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鰣魚肉肥味美,已絕跡多年;還有說吃過者,準是「克隆鰣魚」

寫在前面的話——

長江鰣魚,魚肥肉美,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號稱長江三鮮之首。鰣魚為洄游性魚類,每逢春夏之交,從大海溯江而上,洄游入淡水水域,產卵繁衍,年年如斯,準確無誤,故稱“鰣魚”。

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曾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聽聽,一條小小的魚兒,竟然能跟文學名著《紅樓夢》相提並論,可以想象這鰣魚該有多珍貴了。

長江鰣魚肉肥味美,已絕跡多年;還有說吃過者,準是“克隆鰣魚”

對於鰣魚,有人打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形象比喻——行走在長江下游各沿岸城市的大街上,隨便拉住一個人問:你吃過鰣魚嗎?只需聽聽對方的回答,就能大致判斷出其年齡。

對方若是回答:鰣魚生活在長江裡,肉質鮮美,咱吃過。那對方的年齡絕對在50歲以上;若是對方聽後,不明就裡地反問你:鰣魚是何東東?那他其本是就是“80後”或“90後”了。

對此,肯定會有人不服氣,反問小編:這個判斷的依據何在?

那就讓我告訴你吧:早在三十多年前,長江裡的鰣魚就已經絕種了。長江裡再也撈不到一條鰣魚了,就連鰣魚的孫子你也撈不到——它已徹底在長江裡絕跡。

即使你爸貴為江蘇省的省長,管理著中國長江下游這一方盛產水鮮的富裕土地,那也沒有這個口福嘍!

長江鰣魚肉肥味美,已絕跡多年;還有說吃過者,準是“克隆鰣魚”

長江鰣魚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以鎮江、泰興、靖江和揚州一帶江面出產的為最佳。 鰣魚為洄游性魚類,每逢春夏之交,從大海溯江而上,洄游入淡水水域,產卵繁衍,年年如斯,準確無誤,故稱“鰣魚”。

我國長江、珠江、錢塘江水系都出產鰣魚,但以長江中上游產的數量最多,品質最好,位列長江四鮮之首。洄游期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下游地區。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鰣魚在長江沿岸城市的水產市場上,售價每斤已高達200元。

聽聽,那可是早在40多年前呀。而同期一名工人的月工資也不過百十元錢。

嘖嘖嘖!

長江鰣魚肉肥味美,已絕跡多年;還有說吃過者,準是“克隆鰣魚”

明代萬曆年間起,鰣魚成為貢品,進入紫禁城。至清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餚。當時,首批捕撈的鰣魚一上岸,即日便用快馬日夜兼程,遞送京城。鰣魚嬌嫩,離水後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即不動彈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況且鰣魚出水即亡。因此運往京師一定要快速行進,以保持其新鮮,不知一條鰣魚送到京城要花費多少銀兩。大有唐朝快馬千里送荔枝,供那楊貴妃吃的遺風。

明萬曆年間,一名叫沈德符的文人在《南京貢船》一文中,就繪聲繪色寫了貢船如何運送貢物的:每次上貢,由一位宦官主持。貢品包括神帛筆料、橄欖茶橘、荸薺宇藕、銅絲紙帳等物。其中,最緊急的是鮮梅子、枇杷、和鰣魚。而這些物品之中,急中之急者,又數這長江出產的活鰣魚。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對鰣魚讚賞有加,稱其為“南國絕色之佳”。賦詩讚曰——“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

鰣魚在明朝,尤其受到上層女士的喜愛。據稱,這鰣魚的魚鱗還有一個特殊的功效——美容。那些臉上有麻子的貴婦和小姐們,甚至直接用鰣魚的魚鱗貼在臉蛋上作“花子”以掩蓋麻點。只是想象不到:那大熱天的時候還有沒有人敢這樣使用。如果真有還這樣使用的話,那味道可不是一般的令人難聞,那真叫“臭美”了。

呵呵呵。

長江鰣魚肉肥味美,已絕跡多年;還有說吃過者,準是“克隆鰣魚”

現在,長江沿岸一些城市,如:泰興、靖江和揚州等地的江鮮館裡,仍然能看到菜譜上寫有“長江鰣魚”這道菜。且聞訊趕來品嚐者絡繹不絕。

至於市場上的鰣魚從何而來,有人說來自鄱陽湖,有人說來自大海,還有人說是人工養殖......各種傳言,不一而足。商家秘密,外行人無從考證。

對此,當地人都知道:這純粹是“褲檔里拉二胡——扯蛋”的事兒!那都是用外地的“水貨”,吃貨們的。不過,店家既然拿“水貨”,當長江鮮貨賣,外行人也願意花大價錢,當長江鮮貨吃了。兩相情願,各不相欠。店家不賺白不賺。反正如今這個年代是:吃的人不花錢;花錢的人吃不起。

不過這樣的“克隆鰣魚”,其味道的優劣便可以想象了。

長江鰣魚肉肥味美,已絕跡多年;還有說吃過者,準是“克隆鰣魚”

吃過鰣魚的人都知道,鰣魚的鱗富含油質,想要魚烹製的味道好,必須留鱗蒸。據說,過去江南大戶人家的女眷,都有一手烹製鰣魚的技藝。而女孩出閣到婆家,多是要接受烹製鰣魚的考察。

某日,一大戶人家娶媳婦,婆婆丟給新媳婦一條鰣魚,讓她收拾。只見在眾目睽睽之下,新媳婦手起刀落,利利索索地將魚身上的鱗片刮掉。看到新媳婦將魚身颳得光溜溜的,婆婆的那張臉掛得陰沉沉的。

過了一會兒,新媳婦從廚房端出做好的鰣魚,往桌上一放,眾人大吃一驚——原來,這鰣魚所有的鱗片都被巧媳婦用紅絲線串好,整整齊齊地披掛在鰣魚的身上,異常奪目。婆婆立即眉開眼笑,其他人也連連點頭稱好。這種做法,既保留了鱗片,留住了美味,又方便了食客享用。

長江鰣魚肉肥味美,已絕跡多年;還有說吃過者,準是“克隆鰣魚”

鰣魚的烹飪方法較多,清蒸、紅燒、燉湯等,不過清蒸鰣魚最肥嫩。取新鮮鰣魚一條,在清水中洗淨魚身上汙物,從腹部開膛,去除內臟及魚鰓及魚肋處黑衣,漂洗乾淨,斬下頭尾,魚身片成兩片,批去魚脊骨,皮朝上碼入盆中,放入薑片、蔥段、灑上精鹽,再覆蓋一張豬網油,下鍋蒸十五分鐘起鍋,蒸時間長了肉質就不嫩了。頭尾及脊骨用菜籽油略煎後,衝入白水,放入姜蔥,燒開後小火煲十五分鐘,出鍋前灑入精鹽、香菜末調味。魚肉鮮嫩爽滑,魚湯色澤乳白味鮮。

可惜的是,由於長江裡的鰣魚已經絕種30多年,所以對鰣魚的烹飪方法,大多數餐館已不甚瞭解。

長江鰣魚肉肥味美,已絕跡多年;還有說吃過者,準是“克隆鰣魚”

號稱“長江三鮮”之首的鰣魚,已經在長江裡絕跡,這不得不說是國人飲食文化中的一件憾事。

如今,長江濫捕十分嚴重。漁民們為滿足市場的旺盛需求,捕魚時甚至用上了電網。那些通了電的魚網丟下江去,魚子魚孫,統統一網打盡。

目前,著名的“長江三鮮”,繼鰣魚絕種之後,河豚和刀魚也面臨絕跡的危境......

照此下去,說不準再過它個幾年,連長江裡的小雜魚也會消聲匿跡。

到那時,浩浩蕩蕩的長江,或許真會成為一個碩大的混水池了。

一聲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