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园长|从师幼对话与课程结构看以幼儿为中心(中)

本研究借助对师幼对话与课程结构的分析来探讨教师的教学问题。

在教学目标方面,探讨了目标的层级性、发展性及弹性、不确定性与暂时性等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探讨了讨论教学法的形式、特性等。在学科及学科教学法知识方面重点探讨了科学领域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最后,研究者从社会建构论角度分析以幼儿为中心的主张。

好园长|从师幼对话与课程结构看以幼儿为中心(中)

(二)教学活动:讨论改进苹果馒头的制作(2002年12月11日10∶14~10∶50)

教学活动时间及流程如下。从教学活动流程看,教学环节间的转换非常频繁。在36分钟时间内,教师和幼儿先后讨论了四五个重要问题。一个问题尚未解决,教师就已经提出了下一个问题,幼儿缺少深入思考的时间。另外,教学环节间缺少衔接。这次活动的原意是要幼儿品尝、讨论昨天制作的苹果馒头的缺点及改善方法,但在活动中却出现了下一次要制作什么口味的馒头的讨论。

可以说,在这36分钟时间里,教学活动依然未能实现教师设定的目标。

(三)主题活动:制作好吃的馒头(2002年11月4日~2003年1月4日)

顾老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预设的方案“面粉”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幼儿提高团体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创作能力。在进行主题活动“制作好吃的馒头”的过程中,顾老师主要想实现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为此,顾老师在每次制作馒头的活动中都会引导幼儿讨论馒头的特性(味觉、触觉、视觉等)(见下表。顾老师以制作馒头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从主题活动“制作好吃的馒头”的发展脉络看,幼儿的兴趣的确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取舍常与幼儿的兴趣互相影响。

好园长|从师幼对话与课程结构看以幼儿为中心(中)

顾老师在2002年10月23日的教学日志中提及:“原来预定制作馒头时,我曾想,难道这一学期都要这样一直制作面粉制品吗?幼儿会有兴趣吗?”她因为担心幼儿会对制作面粉制品丧失兴趣,所以时常思考应该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以让活动继续进行。为了让幼儿保持制作馒头的兴趣,顾老师采取的方法是让幼儿自己提议下一次要制作哪种口味的馒头。顾老师依照幼儿的兴趣,忙着制作各种不同口味的馒头,她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制作好吃的馒头来带领幼儿探索影响馒头口味的各种因素。她引导幼儿讨论每一次制作的馒头应该如何改进,并将幼儿提出的改进办法应用在下一次的制作过程中。然而,顾老师没有意识到水果种类的改变也是影响馒头口味的因素之一,以致每次制作馒头时都会有两个以上的因素发生变化,导致主要因素被模糊化,幼儿无法据此作出科学推论。例如,在制作香蕉馒头时觉得面团太硬,有幼儿提出可以多加一点儿牛奶试试看,于是在下一次制作馒头时增加了牛奶的分量,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这次是制作葡萄馒头,葡萄果酱本身已经含有很多水分,结果面团变得过软。

另外,顾老师希望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己发现并说出在制作馒头时应该加多少分量的糖才合适。然而,幼儿对甜度的感受是不同的。顾老师在主题活动“制作好吃的馒头”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才恍然大悟,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尊重个人喜好”。顾老师进行了反思:“我将制作好吃的馒头当成教学目标,其实馒头好不好吃是因人而异的。如果要制作出如同专业标准的馒头,似乎又局限在制作馒头的技术钻研上,而这似乎是馒头店的目标,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好园长|从师幼对话与课程结构看以幼儿为中心(中)

综上所述,顾老师与幼儿花费了2个月的时间制作好吃的馒头,其教学目标原本是想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本应多做实验,以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学习通过各种相关因素的控制来比较实验结果。但事实上,顾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更多的是讨论与探索馒头的制作方法,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不匹配,教学效果无法彰显。

好园长|从师幼对话与课程结构看以幼儿为中心(中)

本文转自《幼儿教育》 楚简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