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並非因爲「吃苦」

成功並非因為“吃苦”

吃苦是否真的有意義?

記得大學期間,學校把當時大三的我們送到江蘇某家電子廠實習,當時的工作不僅和本專業毫無關係,還很辛苦,每天最少工作13個小時,在這13個小時中,除了吃飯的半個多小時,根本沒有其他休息的時間,而且當時的放假都是輪班值的,要工作10幾天才能休息一天。

後來回到家,把這個遭遇說給家裡的長輩聽,一些長輩就會感嘆道:

“哎,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不能吃苦了,你們這還是在車間裡風吹不到雨淋不著呢,你還不知足?”

“我看早就該把你們這些年輕人送到工地車間這些地方好好鍛鍊一下,多吃點苦就好了

聽到這樣的話心裡又委屈又氣憤。

以前看了很多雞湯文,裡面講道成功人士在苦難中的成長, 讓人感覺吃苦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然而在經歷了這次實習之後,我意識到,吃苦根本不是什麼財富,甚至它只是一種折磨。

成功並非因為“吃苦”

為了吃苦而吃苦,毫無意義

非誠勿擾的前主持人樂嘉在去年8月,帶著自己的女兒靈兒徒步沙漠,他的女兒當時只有四歲半,是整個徒步團隊中年齡最小的孩子。他們要在總共4天的時間裡走完76公里,相當於每天步行20公里。

在行程開始的時候,靈兒根本走不完全程,想要放棄的時候,樂嘉一直在旁不停地鼓勵她,給她打氣才走到最後。第一天走了20公里路之後,樂嘉在孩子的大腿上發現了密密麻麻,整片大塊的紅疹,連孩子做夢都在喊“我不要了,我什麼都不要了

成功並非因為“吃苦”

過程曲折,但最終他們還是完成了這段路程,看到女兒最後走到終點,樂嘉說自己“淚流滿面”

看到這則新聞,我很心疼靈兒。

或許很多人該思考一下,樂嘉所謂的“磨礪”對於孩子來說根是否真的有必有。樂嘉想通過這段旅途讓孩子學到的東西,在正常的方式中,孩子是不是也能學會?這種連大人都無法堅持下去的路途,對於這樣一個孩子來說算不算是一種折磨?

成功並非因為“吃苦”

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誤解,似乎只有“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才能有所成長,通往成功。所以常常很多人誤入歧途,甚至為了吃苦而吃苦。

勾踐三千越甲可吞吳靠的不是臥薪嚐膽,而是精銳的武器;曹雪芹披閱十載書寫《紅樓夢》,也不是因為他的家道敗落,而是他自己的才華。然而從來不是苦難造就某些人的成功,他們的成功源自於他們的智慧與堅持

成功並非因為“吃苦”

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

在辯論節目《奇葩說》中,辯手臧鴻飛分享了他的這樣一段經歷:

“96年的時候,我在人大的一個酒吧裡工作,那是我和我父母關係最不好,我最窮,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日子,那段日子我每個月的收入全靠每週一次在那個酒吧彈琴,有一天老闆叫我說‘你不能在這幹了’,我問為什麼,他說‘因為有人點歌你會唱’

如果是一首大眾的歌曲我就認了,是我學藝不精,但是客人點的是《愛拼才會贏》,一首閩南語的歌。那天下著大雪,我從人大往家走,那年北京的冬天特別冷,但是我捨不得打車,這就是當時我所有的錢了,我連飯都吃不上。”

他說,他永遠不會感謝在大雪中行走的那一個小時,他感激的是自己當時勇敢地走了過來。他還有一些朋友,在面對苦難時甚至無法走出來,一些人甚至自殺了。如果可以,他希望沒有人會面對那些苦難。

這樣的苦難算是財富嗎?不,根本不是。真正財富的是臧鴻飛在大雪中行走這一個小時的意志力,是他對夢想的堅持。

成功並非因為“吃苦”

這世界上沒有一種痛苦可以稱得上是財富,人們的成功源自與對痛苦的反思,源自於自身的意志力和智慧,源自於人類一切優秀的品質。有人覺得苦難是財富,不過是因為這些品質在苦難中得以彰顯。

你可以不怕吃苦,可以勇於吃苦,可以自討苦吃,但不能硬說吃苦是福。就算因禍得福,禍本身也不是福。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將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陳虹曾對柴靜說: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有選擇地承受,洞察苦難的價值,這才是面對吃苦應有的姿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