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一絲細雨,花影醉流年。一陣和風,茶香亦如故。

又至草木蔥蘢時節,春茶吸足了山水之間的靈氣,吐露出細嫩的芽兒,生髮的力量足以讓人心動。

低眉,雲霧繚繞;抬頭,碧水藍天;側耳,鳥語花香;閉目,風輕雲淡。

人在草木間,是茶也。


飲茶·惜春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農人道:“清明見芽,穀雨見茶。”

從古至今,春茶無疑代表茶的最高等級。經歷了一個冬天的養精蓄銳,春芽生髮的碧綠蔥翠,鮮嫩欲滴。

愛茶之人極為珍惜清明之前採摘的新芽,對明前茶葆有旺盛的追求欲,好像飲完明前茶就能清明許多。

與其說他們對於茶的珍視,不如說是惜春,讓春天從唇齒間開始浸潤,停留的時間更長一點。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春風十里,飲一盞春茶,藏了春韻,絮了綠柳,在最後一口裡讓人流連忘返。似乎那一口清新淡雅的香氣打破了冬天的沉悶和單調,帶來了春天的生機勃勃,從身心到情趣都感覺到清歡與生機,再歷經滄桑的心也會得到片刻的慰藉與溫潤。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明前龍井,頭採一芽一葉的鮮美,引無數茶客競折腰。洞庭的碧螺春,清澈透亮,每一口都是春天的味道。黃白似玉、骨骼清奇的明前安吉白茶,香氣更加細膩……

古人的杯盞中,盛了這春天的新茶,那滿腔的熱情也被喚醒了。文人飲了清雅的茶湯,生髮出了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

趁春光正好,飲一壺春茶,把每一個日子過得豐盈飽滿,才不負這漫漫人生路。


茶香·入饌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愛茶之人,不會錯過春日那一縷茶香;愛食之人,也不會錯過春季的清新美饌。

春茶入饌,最為適宜。無論色澤還是口感,淡雅的清茶之味有提神的功效,對人的身體亦有滋養輔助的作用,而且透露著微微詩意。人迴歸草木間,這是春天對人類最美的恩賜。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茶在晉代時已入粥,稱之為“茗粥”和“茗菜”,至宋代時,人們已盛行“茶餅”。到了明清時代,茶葉食品更為豐富。

茶餚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很多的名菜。如安徽的“毛峰燻鰣魚”,以中國名茶黃山毛峰和鰣魚為原料,採用獨特方法熏製而成。上席時只見魚體金鱗玉脂,油亮發光,吃起來肥嫩鮮美,茶味馨香,令人回味無窮。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廣東有用烏龍茶配製的名菜“茶香雞”,其色澤棗紅,表面光潤,肉嫩味醇,雞的鮮香,茶的幽香,引人垂涎欲滴。

杭州的“龍井蝦仁”亦是一道家喻戶曉的杭幫菜,盤中堆砌著的菜料滑溜如珠璣、潔白似璧玉,“珠玉”簇擁著的菜料則是伸展如花瓣、碧綠似翡翠,隨著熱氣蒸騰,飄溢出一種清醇甘爽的誘人芳香,沁人心脾,嘗之鮮嫩異常,味久留齒頰,惹得客人們無不拍案叫絕。


茶境·靜心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茶字拆開,即“人在草木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幾度冷暖,幾多紛繁。

喝茶最好的心境,不是避開車水馬龍,而是心中修藩籬。

茶葉在水中翻滾,時而向上,時而向下,如人生之機遇,悲歡離合的種種,學會接受和改變,適應生命的沉浮,看淡浮華的追逐,不妄自菲薄,亦不沾沾自喜。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一泡茶從濃到淡,迴歸純樸。人在夜闌人靜時,與茶香相遇,懂得妥協成一種從容,堅守成一種雅緻,安之若素的淡定。心中自有清明之地,自有清明之境。

尋找煙火中的詩意,淡然中的雅緻,不急,不爭,平和,安然。歲月細水長流,溫婉而清逸,才是通達明澈。

細品“人在草木間”,尋找草木之境。人生如茶,靜心以對。


茶交·如醇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濃茶味苦,久而即淡,卻回味悠長。

茶友之交,莫如茶之味。始終淡泊如水,相交之間言語不多,卻心有靈犀一點通,通達之時不奉承,患難之時不遠離。

所謂茶友,便具有草木之氣,自然之本色,天地之至品,無有世俗的雜質,無有人心的荊棘。

有人把它寫進王菲的歌曲裡:“等到風景都看透,陪我看細水長流。”

茶的甘醇,有一種拋卻世俗浮華的細水長流,清香在其中。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這種相交,有時求而不得,有時卻偶然相遇。品一杯茶,便可氣味相投。無需日日相見,卻總感覺有一股力量在心裡。或者在一些需要的時間,出現在你的眼前。如老狼所唱的:“我那總沉默的朋友,讓我感覺到力量。”

歲月的爐火中烹茗煮茶,如沐春風,書寫著詩意,透露著風雅,總有一種溫暖潛藏,總有一種草木之境盈懷。


品茶知春意,人回草木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