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中的風水之學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它講述的是理,理是原理,路徑,內在的核心,所以它適用於任何事物

,因此讀經典是法家看法,兵家看兵,一部經典可以解決你生活工作中的所有問題,就看你怎麼去悟。

記得剛剛接觸道門的時候,我問了認識的道長一個特別傻的問題:“道長,你說為什麼那些得道成仙的高人不直接告訴我們方法,而總要我們去參悟呢?”可能當時我的問題太傻了吧,道長也只是淺笑不語。其實今天我才懂得,不是仙人不講,而是我們的境界看不懂,聽不懂。好比我們是幼兒園的學生,你讓一個大學老師給我們講物理能量學,打死我們都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只能呵呵呵呵了。所以我們能做得就是好好學習,等我們上了大學自然就懂了。

好了言歸正傳,修持清淨經已兩年有餘,雖然只有短短几百字,可我到現在也不敢說完全看懂,今天就我們僅有的一點點參悟,總結一下經驗,望各位修道路上的前輩多多指點,在這裡晚輩稽首恭禮!

有人說清淨經是修煉內丹之學,有人說清淨經是修身養性之學,還是那句話,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它的理,所以法家看法,兵家看病,清淨經不但是修身養性之學,也是修煉內丹之學,它是圓融的,今天我要講的是它還是風水之學。

談到風水,自古流傳至今各種流派,各種法脈,晚輩只是略懂一二,看過一兩本書,不敢妄自評判哪個門派具體怎麼樣,只是發現不管哪個流派都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所有的流派都只是術、方法,而解決問題是因人而異,好比大夫開藥,不同的兩個人同樣的病,你要是開一樣的方子,不一定兩個人都管用,還要看病因,而清淨經內關於風水的就是那個病因,不是那個方子。懂了因,在配上方子,風水問題不敢說攻無不破,起碼會更上一個階層(晚輩又說大話,只是個人淺解,前輩們勿怪)。

清淨經中有一句話: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這句話的本意是講,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強行給它一個名字為道,這個道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是清的,地是濁的,天是動的,地是不動的。天清為陽,為流動,地濁為陰,為靜止。而中間還有個人,人為陰陽之體(其實個人理解,人初生嬰兒為陽,有人會說孩子是純陽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陽氣會減少,陰氣會增加,成人之後為陰陽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陰氣越來越重,直到全陰體之後不動了為死亡。所以修煉中說要復歸於嬰兒,不是說你真的成為嬰兒,而是復歸於嬰兒的全陽之體)。雖說天是為陽,可是不是全陽,而是陽中有陰,而地呢也不是全陰,而是陰中有一絲陽(看太極陰陽魚圖就知道陽中陰,陰中陽)。而

風水的奧妙就在這大地之中的一絲絲陽。

前面講到天為陽,為動,所以大地的這一絲絲陽也在流動,所謂尋找的龍脈也是這一絲絲陽氣之所在地,而陽氣是一直在流動的,也就是所謂的風水輪流轉。所以只要找到這一絲絲陽氣,也就找到了所謂的龍脈,而各流派的風水大師也就是找這絲絲陽氣的方法,可是這一絲絲陽氣是流動的,不是不變得,所以很多人不明白,為何我調了風水,開始有作用,為何後來又不好了,甚至有些人調了風水也沒有作用,其實不是風水大師調理沒用,而是給你調理了之後,那一絲絲的陽氣又跑了。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跑了?

道理很簡單,你生病了,找大夫看病,大夫給你開了藥,你吃了,好了,可是過了沒幾天,你又生病了,為什麼?因為你自己唄,你自己不好好改變生活作息習慣,身體扛不住,自然要生病啦。風水也是同理,你自己身體不具備吸引這一絲絲陽氣的特質,陽氣(風水)當然要離開你跑了呀,你可能又會問,陽氣有沒有定住的方法,不好意思,沒有,陽氣本來就是動的呀,定住就為陰了。不過既然是動的,我們就還有方法一直把陽氣吸引到我們身邊對不對,那怎麼吸引?

先前我們講到,人為陰陽,其實初生為陽,中年為陰陽,到老了全陰不動就死了,死了之後就入土為安,大地為陰呀,你也是陰的了,你們就融合為一體了。而人死之後,下葬之時如果能恰好吸收到那地下的一絲絲陽氣,好了,你的家族基因就此改變,且等著發福發貴就好了。如果你問怎麼找到那一絲絲陽氣,不好意思,這你就要問風水大師們找方法了,我只懂了理,沒有尋找陽氣的方法。我只懂得如何吸引陽氣。

風水也分陰陽,選墓穴為陰宅,看人居住的房子當然為陽啦。而人想要留住,吸引陽氣,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簡單是因為我們都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陽氣當然喜歡陽氣啦,只要你讓自己的陽氣越來越充足,自然會吸引來更多的陽氣呀。只要留心你就會發現,但凡家庭幸福事業順利之人,身體都特別健康,陽剛之氣特別充足,但凡事業不順家庭不幸福的人,也多是身體不健康之人,有些人可能身體沒有病,但是也會處於亞健康,一臉陰氣,是吸引不來風水中的陽氣的。所以想要吸引好的風水,就努力讓自己的陽氣越來越充足吧。說到難就是如何讓自己的陽氣越來越充足,這就難了,這也就涉及到清淨經裡面關於修身養性和修煉內丹的方法了。想要知道,且聽下回分解。

清淨經關於風水的參悟,只是個人的一點淺解,甚至我寫出來可能就變味了,因為只要說了就不是我自己原來的東西了,而且任何對事物的表達,都不是全面的,我就這麼一說,你們就這麼一看,如果能與各位前輩達成共鳴,激起火花,也是晚輩的榮幸。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我們共同探討,以期更圓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