努力奮鬥,東進消滅六國,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大秦帝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 第四次劉邦以關中為根據地,東出函谷關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在垓下一役殲滅項羽軍事集團,創立了我們引以為傲的大漢王朝; 第五次西魏以關中長安為首都東進滅亡東魏政權,統一北方; 後面的隋、唐基本都是這個節奏,以長安為首都,統一全國,建立不世之功,把中華民族推向了一個輝煌盛世。


關中是核心,是母體,是中華文明的策源地,關中既是最初的“中原”,也是最初的“中國”、“中華”和“華夏”;“中原”既是地理上的關中王朝的早期文明擴散地,也具有文化上的擴展性內涵,後來泛指“漢地十八省”或“中國”的代稱。無論“關中”還是“中原”,它們都是相輔相成的中華文化的標識,都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的華彩樂章。

探尋歷史,正本清源,歡迎交流。


清樂堂


這個問題得看你怎麼說,兩個說法都有道理,得看你從各自的角度來理解

中國歷史上兩個最強大的王朝——漢朝和唐朝,都起家於關中,這充分說明了關中的重要性,畢竟長安城“十三朝古都”的名號不是白給的。而從地理角度來看,關中的條件更是得天獨厚。守住關中,就是守住了大糧倉和基本盤。如果時機成熟,就可以出潼關,對中原如猛虎下山之勢。

而越過秦嶺之後,又可以虎視眈眈巴蜀,一旦關中和巴蜀聯手,江南就再也保不住了。歷史上的三次統一天下,從秦朝到西晉再到北周/隋,都是這個打法。

但是中原也不白給,從唐朝以後,關中的重要性就在迅速下降。趙光義的那句“在德不在險”雖然混賬,但是明白無誤地揭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關中不再是爭奪天下的首選之基礎。

金人先打下中原,又佔據了關中百餘年,卻沒能夠拿下四川;蒙古人南下,也是先取中原,再取關中,最後獲得了天下;朱元璋奪天下,也是先取中原,再奪關中。李自成倒是先關中再中原,但他根本沒奪取天下;清軍入關,也是先中原後關中的路線。

之所以近千年來,關中變得不再重要,而本來被視作四戰之地的中原成為了奪取天下的基本盤,是因為關中的自然條件在逐步惡化,從富甲天下的風水寶地逐漸變成了光禿禿的黃土高原。而要能成為龍興之地,首先就是要能退而自保。關中的生產到後來都逐漸有了困難,又何談能夠得天下呢?



青言論史


得中原者得天下,這句話出自《左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

這句古話“得中原者得天下”有沒有道理呢?有的,因為古代中原地區是九州當中的豫州,它位於九州的中央,不僅地理位置好,農業發達,交通便利,而且人口也多。

後來,由於歷史戰爭中原地區的作用才逐漸被關中和巴蜀地區所取代。

西南地區的關中平原和巴蜀地區因為戰亂少,地理位置優越,逐漸成為代替中原的一個地方存在。例如,西安就是六朝古都,在西安建都在古代一直很有市場。

中原地區的作用,在西周末期就已經被弱化了,原因是戰亂,戰亂的興起和兼併使得百姓無法休養生息,土地也無法得到良好地利用。各方勢力在中原地區征戰不休,這也恰恰證明了中原的重要性。



而且中原不僅僅指河南、河北兩地,山東、山西、陝西……部分地區也在中原的大範圍內。鄭州、開封、許昌、洛陽、邯鄲等地算是核心地區,所以,整個大中原得到了,才真正算得上是“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