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专享”变“米粉专坑”,小米推荐P2P爆雷谁买单?

“你用小米手机吗?”

“不用。”

万幸,你逃过一劫。

2018年6月以来,P2P进入“爆雷”密集期。受到影响的企业很多,比如最近刚刚上市风光无限的小米。此前,小米旗下的金融产品在小米VIP和小米运动中推广P2P平台,并注明“米粉专享”,然而近期,相关平台却接连出现延期兑付、失联、跑路等情况。

“米粉专享”变“米粉专坑”,小米推荐P2P爆雷谁买单?

小米推荐P2P平台相继爆雷

从2017年开始至2018年6月期间,小米通过手机系统内置的会员vip任务系统和小米运动APP推荐P2P理财平台。这些广告推送的理财平台无一不表示:通过小米平台页面下载APP并进行投资可直接返现,或者返还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等小米产品。除了广告推送外,小米还给予注册或投资这些APP的用户给予奖励。如“金柚发福利,米粉畅快拿”,投10万返26000等“米粉专享”。

“米粉专享”变“米粉专坑”,小米推荐P2P爆雷谁买单?

不少用户出于对小米的信任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但从6月初开始,小米推荐的P2P平台理财产品却相继“爆雷”。目前已经确定的有秋田财富,2025,米袋子,小诸葛,靓钱宝,人爱,小灰熊,管家,捷麦等。

有资深“米粉”表示,“但凡小米推荐过的自己都投了,粗略估计有100多家。目前仍有28家平台没回款,其中出问题、提现到不了账的已经有18家。”

“米粉专享”变“米粉专坑”,小米推荐P2P爆雷谁买单?

据统计,截至目前,仅从QQ微信等第三方通讯渠道统计,通过小米vip任务和小米运动下载并投资P2P平台的小米用户已超过1万人,涉案金额在百亿以上。

踩雷的“米粉”普遍的心理是,既然是小米推荐的平台,得到了小米的背书,应该更有保障。然而谁能想到,说好的“米粉专享”却变成了“米粉专坑”。目前,小米已将这些理财平台下架,但官方至今未对此进行回应。

事实上,从小米推广这些P2P平台的页面上能看到,小米在这些推广信息的旁边就标注了“广告”二字,小米能否凭此免责呢?在知乎和微博,不少被坑的小米用户发起“小米推荐P2P爆雷”话题并声讨小米和雷军,出于对小米的巨大信任却换来巨大损失,小米是否改为其买单?

小米是否该为“米粉”买单?

出于对小米的信任,通过小米推荐购买的P2P产品爆了“雷”,小米应不应该承担责任?目前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已有大量帖子讨论这一话题。

“米粉专享”变“米粉专坑”,小米推荐P2P爆雷谁买单?

相关人士认为,小米应当承担部分责任,因为这些P2P平台在小米系统中除了是广告推荐之外,还有米粉专享和任务活动,小米应该与这些企业有部分商务合作,换句话说,小米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活动的切身参与方。

值得注意的是,有网友在小米运动推荐的P2P理财广告上发现,小米在红色的背景图上,用红字标注“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非小米官方活动”,且位置非常不起眼,甚至连仔细盯着屏幕看都难以分辨。不少网友质疑,小米此举“太鸡贼”。

“米粉专享”变“米粉专坑”,小米推荐P2P爆雷谁买单?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贾路路表示,小米在在各种渠道推荐、推广相关P2P平台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商业广告行为。在活动中,小米的法律地位相当于广告的发布者或者经营者,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小米对其推荐内容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负有一定的核对义务。而因虚假广告造成向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广告主,也就是涉案的P2P平台一起对消费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另外,因为违反《广告法》,小米还可能面临市场监管机关行政处罚。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贾忠强对媒体表示,在这个事件中小米作为一个推广渠道,很难界定它的推广对小米用户诱导性有多大,“除非能够证明小米在对这些平台做尽调时,已经明知这些平台有风险、欺诈,为了赚取佣金分成,仍然推广这些平台。除了这种情况之外,很难追究小米的责任。”

小米P2P平台“爆雷”早有端倪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米粉在微博提示,小米推荐的两个P2P企业:金财蛙、金坳财富是“宋基”系的诈骗平台,并提醒小米加强审核机制,防止米粉因为信任小米,而上当受骗。

“米粉专享”变“米粉专坑”,小米推荐P2P爆雷谁买单?

今年6月,证监会对小米发行CDR的书面反馈意见中,也对小米金融和类金融业务提出质疑。证监监会在反馈意见17(2)中,向小米公司问询,逐一详细说明公司各项金融、类金融业务和主体具体业务流程、内控情况、风险控制措施及有效性。以及25(9),互联网增值广告是否合规的问题。65中,互联网小贷业务,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审批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监管规定,是否涉嫌变相资金占用或利益输送情形。小米均未在媒体或者相关文件中给予正面回应。

“米粉专享”变“米粉专坑”,小米推荐P2P爆雷谁买单?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招股说明书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境内子公司受到工商管理、海关、国家税务等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共计20笔,涉及罚款金额合计为109万元,单笔处罚最高金额为69万元。尽管相应罚款金额相对公司当期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占比极小。可以看出,小米集团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律意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小米推广这些“高风险”的投资信息,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赚钱。小米的盈利能力一直是被人诟病的关键点,股东可以接受小米短期内不盈利,但是不能接受你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没有盈利能力,也就根本没有支撑股价的基础。所以,可以认为,推荐P2P平台业务是小米病急乱投医之下的无奈之举。

“米粉专享”变“米粉专坑”,小米推荐P2P爆雷谁买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