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嘉賓評議六(干春松)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嘉賓評議六(幹春松)

徐治道:

接著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幹春松老師評議,大家歡迎!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嘉賓評議六(幹春松)

(照片由評議嘉賓本人提供)

幹春松:

郭老師好、徐治道先生好,

特別榮幸,能有機會參加這次在微信群裡舉行的圖書討論會。郭老師在書的序言裡說,他這本書的出版與2015年陳來老師《中國文化核心價值》那書出版有關。陳來老師的書出版之後,三聯書店的編輯希望我寫一個評論。書評後來在《人民日報》和《中華讀書報》都發表了。我的確是把陳老師的書的出版看做是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因為每一個時期,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精神都會有一些不同的概括,就比如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錢穆那一代學者做過這樣的工作。1980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張岱年先生就寫過許多對中國文化精神進行概括的文章。所以,郭老師這個書出來以後,我也是先睹為快。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話題,我其實還關心郭老師對於中國文化的特質的概括與前人的概括之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點。

剛才我聽了李存山老師、李景林老師對郭老師的書的評論,也有一些新的啟發。比如存山老師特別注重從天人關係的角度來提出他自己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認識,並強調了變與常等關係。李景林老師是側重於對講學傳統和知行合一這樣的一個考慮對郭老師的學思歷程做了肯定。對此,特別期待三聯書店接下來能夠出版像李存山老師、李景林老師以及王中江老師這樣的一個講演集,因為不同的概括可以豐富我們對於自己文化傳統的把握。

到今天這個時期,就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我們這個民族處於一個特別微妙的階段,社會都在呼籲文化自信,因此需要學者從自己的研究角度對之有一個概括。對此,陳來老師和郭齊勇老師是先行者,但不是終結者。我個人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學者提供自己的概括,以發掘文化傳統中符合時代需要的內容。

接下來我就說說對郭老師這本書的四個具體的體會。

第一,重新發現:前面聽了郭老師的講演,我覺得是一個特別精彩的講演,郭老師尤其強調了一點,他在序言裡面或在行文中間反覆強調的一個詞,叫"重新發現"中國文化的精神。既然是"重新發現"就意味著一度被埋沒。郭老師認為因為有了五四這樣比較激烈的反傳統的一些言辭,導致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有了很多偏差,郭老師的《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這本書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要"重新發現"。說到底就是要做正本清源的努力,這個努力如剛才所講的已經有不少人在做了。郭老師的幾個概括,包括前面學者都提到的六點,包括對儒釋道的精神解釋,包括對中國文化管理智慧的概括,我覺得都體現了他重新發現、重新認識這樣的努力。

第二,根據我自己的研究的傾向,我認為郭老師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總結,體現出一個特別重要的特點,就是既考慮精神層面,也結合制度層面。這點,我們尤其能感覺到錢穆先生的影子。因為我們知道錢穆先生在寫他的那個《中國文化精神》和《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這樣的著作,也特別強調了中國傳統制度的可取之處。因為從五四以來,就是那些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首先是從制度層面出發來否定儒家和中國傳統的。比方說從家族制度的否定,對傳統的政府治理方式的攻擊。今天郭老師在講演裡和書裡都提到了中國家的傳統、民間自治的傳統、民間血緣性社會團體進行社會自治的這樣的一些方式,都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些重要特點。尤其提到,民間力量與政治力量的抗衡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極大。郭老師這樣的一些總結,我覺得可以豐富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精神的認識。

第三,李景林老師在評論過程中,特別強調了二十一世紀大陸新儒學的一些新特點。其實郭老師從1980年代開始就已經在學術界很活躍了,那麼,李景林老師把郭老師當作大陸新儒學特別重要的代表性人物。這一點,我也是特別同意的。但是,郭老師對文化傳統的分析又不囿於儒家。在這本書裡,我發現他特別強調了儒釋道三種精神傳統,在建構中國文化精神的裡面互相融合、互相補充的特質。由此,我們一方面可以體會到郭老師在傳統文化研究的方面深厚功力。另一方面,也體現他的獨特用意。即中國文化中的優良傳統不可偏廢。

第四,與陳來老師的書一樣,郭老師在總結文化精神的時候,也考慮到了方法論的問題,尤其是他在對中國管理智慧的總結裡面,特別提出了兩個小點,一個就是元方法,第二就是管理軟件的問題。那麼,元方法跟我們一般所看到的管理方法不同的是,郭老師是要找到我們慣常的管理學所討論的問題背後的精神特徵。所謂的管理軟件,他探究的是一種思想如何能在具體環境裡面發生作用的"氛圍"。這個,我覺得是這本書一個特別重要的特點,也值得大家注意。

最後,我說一點個人的體會。郭老師他一個特別平易近人的人。我跟他也有很多請教的機會,也在他領導的孔學堂學術委員會下面做一些工作,在中華孔子學會里面,郭老師也是一直擔任副會長,對學會的發展貢獻巨大。但溫和的郭老師也有另外一面,我們都能體會到郭老師在整個二十世紀以來的幾個特別重要的學術論戰中他所表現出來的特別堅決的立場,包括對儒家和腐敗的關係、對容隱制度這樣的一些問題的爭論。通過這些爭論,我們對現代和傳統的一些關係、對儒家和現代社會治理之間的關係的認識都有了深入。其實,瞭解這些爭論,對於理解郭老師對中國文化精神特質的理解也有所幫助。如果說能夠把郭老師的這本書和郭老師以前的那些著作和工作結合起來的話,我相信可以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郭老師的用意之所在。

謝謝各位!

徐治道:

感謝幹春松老師的精彩評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