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三不親」之說,這種說法在現實中是真的嗎?

陽關圖像


我們這邊農村老話是“一表三不親”。這裡的“表”不僅僅是指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還會指二代以上的關係!例如老話說“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認識”。

所以說,一般來說,除了一代比較親外,其他隔二代以上的親戚,基本上就是看平常是否走動了!

下面就簡單聊一下關於這方面的話題,僅供參考:

一、農村常說“三親,三不親”,其實是看血緣關係

雖然老話說“三親,三不親”,意思就是說:姑、舅、姨是親,而姑父、姨夫、舅媽則是不親。其實,這是從血源關係上做出的評判,畢竟姑舅姨都與自己可以沾上血緣關係,而姑夫、舅媽、姨夫跟自己就沒有半點血緣了,也就不親了!其實這句老話也間接說明了過去人們對於血緣關係是非常看重的!

在農村還有老話說“親就是親,不叫也親;不親就是不親,叫也不親”。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生活中即便與姑、舅、姨關係不是很好,但親人就是親,即便不叫不來往,也抹不斷血緣關係的!

二、農村親戚往往也是靠走動來往體現“親近”關係

在農村老話說“一代親,二代表,一表就不親了,若想再親,除非結婚”。其實這句話也非常在理,一般像隔代的親戚,如果不是距離近的或者經常聯繫的,基本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俗話說“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所以說,在農村親戚關係中,對於表親和隔代的親戚,如果不常走動的話,就會與陌生人沒什麼區別了!或許也正因此,每到過大的傳統節日時,例如春節,農村就會年前年後天天去走親戚,其實不僅僅是過去拜年了,還是通過經常走動的方式,繼續維持好親戚關係了!或許這就是農村的人情來往吧!

以上僅供參考,作為一枚返鄉新農人,歡迎大家關注我,瞭解更多農村新鮮有趣的事兒!


龍百曉生


民俗“口頭禪”的正確性和實用性姑且不論,但是它們也算是一種民俗文化生態的折射和反映。

農村老人們常說“三親,三不親”,所謂的“三親”是指“姑、姨、舅”(即姑媽、姨媽、舅舅)這三位親人,因為姑姑是父親的姐或妹,姨是母親的姐或妹,舅舅是母親的兄或弟。

沒齒之恩,父母為大。愛屋及烏,“姑、姨、舅”是與父親或母親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有著血濃於水的緊密關係,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是所有親人中相對更親密的,所以叫做“三親”。

“三不親”是指“三親”的配偶,即“姑父、姨父和舅的媳婦(即舅媽)”,注意這裡是“姨父”而不是“姨夫”(姨夫是指姨妹或姨姐的丈夫,也可稱姨妹夫或姨姐夫)。

這三個人雖然名義也是親人,但都實際上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僅僅是因為他們與“姑、姨、舅”這些親人成了配偶,才有了交集,作為親戚來往、走動,不然誰也不認識誰。

而且,這種親戚關係相對“三親”就不穩定多了,如果與姑,舅,姨離婚了,那麼其另一半就與自己基本上就沒關係了,而“姑、姨、舅”永遠都是自己的“姑、姨、舅”。

也就是說,姑父、姨夫、舅母皆是外來的,本來都不歸屬與本家族之中,故而顯得生疏。民間就說這種關係隔了一層,顯得沒有那麼親了,一代接著一代也會慢慢疏遠,所謂“三不親”。甚至老百姓中有極端的說法:“臭姑父,爛妗子”,就是指的這三不親的姑父和舅媽!

那有人又要問了,伯母或嬸母(父親的哥哥或弟弟的配偶)不是和自己一般姓氏不同,也沒有半點血緣關係,為什麼“三不親”裡面不包括伯母或嬸母呢?

這個要歸結到中國傳統的宗族權和父權體系。我們一般把所有的親戚關係分成內親外戚,即親指族內(同姓),戚言族外(異姓)。

民間常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見了”(或頭道親,二道表,三道親戚走完了),這個主要指母系關係形成的親戚:比如一代是直系親屬象親兄妹、親姐弟之類,二代當然就是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了,三代四代不走了,或走動很少很淡了,當然不是絕對的,但大部分都是這樣。

在父權體系下,在做了所謂“三親,三不親”的區分之後,在“三不親”內部又做了亞層次的區分,比如親戚中,老百姓還流傳一句老話叫“姑親輩輩親,姨親親一輩”的說法,這個實際是基於父權主體體系,認為父親所在的親族關係形成的“姑親”權重比母系所形成的“姨親”更重一些。

另外還有個說法“親只三代,族符萬年”,“親只三代”主要用於描述母系方面的,“族符萬年”就是指父系綿延下來的宗族會傳承成千上萬年,比如同一個老爹的幾個兒子各自後代之間的關係。

上述的“姑父、姨父和舅的媳婦(即舅媽)”延續三代親戚關係就差不多了,伯母或嬸母因為在男權和宗族權體系下,家族的繁衍和認定視角是以男性為主體的。起先也來自另外一個不同的家族,但是她們因為和自己的伯父、叔父結為配偶,就“依附”上伯父、叔父這種“族符萬年”的關係,自然地,“三不親”裡就沒有包括伯母或嬸母了。


當然這種“萬年”就超出了“五服親戚”關係的標準,只是一種“宗親”了。民間還就這種“三親”和“三不親”的關係進一步總結出:親就是親,不叫也親;不親就是不親,叫也不親。實際上就是分別說的前一種“三親”與後一種“三不親”的關係!


傳統上親情不像友情,一經吵鬧或意見分歧,就“恩斷義絕”、各奔前程了。親情一般總有血緣或婚姻關係牽扯著,血緣關係是切不斷的,無論世事怎麼發展,流淌著同一個家族的血液。


當然這個也不能一概而論的,要因人而異。“三親”不一定就親;而“三不親”也不一定就不親。“親情”重在“情”字,無血緣關係也可以有親情;有血緣關係也不一定有親情,我們應該珍惜這些關係。


依照這句俗語產生的通俗邏輯來看,“三不親”的人員都是外來者,與自己家族本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加之在一起生活的時間短,後續也並沒有頻繁的交往,故而顯得生疏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這類“三親,三不親”的俗語,我們承認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可否認殘留著的歷史上的蠻風古俗。當今社會,我們把它看做一種民間風俗調查的資料或許可以,但是還把它當作箴言或圭臬用來教育子女和後代是有失偏頗的,或者說有點不合時宜。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對於題主提出的問題,我認為還是要看情況而論的,雖然我認同題主的說法。我們先了解下都哪“三不親”?

“三不親”,分別是指姑、姨、舅的配偶。因為作為配偶,是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大多數人認為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就不親,其實不完全對。因為俗語說的“三不親”,我沒有體會到。



作為配偶他們和自己最親的人組成了家庭,也屬於自己最親最近的人。逢年過節,在豫北大多走的親戚就是姑舅姨,家裡面有什麼事情了,也是第一時間通知姑舅姨,不知道你們那裡是不是?

但是為什麼農村會流傳下來這句“三不親”的話呢?



人有旦夕禍福,月有陰晴圓缺。人生不可能事事順利,例如:配偶的過世、家庭的離異等。一旦姑、舅、姨家庭出現這些問題,作為有血緣關係的我們,自然而然站到了自己的親人這邊。這個時候,界限就劃開了。無論發生了什麼事,和自己有著血緣關係的,是斷不開的。反而言之,要是姑舅姨的配偶重新組建了家庭,這門親可以說就斷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會說“三不親”。

我是豫見小蟲,來自河南漯河。在我的身邊其實就發生好多類似的事情。

我一個朋友,他姐姐剛結婚時,姐夫對他好的很,無論是曲吃飯還是幹嘛,他倆都在一塊。後來,那人和我朋友她姐離婚了,我朋友就再也沒給他打過一次電話,倒是動手打過他一次,後來倆人像仇人一樣。

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都存在“三不親”這個說法。

所以:今天是情人節,對自己身邊的她(他)好一點兒。世界這麼大,相愛不容易!祝各位友友情人節快樂😊

【我是豫見小蟲,點關注不迷路】我來自河南漯河,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和內容無關,侵權告知刪除。喜歡我的回答也可以在頭條搜索,查看更多三農視頻和直播哦。


豫見小蟲


凡事不能絕對。這種現象在農村是存在的,但不是普遍存在的。

農村之所以有這種說法,那是因為在大家看來姑父、姨夫和舅媽與這個內侄兒(女)或外甥兒(女)沒有血緣關係,所以,姑父、姨夫和舅媽就不會與他們建立真正的親情關係,即便是“親”,也是“假親”!其實,單憑血緣關係去判斷“親情”是很武斷的一種方式,有血緣關係的不一定就存在親情,無血緣關係的也未必沒有真情。譬如,也有父母置自己的兒女棄之不顧的;也有沒有任何關係的人之間有濃濃親情的。所以,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係並不一定能決定親情。



最後我告訴你,你們地方的這種說法在我們這地方是不存在的。這應該是地域和風俗區別吧!?


鄉鄉鄉鄉下人


謝你提問,三親是舅、姑、姨三個上輩親人。三個不親是,妗子或舅媽、姑父或姑夫、姨夫或姨父。三親與三不親的說法過去確實存在,現在己經不存在了。過去親戚走三輩,現車親戚走一輩,現在叫一親一不親,一親是指兄妹或姐弟,一不親是配偶。爸有娘有不如自已有,現在人很實際,三親變一親,是親不是親,需要見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