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童年是金色的,现在的孩子呢?

我们的童年是金色的,现在的孩子呢?

我的童年底色是灿灿的金色和生机盎然的绿色,充满阳光的味道和大自然的气息。

我们的童年是金色的,现在的孩子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健康有趣的游戏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我们的童年是金色的,现在的孩子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游戏。

阿 君

我的童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百废待兴,物质仍然匮乏。温饱没问题,但买东西还需各种票证;新衣服只有过年时才有;下馆子还是件奢侈的事;电视机刚进入家庭;家庭开支还需精打细算……而这些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都不重要,在幼小孩子的心中,玩儿就是王道。

当时最流行的游戏是跳皮筋、踢毽子、跳绳、玩羊拐、骑自行车、扇洋画、弹玻璃球、丢沙包、跳房子。有男孩玩的,有女孩玩的,也有男孩女孩都爱的。

记得小学时每天下午只有两节课,下午两点半准时放学,然后就是长长的自由活动时间。我最酷爱的游戏有跳皮筋、踢毽子、跳绳,因为喜欢都玩得有模有样。跳皮筋是女孩子最爱的游戏,当时如果谁有一副好皮筋(用黄色的橡胶手套剪成)就会十分令小朋友艳羡,人气也高,想要跳皮筋的都要"惟其马首是瞻"。跳皮筋很有讲究,也很有技巧性,最流行的样式是雁飞大雁、马兰开花、小皮球等,玩法很多,还可自创。一些样式还配有童谣:

"小皮球一九一,马莲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马兰花 ,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女孩,又唱又跳, 那动听的歌谣,那轻盈的弹跳,那无忧无虑的欢笑留在春光里、烈日下、操场上、家属院……成为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踢毽子也是花样百出,这是最适合冬季的运动。寒冷的北方,到处可见捂得严严实实的小朋友,穿着"北京棉"(当时流行的一种黑色棉鞋),闪转腾挪、前仰后合、里盘外拐,小小的毽子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两个一起、三个一起或者五六人围成一圈踢。我们有六个小朋友一起踢毽子四、五年,其中最厉害的小友可以一口气踢1000多个而使毽子不落地,我们其他人也都练就了一身功夫,各怀"绝技",每个人都可以穿插几套花样动作。

至于跳绳,是那个时代学校里的"官方"体育项目。各种跳绳比赛,无论是单人跳的小绳还是多人跳的大绳,都其乐无穷。跳小绳可以赛花式:正跳、反跳、双飞、三飞、麻花跳;也可以赛体能:计时比速度,不计时计数比耐力。跳大绳是集体游戏,两人挥绳,参加跳的人数不限。有挥单绳和双绳之分,比赛也可按计时和不计时两种方法来计数。全班同学排成一条长龙一起跳大绳是校园操场最常见的活动。

跳皮筋、踢毽子、跳绳都是全身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而且能提高柔韧性、灵敏度,今天看来还是很科学的健身方式呢。怪不得那时的小朋友很少有小胖墩或"豆芽菜",除了吃的大鱼大肉有限,大概就得益于这些游戏吧。

今天看来这些游戏多么朴素——"成本低,见效快,原生态",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健康有趣的游戏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很多年没见到小朋友跳皮筋、踢毽子、跳绳的矫健身姿了。

童年时我所在的城市还有不少野趣,在家不远处也有一大片荒野之地。每天上学路上只有五分钟路程,但要经过一条小河,河里的蝌蚪、青蛙自然逃不过我们的眼睛,看着它们一天天的自然生长,捉来玩,又放掉……河的旁边是蓖麻地、菜地,还有成片的野草地。每年3月底,我们迫不及待地去找刚发芽的小草;每年春夏,会从草地上挖些蒲公英、苦麻菜,还会把一些结果子的草本植物移植回家:酸浆——我们称之为苦姑娘、红姑娘,还有灯笼草——我们称之为洋姑娘、黄姑娘,龙葵——我们称之为天天、幽幽。

捉蜻蜓、蝴蝶也是一大乐事,或用手捉,或用网捕。雨后的蜻蜓格外多,红辣椒、黄毛丫头、绿豆蜻蜓色彩鲜艳的最受欢迎;小蜻蜓青黑色的,我们称之为烟袋锅,也颇可爱。蝴蝶种类也不少,最喜欢花纹精致的黑色大蝴蝶和不知名的黄色小蝴蝶。

当年骑自行车也算游戏,还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我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自行车,最早骑的是脚闸28自行车,因为个子太矮、车太重,经常推车压了自己的脚,或骑车撞上校园里的树。那时的自行车都有横梁,最初无法跨上横梁骑车,双腿别在横梁下,一条腿总是拐着的,且两手吊腕高举,十分酸累。但这种儿童特有的骑车法也有惬意处,那小身体驾驭大车架,重心偏在一边的骑行,有几分虎虎生风的感觉,尽管也有点心惊肉跳。如今还记得一次暑假后第一次跨上横梁骑车的得意。

我们的小学没有奥数,没有各种课后班、辅导班,学校却有自愿参加的兴趣小组。我喜欢写作、朗诵,就参加了这两个小组。写作小组成员每周用固定的时间练笔,雨天写雨,雪天写雪,写景状物、记事抒情,总之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言之有物,还要每天记日记。坚持三年后自觉进步不小,乐在其中。朗诵有老师指导,那时经常参加学校的重要活动,报幕、主持、诗朗诵,还成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主力,以致于长大当作家、编辑、播音员成为我儿时的梦想。

家里的生活也丰富。每周末常有家庭联欢会,我们兄妹三人轮番表演节目,演得好还有奖励。唱歌、跳舞、诗朗诵……小小的我们很活跃,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才艺"。父亲的二胡声、母亲的歌声至今仍在耳边回荡。每年的灯会、春秋游园也是常规项目,全家出游,回来要写观后感或游记,每次都别有生趣。

阅读亦是童年的最爱。那时没有教辅书,要读的都是课外书。最早爱读小人书,退休的大爷大妈摆摊出租小人书生意火爆,一、二分钱可以租一本,很受小朋友欢迎。家里也买了不少小人书,可惜在一次搬家中悉数遗失。小人书这种迷你可爱的读物,最适合阅读启蒙,虽不如现在包装精美的少儿图画书高大上,艺术性和可读性丝毫也不逊色,很多是出自名家手笔。现在小人书也已成了"文物",偶然见到总有亲如故人之感。再大一些,开始热衷于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儿童文学。小学时的无数个下午或周末,小小的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并主动要求担任班里的图书角管理员,利用"工作之便"读了不少好书。《安徒生童话》《365夜》《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唐诗三百首》都是那时所爱。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小人儿一天过得心满意足。

玩儿是我童年的主题,在玩中锻炼了体魄、获得了身心健康、欢乐,还有意外的收获:因为喜欢跳皮筋,打下了跳高的基础,个子不高,但高中时在全校运动会女子跳高名列前茅;踢毽子也踢出了名堂,小学六年级获得全市毽球运动单项第二名;直至今天跳绳功底仍在,不输于一般人;诗朗诵曾获过全市小学生比赛一等奖,今天仍热衷朗诵,并希望拥有个人广播电台;写作埋下了文字表达的渴望,成年后多年以编辑为业,吃起了"文字饭";阅读成了伴随此生的习惯,一日无书总觉得生活少点什么。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寓教于乐、素质教育?

我的童年底色是灿灿的金色和生机盎然的绿色,充满阳光的味道和大自然的气息:没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大自然无限亲近,一直处于"放养"状态,保持了孩子纯真、自在的心性。直到今天,仍然可以保有一份童心,对世界充满热爱和好奇。那时我们没有电子产品,没有网游,没有王者荣耀,我们有自己的小世界,有可以天天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有自由,有蓝天,有蜻蜓、蝴蝶、蝌蚪、青蛙、小鸡小鸭、小草野花。我们没有手表,我们在手腕上自己画表,画在手上的表没有动,却带走了我们最好的时光——那甜美清澈溪流般的孩提时代,那如夏夜繁星、五月朝露般的美好童年。

童年是梦开始的地方,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游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和不幸。相比于现在的孩子,我们的童年是幸福、多彩的:每当看到现在的小小的孩子手里捧着手机、pad和各种电子产品,带着小眼镜,背着沉重的大书包,我会感到一阵莫名的悲哀——尤其在雾霾笼罩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