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研讨会之嘉宾评议六(干春松)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研讨会之嘉宾评议六(干春松)

徐治道:

接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老师评议,大家欢迎!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研讨会之嘉宾评议六(干春松)

(照片由评议嘉宾本人提供)

干春松:

郭老师好、徐治道先生好,

特别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在微信群里举行的图书讨论会。郭老师在书的序言里说,他这本书的出版与2015年陈来老师《中国文化核心价值》那书出版有关。陈来老师的书出版之后,三联书店的编辑希望我写一个评论。书评后来在《人民日报》和《中华读书报》都发表了。我的确是把陈老师的书的出版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因为每一个时期,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精神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概括,就比如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钱穆那一代学者做过这样的工作。1980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张岱年先生就写过许多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概括的文章。所以,郭老师这个书出来以后,我也是先睹为快。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我其实还关心郭老师对于中国文化的特质的概括与前人的概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

刚才我听了李存山老师、李景林老师对郭老师的书的评论,也有一些新的启发。比如存山老师特别注重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来提出他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识,并强调了变与常等关系。李景林老师是侧重于对讲学传统和知行合一这样的一个考虑对郭老师的学思历程做了肯定。对此,特别期待三联书店接下来能够出版像李存山老师、李景林老师以及王中江老师这样的一个讲演集,因为不同的概括可以丰富我们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把握。

到今天这个时期,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这个民族处于一个特别微妙的阶段,社会都在呼吁文化自信,因此需要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对之有一个概括。对此,陈来老师和郭齐勇老师是先行者,但不是终结者。我个人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学者提供自己的概括,以发掘文化传统中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

接下来我就说说对郭老师这本书的四个具体的体会。

第一,重新发现:前面听了郭老师的讲演,我觉得是一个特别精彩的讲演,郭老师尤其强调了一点,他在序言里面或在行文中间反复强调的一个词,叫"重新发现"中国文化的精神。既然是"重新发现"就意味着一度被埋没。郭老师认为因为有了五四这样比较激烈的反传统的一些言辞,导致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有了很多偏差,郭老师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重新发现"。说到底就是要做正本清源的努力,这个努力如刚才所讲的已经有不少人在做了。郭老师的几个概括,包括前面学者都提到的六点,包括对儒释道的精神解释,包括对中国文化管理智慧的概括,我觉得都体现了他重新发现、重新认识这样的努力。

第二,根据我自己的研究的倾向,我认为郭老师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总结,体现出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既考虑精神层面,也结合制度层面。这点,我们尤其能感觉到钱穆先生的影子。因为我们知道钱穆先生在写他的那个《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样的著作,也特别强调了中国传统制度的可取之处。因为从五四以来,就是那些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首先是从制度层面出发来否定儒家和中国传统的。比方说从家族制度的否定,对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的攻击。今天郭老师在讲演里和书里都提到了中国家的传统、民间自治的传统、民间血缘性社会团体进行社会自治的这样的一些方式,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重要特点。尤其提到,民间力量与政治力量的抗衡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极大。郭老师这样的一些总结,我觉得可以丰富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认识。

第三,李景林老师在评论过程中,特别强调了二十一世纪大陆新儒学的一些新特点。其实郭老师从198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学术界很活跃了,那么,李景林老师把郭老师当作大陆新儒学特别重要的代表性人物。这一点,我也是特别同意的。但是,郭老师对文化传统的分析又不囿于儒家。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他特别强调了儒释道三种精神传统,在建构中国文化精神的里面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特质。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体会到郭老师在传统文化研究的方面深厚功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他的独特用意。即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不可偏废。

第四,与陈来老师的书一样,郭老师在总结文化精神的时候,也考虑到了方法论的问题,尤其是他在对中国管理智慧的总结里面,特别提出了两个小点,一个就是元方法,第二就是管理软件的问题。那么,元方法跟我们一般所看到的管理方法不同的是,郭老师是要找到我们惯常的管理学所讨论的问题背后的精神特征。所谓的管理软件,他探究的是一种思想如何能在具体环境里面发生作用的"氛围"。这个,我觉得是这本书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也值得大家注意。

最后,我说一点个人的体会。郭老师他一个特别平易近人的人。我跟他也有很多请教的机会,也在他领导的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下面做一些工作,在中华孔子学会里面,郭老师也是一直担任副会长,对学会的发展贡献巨大。但温和的郭老师也有另外一面,我们都能体会到郭老师在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几个特别重要的学术论战中他所表现出来的特别坚决的立场,包括对儒家和腐败的关系、对容隐制度这样的一些问题的争论。通过这些争论,我们对现代和传统的一些关系、对儒家和现代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都有了深入。其实,了解这些争论,对于理解郭老师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理解也有所帮助。如果说能够把郭老师的这本书和郭老师以前的那些著作和工作结合起来的话,我相信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郭老师的用意之所在。

谢谢各位!

徐治道:

感谢干春松老师的精彩评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