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三变”改革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通渭县坚持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助推脱贫攻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的总抓手,强化措施,分类推进,掀起了一场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核心的农村资源要素改革,有效激活了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村焕发生机与活力,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统筹谋划 把准“三变”改革方向

通渭县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三变”改革的决策部署,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农村改革的“重头戏”,精心组织实施,形成了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多元创新、多点探索的工作局面,呈现出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农业产业兴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的良好态势。

据通渭县农牧局负责人介绍,该县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采取“‘三变’+村级光伏电站”“‘三变’+养殖”“‘三变’+中药材”“‘三变’+林果产业”“‘三变’+设施蔬菜产业”“‘三变’+小杂粮产业”“‘三变’+乡村旅游”7种模式,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培育扶持出一批草畜、金银花、花椒等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种植业、养殖业走向专业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路子,找准了精准脱贫“新路径”,增强了乡村振兴“新动力”,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壮大了村级经济“新实力”,开辟出乡村振兴新天地。

搭建平台 打通“三变”改革通道

通渭县着眼于“赋权于民、分利于民、发展于民”,坚持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以产业到村到户为方向,激活各类要素,推动农村产业大发展、集体持股份、农民有分红、贫困户先受益。

第三铺乡是通渭县5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今年引进1家龙头企业,在蒲湾、党堡等6个村引导村民组建5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三变”改革模式,动员农户将闲置土地、资金、剩余劳动力等资源整合起来,入股到合作社,带动230户贫困户获得红利。

通渭县成立国有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整体工作党委政府推动、产业发展公司化运作、组织生产专业合作社实施、贫困群众入社入股分红”的运作模式,组建草牧业产业发展部、中药材产业发展部以及林果产业发展部。18个乡镇都成立分公司,产业扶贫重点村组建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纳入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组织化管理,实行产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户收入。

强村富民 激发“三变”改革动力

李家店乡李家店村一直以来资源禀赋贫乏,一半以上的耕地为盐碱地,土地贫瘠、产出率低,加之近年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造成了荒地大面积闲置。2017年,该村抢抓政府扶持发展金银花产业的机遇,集中流转闲置荒地,申报实施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建设连体温棚2000平方米、钢结构塑料大棚66座,把金银花育苗、栽植和收购加工确定为“三变”改革的投资产业项目,采取村企联合、基地联建、产业连片、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模式,以村委会为股东、村民为股员,引进甘肃九间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入股分红,建成“育苗、大田种植、收购加工”为一体的金银花产业基地。

“我当了大半辈子农民,做梦也没想到,如今会变成股东,每年能够领到1万元左右的土地分红。”李家店村村民王礼余说,他因肢体残疾失去劳动力,前些年家里的大多耕地都撂荒了,去年借着“三变”改革的东风,将17亩多耕地入股到金银花种植合作社,每亩年分红500元以上,妻子还到合作社务工,每天能收入80元以上。

据李家店村村文书邢国选介绍,全村集中流转土地2000亩,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70%的收入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30%的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岗位,乡村振兴、强村富民跑出了“加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