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人心与参究话头

直指人心与参究话头

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0年于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后,遵照元音老人的嘱咐,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一、祖师门下,顿断直指

唐朝的禅宗,大善知识与人当下一断,当下一指,学人便能当下见性。

五祖弘忍大师指示惠能:这个“应无所住”的,究竟是什么?惠能便于言下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1]

惠能指示慧明:屏息诸念,一念不生。正于么时,这是什么?慧明便当下见性。

南岳怀让开示马祖道一:牛拉车,车不行,打牛,还是打车?修行佛法,当明自心,拘身不动,无有益处。马祖道一,当下有省。[2]

马祖道一指着野鸭子,问百丈怀海云:喂!是什么?怀海云:野鸭子。待野鸭子飞过,马祖又一指,问道:是什么?百丈云:野鸭子飞过去了,什么也没有了。这时,马祖豁然拽住百丈的鼻子,用力一拧,云:这个见野鸭子的,过去了没有?百丈负痛失声,当下顿脱,当下见性。[3]

二、参话头

后来,人的根器渐渐钝了,直指人心,他也不见,棒喝交加,他也不能断掉妄想,是故禅宗便用参话头的办法,锁住学人的妄想,令其于妄想断处,得见自心实相。

所谓参话头,就是在学人的疑问处,向学人发问,就是用一个学人透又不过、放又不下问题,隔断学人的妄想。参话头,这只是一个歇下妄想的方便法门,也是指归人心的一个方便法门。

参话头的用功办法,离不开过来人的适机拶逼。譬如,善知识问学人:佛经的第一句是“如是我闻”,那么,“如是我闻”,此是何义?学人答曰:“如是我闻”,就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这样说。善知识曰:不对。学人心想:既然不是这个意思,又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个问题,学人透又透不过,放又放不下,这便是疑情,这便是参究。学人若是放下了,不参究了,善知识便要向他发问,乃至当众向他发问:“如是我闻”,此是何义?学人抱着这一句透不过去的话,其他的妄想,也就渐渐地淡化了,也就渐渐地脱落了。唯有这个疑情,横隔于心中,隔断了一切妄想。这便是禅宗参话头的用功方法。

学人参话头时,离不开过来人的适机点拨。譬如,正下雨时,水从屋檐上滴下,发出啪塔啪塔的声音。善知识当机指示:“你听,这闻声的是什么?这个闻声的,还受污染么?好好体会。”善知识这么一指,学人若能当下见得,便是明心见性。

善知识的适机点拨,这是至关重要的。六祖大师说:“未悟师度,悟了自性自度。”未悟之时,还是要师度的,还是要善知识点拨的。所以,为人师者,当是彻见自性的人。若自己没有见性,又如何指示他人见性呢?自己没有走过这个路,又如何带领他人走过这个路呢?

禅师直指人心,学人反观自见,这才是真正的参禅。参者,参究也,观照也。参究什么?观照什么?参究自心,观照自心。禅是自心,参禅就是参心,参禅就是观心,反观这个广大灵感的无相真心就是参禅。

后来的有些人,自己未明心,自己不会禅,却千篇一律地令人参一句“念佛是谁”。张三来了,令他参“念佛是谁”,李四来了,令他参“念佛是谁”,乃至所有的人来了,皆令他参“念佛是谁”。除此之外,再无指示。人若向他请教,念佛的究竟是谁?请师开示。他便向人道:禅是自己参的,不是向人口里讨的。这样的人,哪里是什么禅师?只是个信口开河的野狐精。若是全靠自己参,无须过来人的指点,那么,为人师者,更有何用?

参禅,或曰参话头,就是参心,就是观心,就是要亲证这个了了常明、一尘不染的无相真心。何以故?千话万话,皆从心出,此心是话之前头,此心是话之源头,简称话头。儒家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皆,谓之和。”未发之际,此是什么?屏息诸念,此是什么?若也识得这个能喜、能怒、能哀、能乐的能性,便是识得了未发之中,便是见到了真如佛性,亦称明心见性。若能处处契合这个未发之中,若能契合这个真如佛性,便发而皆中节,便是处处合道。迷人不知参话头的方法与宗旨,故把“念佛是谁”这一句话当作话头,终日抱着这一句话,落在这一句话里,还说这是从上祖师传下来的禅法。从上祖师,本无所传,亦无所得,只是觉悟本法,只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是名心心相印的祖师禅。

参“念佛是谁”,这只是个敲门砖,而不是门里面的事。若把敲门砖当成了门里面的事,天天抱着这个敲门砖,并且说这是祖师传下来的大宝贝,这不但不能破门而入,获得无尽的宝藏,这个敲门砖还会成为他的累赘。

若人参话头,不起疑情,则不名参禅。自己念一声佛,然后反问自己,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这个观音的,究竟是谁?对于这个问题,若不起疑情,只是抱着“念佛是谁”这一句话,那么,即使他终日抱着“念佛是谁”这一句话,那也不是参话头,而是抱话尾。

参“念佛是谁”,需要有疑情。参其他话头,也是同样。譬如,参“拖死尸的是谁”,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参“这了了常明、一尘不染的是什么”,参“观音的是谁”,等等,皆需要有疑情。若无疑情,则不名参禅。即使持名念佛,也是需要有疑情的,若无疑情,即使念来个有形有相的阿弥陀佛,那也不是真佛,那也只是当事人的一个幻觉。见到这样的一个幻相,且以为是实,此人行邪道,不名见如来。


[1]《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四九页上。

[2]参阅《五灯严统》卷三。《卍续藏》第八十册,第二十二页下。

[3]参阅《御选语录》卷十四。《卍续藏》第六十八册,第六一二页上。

直指人心与参究话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