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種對我們國家的印象,印度是崇拜,猶太人只關注利益

不同國家對中國的瞭解與評價各不相同。總體講,來過中國和沒來過中國的人之間的差距很大。

巴西的中產階級對中國幾乎是一無所知,對中國產品偏見相對少。巴西人不挑剔品牌,只看重實用性。尤其是近來不少中國企業投資建廠,他們對中國的好感度也在提升。

美國人表面看起來很直率,其實他們非常強調“政治正確”,基本上不會跟你聊一個國家的政體、宗教等方面的話題。只有關係相對密切的人會說一些自己的真實想法。

曾經有位美國朋友表示,最反感動不動就問‘你覺得中國怎麼樣?’。”他說這個問題沒有選擇餘地,我能說你們中國不好嗎?

美國人基本上都是很公平地評價中國,沒有那麼多先入為主的偏見。總體上都認可經濟上的成就,認可跟過去相比有巨大的進步。

英國人很謹慎,很少討論宏觀的話題,只聊跟生意相關的,以及自己接觸過的人。 對中國人的評價是:精明,反應快,但是缺少邏輯;不喜歡建立機制,喜歡抄近道;工作能吃苦,不計較個人得失;喜歡承諾,但是缺少跟進措施。

跟他們談判,第一件事情是討論議事規則,如:會議的發言順序、產生分歧時雙方英國如何不把矛盾激化、會議紀要的起草方、會議的常設管理機構、費用的分攤原則等等。他們認為上海是中國最好的城市,很安全,很國際化。但是還是對中國式的過馬路無法理解。

以前有一個美籍印度人出差到中國,帶他去秀水街買東西。這廝空手進去,出來的時候在超大號的拉桿箱裡裝滿了東西出來。一個勁兒地跟我說:“太值了!”他第一次來的時候問我:”你們窮人都去哪裡了?“ 。因為北京一派繁榮程度在他看來不亞於紐約。帶他去上海開會,他不坐飛機非要坐動車。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高鐵,只有晚上出發早上到達的臥鋪動車。我跟他介紹北京南站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這小子自我解嘲地說:”我們有亞洲最大的貧民窟“ 。最搞笑的是上了動車後一看車廂那麼整潔地鋪著地毯,他馬上把鞋脫下來光著腳進去。他是典型的看到中國的一切都充滿好感,連我們看來擁擠不堪的地鐵在他看來完美的。他的邏輯是:”我一個外國人,可以輕易地根據指示標乘坐地鐵,沒有任何障礙,不用問任何一個人“但是印度本土沒有來過中國人對中國沒有什麼瞭解,對中國企業他們最熟悉的事聯想集團。他們很明顯地流露出對西方人的崇拜和對中國人的不服氣。很多人認為他們比中國發達,在中國人面前有莫名的優越感。
不同人種對我們國家的印象,印度是崇拜,猶太人只關注利益

韓國人喜歡談論國家大事,也喜歡總結人生。他們動不動就說你們中國人怎麼怎麼樣,善於從小細節上升到國家高度。
不同人種對我們國家的印象,印度是崇拜,猶太人只關注利益

有一次跟他們吃晚餐,話題聊到了汽車。他們先是不理解大眾汽車為什麼在中國這麼受歡迎,接著問中國的自主品牌情況。簡單地介紹之後,一個韓國人說:“中國哪有什麼自己的車,你看某某車型,一看就知道是抄襲現代的某款車”。我回答說:“貴國現代汽車早期的所有造型全部是抄襲奔馳的,你們汽車工業的發展是以封閉市場犧牲國內老百姓的幸福度為代價的”;韓國人還喜歡說:“中國人的‘馬上’是很長時間。中國人的‘差不多’差很多” 。儘管我接觸過的很多韓國人對中國的環境汙染、食品安全和網絡管制很有意見,但是那些大公司派駐到中國的工作機會是競爭相當激烈,甚至有人是靠走關係才能來華的。很有意思的是他們很多人羨慕中國的社會發展,他們認為他們的國會完全是為了自己狹隘的利益而吵架,根本沒有真正地為國家著想。

提起德國人,國人的印象中就是刻板、守時、嚴謹、工程師文化等等,總之對德國的一切都懷有莫名的好感。其實除了熱愛機械之外,我見過的德國人沒有幾個是這樣的。甚至有人跟我說:“除了工作的認真程度以外,德國人跟中國人是很像的” 。他跟我說德國人只要法律不禁止,他們可以做一切;只要自己不用負責,他們做事就沒有顧忌的。我見過的很多德國人他們都在中國找二奶,而且一點都不避諱。他們從不談論政治,就喜歡自己的職業,喜歡中國的美食和美女。通常交談中讓你覺得他們對中國人是非常尊重的,但是從細節上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傲慢。

最後說說猶太人。不是國家,但是特徵也很明顯。

猶太人,他們是徹底的經濟動物,覺得中國就是做生意的好地方。他們對各種承諾和法律條款非常敏感,他們的律師真正地做到了咬文嚼字地把一切風險全部排除掉,而且非常不喜歡中國的各種被默認的各種協議或合同的樣本。他們非常不理解中國的土地產權的性質,覺得這個東西到底算什麼類的資產。他們對各種擔保事項極其警惕,寧願用現金也不願意出擔保。跟他們閒聊為什麼來中國投資,他們的回答是:“我們的投資原則是先選擇行業,即,在眾多行的行業裡選擇市場規模和前景跑贏市場平均的行業。其次,選擇該行業在哪個國家最有前景。所以選擇你們中國是很正常的”。他們在商務談判上很少表現出情緒波動,即便我們中國人都已經生氣、翻臉了,他們都會若無其事地繼續按原來的節奏跟你繼續周旋。一旦他們內部出現分歧,馬上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商量,迅速地作出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