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我們的焦慮屬於正常範圍還是發展成了病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或多或少感受到擔心、煩躁不安等等,這些情緒就是焦慮。從某種程度來說,焦慮是正常的。比如我們在過馬路時,尤其是在重要路段,即使是在斑馬線上,我們也會左顧右盼,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快速通過;比如面臨重大的考試,我們都會緊張,擔心發揮不出正常水平;比如第一次男女朋友的約會,會擔心給對方留下的印象不好。這些焦慮情緒,如果程度適中,就都是正常的焦慮。也就是說,適度的焦慮是有利於個體生存的,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

但當焦慮的嚴重程度和客觀事件或處境明顯不符,或者持續時間過長時,就變成了病態焦慮,稱為焦慮症狀,符合相關診斷標準的話,就會診斷為焦慮症。

那麼,病態焦慮與正常焦慮有什麼區別呢?

精神科專家提醒,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辨別和判斷病態焦慮與正常焦慮。

【產生的原因及消失條件】 正常的焦慮往往有直接的原因,即“因為某事出現而擔心不好的結果發生”;而病態的焦慮不一定有直接的原因,甚至沒有原因,即“莫名的”、“想象中的”對某事或某一類情況擔心。正常焦慮在原因解除後即可逐漸減輕以至消除,而病態焦慮則無法得到減輕或減輕後又復發,難以消除。

【持續時間的長短】 正常焦慮一般經過自我調節或別人的勸導溝通之後,會很快恢復正常,但是病態的焦慮會一直持續存在,而非一段時間裡的短暫反應,對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會造成持續性的、揮之不去的困擾。

【對身心影響的嚴重程度】 正常焦慮一般不會有明顯的軀體不適,也不會對個人的生活或功能造成影響。而如果焦慮的同時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如心慌、胸悶、氣短、心跳加快、肌肉緊張或疼痛,全身疲乏,忽冷忽熱、手腳發麻、出汗等,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或學習,這種焦慮便是一種病態。

一般而言,病態焦慮可分為兩大類:

一種是急性而短暫的強烈焦慮,又叫驚恐發作,患者突然恐懼,感覺呼吸困難、心悸、胸痛或不適、眩暈、嘔吐,出汗,面色蒼白、顫動,甚至感覺有一種猶如“大難臨頭”或“死亡將至”、“失去自控能力”的體驗,進而出現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行為。每次發作持續時間不等,可以持續數小時甚至一整天,而不發作的時候沒有明顯的不適。

如何判斷我們的焦慮屬於正常範圍還是發展成了病態?

另一種是程度稍輕但長時間持續的擔憂、緊張、不安,它既沒有明顯的發作徵兆,也沒有明顯的緩解跡象。這種病態焦慮常見的類型有:驚恐發作、廣泛性焦慮、社交焦慮症、場所恐怖症以及各種軀體情況所致的焦慮障礙等。

如果一個人感覺到自己的焦慮已超過了正常範圍,最好及時找精神科醫生進行診治。如果診斷明確,醫生一般會選用一些抗焦慮藥予以治療,有時還包括一些抗抑鬱藥物。因抗抑鬱藥比較安全,不影響認知功能,不產生依賴性,近年來也被廣泛用於治療焦慮障礙。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李衛暉)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採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