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人心與參究話頭

直指人心與參究話頭

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0年於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後,遵照元音老人的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一、祖師門下,頓斷直指

唐朝的禪宗,大善知識與人當下一斷,當下一指,學人便能當下見性。

五祖弘忍大師指示惠能:這個“應無所住”的,究竟是什麼?惠能便於言下大悟,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1]

惠能指示慧明:屏息諸念,一念不生。正於麼時,這是什麼?慧明便當下見性。

南嶽懷讓開示馬祖道一:牛拉車,車不行,打牛,還是打車?修行佛法,當明自心,拘身不動,無有益處。馬祖道一,當下有省。[2]

馬祖道一指著野鴨子,問百丈懷海雲:喂!是什麼?懷海雲:野鴨子。待野鴨子飛過,馬祖又一指,問道:是什麼?百丈雲:野鴨子飛過去了,什麼也沒有了。這時,馬祖豁然拽住百丈的鼻子,用力一擰,雲:這個見野鴨子的,過去了沒有?百丈負痛失聲,當下頓脫,當下見性。[3]

二、參話頭

後來,人的根器漸漸鈍了,直指人心,他也不見,棒喝交加,他也不能斷掉妄想,是故禪宗便用參話頭的辦法,鎖住學人的妄想,令其於妄想斷處,得見自心實相。

所謂參話頭,就是在學人的疑問處,向學人發問,就是用一個學人透又不過、放又不下問題,隔斷學人的妄想。參話頭,這只是一個歇下妄想的方便法門,也是指歸人心的一個方便法門。

參話頭的用功辦法,離不開過來人的適機拶逼。譬如,善知識問學人:佛經的第一句是“如是我聞”,那麼,“如是我聞”,此是何義?學人答曰:“如是我聞”,就是阿難尊者親自聽佛這樣說。善知識曰:不對。學人心想:既然不是這個意思,又是什麼意思呢?對於這個問題,學人透又透不過,放又放不下,這便是疑情,這便是參究。學人若是放下了,不參究了,善知識便要向他發問,乃至當眾向他發問:“如是我聞”,此是何義?學人抱著這一句透不過去的話,其他的妄想,也就漸漸地淡化了,也就漸漸地脫落了。唯有這個疑情,橫隔於心中,隔斷了一切妄想。這便是禪宗參話頭的用功方法。

學人參話頭時,離不開過來人的適機點撥。譬如,正下雨時,水從屋簷上滴下,發出啪塔啪塔的聲音。善知識當機指示:“你聽,這聞聲的是什麼?這個聞聲的,還受汙染麼?好好體會。”善知識這麼一指,學人若能當下見得,便是明心見性。

善知識的適機點撥,這是至關重要的。六祖大師說:“未悟師度,悟了自性自度。”未悟之時,還是要師度的,還是要善知識點撥的。所以,為人師者,當是徹見自性的人。若自己沒有見性,又如何指示他人見性呢?自己沒有走過這個路,又如何帶領他人走過這個路呢?

禪師直指人心,學人反觀自見,這才是真正的參禪。參者,參究也,觀照也。參究什麼?觀照什麼?參究自心,觀照自心。禪是自心,參禪就是參心,參禪就是觀心,反觀這個廣大靈感的無相真心就是參禪。

後來的有些人,自己未明心,自己不會禪,卻千篇一律地令人參一句“唸佛是誰”。張三來了,令他參“唸佛是誰”,李四來了,令他參“唸佛是誰”,乃至所有的人來了,皆令他參“唸佛是誰”。除此之外,再無指示。人若向他請教,唸佛的究竟是誰?請師開示。他便向人道:禪是自己參的,不是向人口裡討的。這樣的人,哪裡是什麼禪師?只是個信口開河的野狐精。若是全靠自己參,無須過來人的指點,那麼,為人師者,更有何用?

參禪,或曰參話頭,就是參心,就是觀心,就是要親證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無相真心。何以故?千話萬話,皆從心出,此心是話之前頭,此心是話之源頭,簡稱話頭。儒家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皆,謂之和。”未發之際,此是什麼?屏息諸念,此是什麼?若也識得這個能喜、能怒、能哀、能樂的能性,便是識得了未發之中,便是見到了真如佛性,亦稱明心見性。若能處處契合這個未發之中,若能契合這個真如佛性,便發而皆中節,便是處處合道。迷人不知參話頭的方法與宗旨,故把“唸佛是誰”這一句話當作話頭,終日抱著這一句話,落在這一句話裡,還說這是從上祖師傳下來的禪法。從上祖師,本無所傳,亦無所得,只是覺悟本法,只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是名心心相印的祖師禪。

參“唸佛是誰”,這只是個敲門磚,而不是門裡面的事。若把敲門磚當成了門裡面的事,天天抱著這個敲門磚,並且說這是祖師傳下來的大寶貝,這不但不能破門而入,獲得無盡的寶藏,這個敲門磚還會成為他的累贅。

若人參話頭,不起疑情,則不名參禪。自己念一聲佛,然後反問自己,這個唸佛的,究竟是誰?這個觀音的,究竟是誰?對於這個問題,若不起疑情,只是抱著“唸佛是誰”這一句話,那麼,即使他終日抱著“唸佛是誰”這一句話,那也不是參話頭,而是抱話尾。

參“唸佛是誰”,需要有疑情。參其他話頭,也是同樣。譬如,參“拖死屍的是誰”,參“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參“這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是什麼”,參“觀音的是誰”,等等,皆需要有疑情。若無疑情,則不名參禪。即使持名唸佛,也是需要有疑情的,若無疑情,即使念來個有形有相的阿彌陀佛,那也不是真佛,那也只是當事人的一個幻覺。見到這樣的一個幻相,且以為是實,此人行邪道,不名見如來。


[1]《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四九頁上。

[2]參閱《五燈嚴統》卷三。《卍續藏》第八十冊,第二十二頁下。

[3]參閱《御選語錄》卷十四。《卍續藏》第六十八冊,第六一二頁上。

直指人心與參究話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