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頑童」之心,尋幼教真諦

還沒關注?

持“顽童”之心,寻幼教真谛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持“頑童”之心,尋幼教真諦

——聽華南師範大學鄭福明教授講座有感

在福建師範大學舉辦的“嘉興地區學科帶頭人”培訓講座中,我有幸旁聽了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鄭福明教授的講座。雖然只是一次短暫的接觸,我就已被他完美“圈粉”。鄭教授幽默詼諧的語言、謙虛的態度、淵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事事站在幼兒發展角度思考教育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鄭教授主攻學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方向,出版多本著作,且是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家庭與兒童發展專業博士生,並獲哲學博士學位。在一連串光環的加持下,鄭教授出場了。初見鄭教授,他個子不高,身材略清瘦,面帶笑意,看起來和藹可親。本以為學術大咖開場白都高大精深,沒想到他一開口自己先笑了:“我感覺很榮幸,今天特地從廣東廣州飛到福建福州,與浙江嘉興的老師見面。這個邏輯好像有點說不通哦。”他自己重複了一遍,好像發現了不得了的樂事,自己笑出聲來,臺下的學員也被他給逗笑了,原本嚴肅的氣氛也一下子活躍起來。在整個講座過程中,鄭教授又數次展示了他這種頑童式的幽默,“老頑童”的形象第一次在我心裡樹立起來。

這個講座的主題主要是分享幼兒園課程建構的理念與實踐,鄭教授從課程理念的變革和課程實踐的發展兩個方向進行詮釋。在過程中,鄭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解答了很多幼兒園課程設置當中的問題。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幾點:

為什麼要在幼兒園中提高幼兒自主活動的比例?

鄭教授做了一個小小的遊戲,他給第一排的學員進行了角色分配,讓他們扮演三歲的寶寶、媽媽和奶奶。接下來鄭教授讓大家假設一個情景:三歲的寶寶自己在吃飯,他吃完後放下了勺子,拍著小肚子說“吃飽了”。這時,奶奶會怎麼做?學員們不約而同地說,奶奶會讓孩子再吃一點兒,因為她擔心孩子沒吃飽。鄭教授繼續說,媽媽看到奶奶餵了孩子一口,就一定也會跟著再去喂,因為她也覺得孩子確實沒吃飽。這樣的後果是孩子慢慢長大後,他就會糾結一個問題:“我到底吃沒吃飽?”他已經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覺了。吃飯和活動是一樣的,如果長期都是在高控的、教師的指導下活動,幼兒無法發展出自己的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提高幼兒自主活動的比例。

為什麼在幼兒園不提倡思想品德教育,而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教育目標?

鄭教授認為專門開展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幼兒園階段是沒有必要的,幼兒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一定是“從日常生活做起,從身邊經驗開始”。鑑於幼兒的思維模式和經驗水平,他們在幼兒園階段很難形成抽象的道德認知,如愛國、愛人民。我們可以借鑑日本幼兒教育的理念,從小培養幼兒利他、自主的行為習慣。鄭教授舉了關於日本幼兒園拖鞋擺放的例子。他所參觀的幼兒園,幼兒在進入房間脫下鞋子時,都會將鞋子轉個方向,將鞋頭朝外,鞋口朝裡。這麼做,是為了方便要出門的幼兒,他們可以快速穿上鞋子。鄭教授展示了幾張不同幼兒園的圖片,雖然鞋子的顏色款式不盡相同,但都是同樣的鞋頭朝外。這些細節培養,就是習慣的養成,也折射出日本幼兒教育的一個觀念,培養為他人著想的品質。

鄭教授進一步解釋,一個有利他習慣的人,一定是受人歡迎,而且也是有創新思想的人,因為人類社會的發明都是為了讓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結合自己研究的方向,我非常認同鄭教授的觀點。如果空談愛國主義,幼兒根本無法領悟,在培養幼兒的思想品德時,教師應該著眼於微小處,需要把教育的目標落實到幼兒可以接觸到的小事上,應該是從愛親人、愛老師、愛同伴、愛周圍的人開始,從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幼兒園、愛自己的社區開始。因為了解,所以熱愛。

如何評價國內對國外各種學前課程的引進和建設國際幼兒園的熱潮?

鄭教授對此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認為國外的幾種課程模式,如瑞吉歐、蒙臺梭利和高瞻課程的根本點是一致的,都是基於盧梭的人本主義理念和兒童中心教育思想。我國近些年學前教育的課程改革借鑑了國外很多的經驗,在這個層面來說,引進國外課程和開設國際幼兒園確實可以豐富我國學前教育的內涵,但有一個現象卻不得不引起重視。鄭教授談起了跟北京一位投資人的對話。對方想開設一家蒙臺梭利模式的幼兒園,詢問他的意見。鄭教授回覆:“蒙氏教育可以引進,不錯。”對方再次強調:“我們一定要引進最純正的蒙氏教育理念和方法。”鄭教授回答:“很好。”對方提出了一個要求:“聽說您有不少國外的朋友,能不能聯繫上蒙臺梭利本人,讓她親自來一趟中國?”鄭教授聽後,強行忍住大笑的衝動說:“可能沒辦法,她在意大利。”對方不死心:“沒關係,我們可以報銷她往返的機票。”鄭教授長舒一口氣,緩緩道:“你們敢請她來,我可不敢見她。”在場的學員們聽到這裡終於忍不住,鬨堂大笑起來。同時在笑聲中,我們也理解了鄭教授所說的問題:課程與模式的引進,一定是基於對課程和模式本身的理解和認可。如果管理者對課程的內涵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瞭解,那麼這種引進就毫無建設性了。

如何提高幼兒教育活動的有效性?

鄭教授提出四點,要關注課程的整體性、關聯性、生成性和文化性。他重點介紹了課程內容的整體性,提出教師必須思考不同空間材料與活動之間的關係和連接,為幼兒提供整體性的經驗感受,力求避免幼兒經驗的碎片化。鄭教授指出課程內容的整體性聯結是形成幼兒條理性思維的基礎。為此,他分享了一個班際合作互動自主學習的案例。在一幼兒園內,教師打破了班級壁壘,設計了大班聯合遊戲區域。大一班負責服裝加工,生產好的服裝會進入大二班的服裝銷售部,大三班負責服裝的打包和快遞,由此形成內容的整體聯結。鄭教授指出一個細節,在這個遊戲中,幼兒使用的購物袋全部是幼兒在美工活動中自行設計的。他倡議要將幼兒的作品當成過程性的產品,而不是直接掛起來成為終結性的作品。親身使用自己親手設計的產品,幼兒會有更高的參與感和成就感。

不知不覺,兩個多小時的講座就要結束了。在快要結束之時,我又被鄭教授的一個細節行為打動。他說在一所園所參觀時,為了瞭解區角遊戲“照相館”的關聯性,鄭教授特地申請成為一個“顧客”,領到10元的代幣,體驗“照相館”遊戲的系列流程。在照相前的化妝環節中,小小化妝師使用實物,敬業地給鄭教授塗粉、塗指甲油,為了配合幼兒的遊戲情緒,年過五旬的男漢子體驗了生平第一次化妝。而在這次參觀中,鄭教授還被安排開一場講座。為了不影響下午的講座,在遊戲結束後,鄭教授洗了一個多小時才將化妝品洗乾淨。他再次講起這件事情的時候,滿含笑意,好像回味著極其有趣的事情。這讓我不禁再一次感受到他的一顆童心、他的專業素養,以及站在幼兒發展角度思考教育的精神。

講座中,鄭教授一直提到一個詞語——“潤物細無聲”,他強調好的教育是要讓幼兒在自由、快樂的氛圍中獲得身心的發展。而我在他的講座中,也感受到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我感染於他的人格魅力、專業情懷,也希望自己能像鄭教授那樣無論何時能夠保持一顆頑童的心態,我也將朝著鄭教授的方向努力,為促進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持“顽童”之心,寻幼教真谛

文 / 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 賈立倩

原文載於《福建教育》2018年第29期

排版 / 林小晶

持“顽童”之心,寻幼教真谛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