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最近新學了一個詞:“佔用公共資源不害羞”,指的是那些在公共場合盡情表現, 把別人的焦點都聚焦在自己身上而不感到害羞或難為情的心態。

這個詞出自竇文濤的談話節目《圓桌派》——“身世決定你多少”那一期裡蔣方舟之口。節目裡,竇文濤堅持“一個人的出身會影響他的性格和後天成就”的觀點,為此還特地舉了一個例子。以前他的家鄉石家莊舉辦霹靂舞比賽,面對比賽黑幕,石家莊的孩子們表現得比較忍氣吞聲,而北京的孩子們在知道有黑幕拿不了冠軍的情況下,依然充滿自信、活力滿滿地跳完了全程,跳完後甚至不等公佈結果就集體撤了。有種“管他黑幕與否,我們最棒”的氣魄。

竇文濤就此認為北京孩子的這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不吝”性格,和他們出身京城,從小見多了世面多少有些關係。相比之下,河北這座城市由於一直以烘托北京的身份而存在,使得城市裡的河北人也顯得自卑、慫了那麼一些。出身自河北石家莊農村家庭的竇文濤,就聲稱他自己一直以來都不好意思在公開場合談論自己的事情,覺得不會有人對自己的事情感興趣。蔣方舟稱竇文濤舉的例子裡北京孩子的行為為“佔用公共資源不害羞”,它代表著不害怕成為人群焦點的某種自信。

我一下就被這個詞吸引住了,作為一個非常害臊於佔用公共資源的人,我既不喜歡在人群中成為焦點;也不喜歡在任何公共場合大聲講話或者談論私事。甚至在人滿為患的電梯間,我一般會盡量不說話,在辦公室也不習慣在會議室以外的公開場合大聲聊工作。一方面是不想私人想法和信息透露給太多無關的人,另一方面也害怕影響到無關之人的正常生活工作空間。

但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在公開場合無所顧忌地大談特談個人私事的人,在地鐵和公交車上、在電梯間、在辦公室...每每和這些人一起共處於開放的公共空間時,侷促和尷尬之餘也總不禁好奇:這種行為上的差異,究竟是出於天生性格使然,還是受後天環境影響?抑或如竇文濤所言,一個人性格和行為方式的養成也和出身有關?

“家世”這期《圓桌派》的嘉賓裡,馬未都和演員柯藍都有著出身北京,又紅又專的家庭背景:一個是空軍大院的幹部子弟,一個的爺爺是開國元勳之一。而竇文濤和蔣方舟則出自二三線城市的普通家庭,他們一個來自河北農村,一個來自湖北襄樊的鐵路家庭。柯藍健談、直爽、有啥說啥,有種俠女風範;馬爺健談、詼諧、語氣中帶著京腔中獨有的“混不吝”;竇文濤逗趣幽默,但三句話不離出身不好的自卑情結;蔣方舟則直接坦誠出身不好的自己感到自卑,小時候寫作文都曾寫“我想出身在北京”。

圓桌上每一個人的性格展露無遺,似乎性格的養成似乎真的與出身有那麼些關係。但排除正常的佔用公共資源的現象,有些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爭吵而全然無視周圍人目光的低素質表現,卻往往也出自一些所謂的“出身不好之人”,這樣想來,一個人性格和行為的養成似乎也並非完全受出身影響。那麼,出身不能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究竟能影響什麼呢?是個人成就嗎?


出身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柯藍認為一個人的最終成就,更多受家庭教育的影響。雖然蔣方舟出自鐵路家庭,但她有一位非常開明、知書達理的母親,這對蔣方舟的個人成長產生了非常大的正面效應。儘管蔣方舟說自己出身自小城市鐵路家庭的出身,使她有一種衝破這種“失敗者氛圍”的動力,自卑的驅動力讓她走到了今天,但直到今天她的性格中也有“討好型人格”的烙印,總想讓別人高興而忽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意願和想法。網絡上對《圓桌派》中蔣方舟的表現的討論聲中,反感蔣方舟的那一撥人對她的評價也多集中在:自卑、侷促、唯唯諾諾。

不可否認,家庭教育和家世出身都在蔣方舟的成長過程中產生了作用力。但相比之下,我更贊同馬未都的說法:一個人的性格是與生具來的,和家世無關。一個人所能取得的後天成就,除了家庭教育的影響之外,還有社會教育和自我約束的成分在。

出身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為此他舉了個例子:他曾受邀參加一場飯局,邀請人告訴他請客的人是“賀老”,參加飯局的人也都是開國元勳的後代,一開始以為是“賀龍後代”請客的他稀裡糊塗地參加了,去了以後才知道所謂的“賀老”原來是“鶴壁煤礦的老總”。也就是說那次飯局其實是煤老闆做東請一群開國元勳的後代去吃飯。

當時知道後把我給噁心的。”馬未都操著一口北京腔在節目裡逗趣地說,“這群人出身都好,但是沒一個有出息。有出息的誰會去參加這種飯局?”柯藍也說起她20歲出頭時在香港 Channel V 做主持人時,每天一群年輕人花枝招展地樂呵,她母親見了批評她:“你們這群人以後沒一個有出息:貪圖享樂、胸無大志”。確實,良好的出身會使部分人贏在起跑線上,但一個人後天所能取得的成績,卻更多受個人約束和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這其中,我覺得個人約束起到的作用更大。

無論是官二代背景的柯藍、馬未都,還是普通平民背景出身竇文濤、蔣方舟,他們如今所取得的成績都是我等凡人望塵莫及的,也更加無從判斷誰更有出息。

但無論出身如何,他們如今都成為了某個領域的名人,走到了大屏幕前,圍坐在一起,討論出身這個話題,這本身就像對“唯出身論”的一次打臉。所以如果一定要談出身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我覺得:出身對家世良好的人來說,是一套好用的資源包。他帶著優渥的社會資源優勢降臨於這個世界,在配置上優於絕大多數人的情況下,如果他善於好好利用既有資源的同時,還是一個有理想、有行動力的上進青年,那麼他所能達到的人生高度,應該是出身一般但同樣有理想、有行動力的上進青年所無法達到的。

出身對家世一般甚至有點糟糕的人來說,卻是一劑催化劑。因為出身劣勢所帶來的與上層社會的落差,更容易激發一個人內心向上的鬥志。我一直覺得,負面情緒往往比正面情緒更能推動一個人不斷進步。自卑、屈辱、不甘、虛榮、慾望、不滿...從古至今有多少成大事者背後不是被這些情緒驅動。

古有“憤怒出詩歌”,今有“憂鬱出詩人”;古有司馬遷宮刑後憤怒出史詩,勾踐臥薪嚐膽後一舉滅吳;今有女生失戀後的脫胎換骨、蛻變女神,還有小李子陪跑奧斯卡多年後,終於抱得小金人歸...負面情緒鞭笞一個人前進的動力不容小覷。

就像《圓桌派》裡柯藍評價竇文濤:如果一定要談出身,出身不好的人明明更有競爭力。出身優渥的人因為見過了這個世界上大多數好的東西,心態上更容易貪圖享樂,小富即安,這會使他們停止進步,失去競爭力。而出身不好的人,反而有虛榮心或自卑感或其他情緒的驅動,促使他們不斷向前。

畢竟成功最大的敵人不是資源配置差,也不是沒有天賦,而是“知足”。一個人一旦對現在的生活感覺知足,就再也沒有前進的動力了。

畢竟兔子跑得再快,一旦睡起大覺來,也會被烏龜超越;一個在德州撲克中握得一手好牌的人,即使有再大的獲勝性,如果好勝心和冒險精神不強,也可能將手中籌碼拱手讓人。

所以說到底,出身對一個人有影響嗎?

當然有,出身可以決定一個的起跑線在哪兒,身上的裝備有多齊全。但至於最後誰能跑到終點,更多還是看一個人的體力、耐力與好勝心。

這道理其實每個人都懂,但如果能做選擇,你更願意出身顯赫還是出身平凡?相信99%的人會選擇前者,因為白手起家太苦,許多人奮鬥一生的終極目標也不過是為了“胸無大志地衣食無憂”。人群中10個嚷嚷著為了理想而奮鬥的人你問他們的理想是什麼,有9個人不知道,剩下一個給他100萬讓他放棄理想享受人生去吧,他拿著錢轉身就走了。

讀了這篇文章的你們,雖說網絡上整天嚷嚷著“階級固化”,但希望你們還是有能力衝出現有階層,為將來的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好的出身。又或者,小富即安也挺好的。平凡快樂和偉大痛苦選一樣就好。最怕的就是既平凡又痛苦,人活一世,如此自虐又是為何?

► 作者:林安 自由撰稿人/人像攝影師/“100個不上班的人”採訪計劃發起者。

言職有理

陪伴最有夢想的你,

成長為實現夢想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