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三不亲”之说,这种说法在现实中是真的吗?

阳关图像


我们这边农村老话是“一表三不亲”。这里的“表”不仅仅是指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还会指二代以上的关系!例如老话说“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认识”。

所以说,一般来说,除了一代比较亲外,其他隔二代以上的亲戚,基本上就是看平常是否走动了!

下面就简单聊一下关于这方面的话题,仅供参考:

一、农村常说“三亲,三不亲”,其实是看血缘关系

虽然老话说“三亲,三不亲”,意思就是说:姑、舅、姨是亲,而姑父、姨夫、舅妈则是不亲。其实,这是从血源关系上做出的评判,毕竟姑舅姨都与自己可以沾上血缘关系,而姑夫、舅妈、姨夫跟自己就没有半点血缘了,也就不亲了!其实这句老话也间接说明了过去人们对于血缘关系是非常看重的!

在农村还有老话说“亲就是亲,不叫也亲;不亲就是不亲,叫也不亲”。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生活中即便与姑、舅、姨关系不是很好,但亲人就是亲,即便不叫不来往,也抹不断血缘关系的!

二、农村亲戚往往也是靠走动来往体现“亲近”关系

在农村老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一表就不亲了,若想再亲,除非结婚”。其实这句话也非常在理,一般像隔代的亲戚,如果不是距离近的或者经常联系的,基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俗话说“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所以说,在农村亲戚关系中,对于表亲和隔代的亲戚,如果不常走动的话,就会与陌生人没什么区别了!或许也正因此,每到过大的传统节日时,例如春节,农村就会年前年后天天去走亲戚,其实不仅仅是过去拜年了,还是通过经常走动的方式,继续维持好亲戚关系了!或许这就是农村的人情来往吧!

以上仅供参考,作为一枚返乡新农人,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更多农村新鲜有趣的事儿!


龙百晓生


民俗“口头禅”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姑且不论,但是它们也算是一种民俗文化生态的折射和反映。

农村老人们常说“三亲,三不亲”,所谓的“三亲”是指“姑、姨、舅”(即姑妈、姨妈、舅舅)这三位亲人,因为姑姑是父亲的姐或妹,姨是母亲的姐或妹,舅舅是母亲的兄或弟。

没齿之恩,父母为大。爱屋及乌,“姑、姨、舅”是与父亲或母亲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有着血浓于水的紧密关系,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是所有亲人中相对更亲密的,所以叫做“三亲”。

“三不亲”是指“三亲”的配偶,即“姑父、姨父和舅的媳妇(即舅妈)”,注意这里是“姨父”而不是“姨夫”(姨夫是指姨妹或姨姐的丈夫,也可称姨妹夫或姨姐夫)。

这三个人虽然名义也是亲人,但都实际上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仅仅是因为他们与“姑、姨、舅”这些亲人成了配偶,才有了交集,作为亲戚来往、走动,不然谁也不认识谁。

而且,这种亲戚关系相对“三亲”就不稳定多了,如果与姑,舅,姨离婚了,那么其另一半就与自己基本上就没关系了,而“姑、姨、舅”永远都是自己的“姑、姨、舅”。

也就是说,姑父、姨夫、舅母皆是外来的,本来都不归属与本家族之中,故而显得生疏。民间就说这种关系隔了一层,显得没有那么亲了,一代接着一代也会慢慢疏远,所谓“三不亲”。甚至老百姓中有极端的说法:“臭姑父,烂妗子”,就是指的这三不亲的姑父和舅妈!

那有人又要问了,伯母或婶母(父亲的哥哥或弟弟的配偶)不是和自己一般姓氏不同,也没有半点血缘关系,为什么“三不亲”里面不包括伯母或婶母呢?

这个要归结到中国传统的宗族权和父权体系。我们一般把所有的亲戚关系分成内亲外戚,即亲指族内(同姓),戚言族外(异姓)。

民间常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见了”(或头道亲,二道表,三道亲戚走完了),这个主要指母系关系形成的亲戚:比如一代是直系亲属象亲兄妹、亲姐弟之类,二代当然就是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了,三代四代不走了,或走动很少很淡了,当然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都是这样。

在父权体系下,在做了所谓“三亲,三不亲”的区分之后,在“三不亲”内部又做了亚层次的区分,比如亲戚中,老百姓还流传一句老话叫“姑亲辈辈亲,姨亲亲一辈”的说法,这个实际是基于父权主体体系,认为父亲所在的亲族关系形成的“姑亲”权重比母系所形成的“姨亲”更重一些。

另外还有个说法“亲只三代,族符万年”,“亲只三代”主要用于描述母系方面的,“族符万年”就是指父系绵延下来的宗族会传承成千上万年,比如同一个老爹的几个儿子各自后代之间的关系。

上述的“姑父、姨父和舅的媳妇(即舅妈)”延续三代亲戚关系就差不多了,伯母或婶母因为在男权和宗族权体系下,家族的繁衍和认定视角是以男性为主体的。起先也来自另外一个不同的家族,但是她们因为和自己的伯父、叔父结为配偶,就“依附”上伯父、叔父这种“族符万年”的关系,自然地,“三不亲”里就没有包括伯母或婶母了。


当然这种“万年”就超出了“五服亲戚”关系的标准,只是一种“宗亲”了。民间还就这种“三亲”和“三不亲”的关系进一步总结出:亲就是亲,不叫也亲;不亲就是不亲,叫也不亲。实际上就是分别说的前一种“三亲”与后一种“三不亲”的关系!


传统上亲情不像友情,一经吵闹或意见分歧,就“恩断义绝”、各奔前程了。亲情一般总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牵扯着,血缘关系是切不断的,无论世事怎么发展,流淌着同一个家族的血液。


当然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的,要因人而异。“三亲”不一定就亲;而“三不亲”也不一定就不亲。“亲情”重在“情”字,无血缘关系也可以有亲情;有血缘关系也不一定有亲情,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关系。


依照这句俗语产生的通俗逻辑来看,“三不亲”的人员都是外来者,与自己家族本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加之在一起生活的时间短,后续也并没有频繁的交往,故而显得生疏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这类“三亲,三不亲”的俗语,我们承认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可否认残留着的历史上的蛮风古俗。当今社会,我们把它看做一种民间风俗调查的资料或许可以,但是还把它当作箴言或圭臬用来教育子女和后代是有失偏颇的,或者说有点不合时宜。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对于题主提出的问题,我认为还是要看情况而论的,虽然我认同题主的说法。我们先了解下都哪“三不亲”?

“三不亲”,分别是指姑、姨、舅的配偶。因为作为配偶,是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大多数人认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就不亲,其实不完全对。因为俗语说的“三不亲”,我没有体会到。



作为配偶他们和自己最亲的人组成了家庭,也属于自己最亲最近的人。逢年过节,在豫北大多走的亲戚就是姑舅姨,家里面有什么事情了,也是第一时间通知姑舅姨,不知道你们那里是不是?

但是为什么农村会流传下来这句“三不亲”的话呢?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利,例如:配偶的过世、家庭的离异等。一旦姑、舅、姨家庭出现这些问题,作为有血缘关系的我们,自然而然站到了自己的亲人这边。这个时候,界限就划开了。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是断不开的。反而言之,要是姑舅姨的配偶重新组建了家庭,这门亲可以说就断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说“三不亲”。

我是豫见小虫,来自河南漯河。在我的身边其实就发生好多类似的事情。

我一个朋友,他姐姐刚结婚时,姐夫对他好的很,无论是曲吃饭还是干嘛,他俩都在一块。后来,那人和我朋友她姐离婚了,我朋友就再也没给他打过一次电话,倒是动手打过他一次,后来俩人像仇人一样。

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存在“三不亲”这个说法。

所以:今天是情人节,对自己身边的她(他)好一点儿。世界这么大,相爱不容易!祝各位友友情人节快乐😊

【我是豫见小虫,点关注不迷路】我来自河南漯河,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和内容无关,侵权告知删除。喜欢我的回答也可以在头条搜索,查看更多三农视频和直播哦。


豫见小虫


凡事不能绝对。这种现象在农村是存在的,但不是普遍存在的。

农村之所以有这种说法,那是因为在大家看来姑父、姨夫和舅妈与这个内侄儿(女)或外甥儿(女)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姑父、姨夫和舅妈就不会与他们建立真正的亲情关系,即便是“亲”,也是“假亲”!其实,单凭血缘关系去判断“亲情”是很武断的一种方式,有血缘关系的不一定就存在亲情,无血缘关系的也未必没有真情。譬如,也有父母置自己的儿女弃之不顾的;也有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之间有浓浓亲情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并不一定能决定亲情。



最后我告诉你,你们地方的这种说法在我们这地方是不存在的。这应该是地域和风俗区别吧!?


乡乡乡乡下人


谢你提问,三亲是舅、姑、姨三个上辈亲人。三个不亲是,妗子或舅妈、姑父或姑夫、姨夫或姨父。三亲与三不亲的说法过去确实存在,现在己经不存在了。过去亲戚走三辈,现车亲戚走一辈,现在叫一亲一不亲,一亲是指兄妹或姐弟,一不亲是配偶。爸有娘有不如自已有,现在人很实际,三亲变一亲,是亲不是亲,需要见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