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爲何沒有大一統?

這篇是用來補充前一篇一個觀點的,即印度的地理環境決定印度人的風俗習慣

一、生產技術、生產資料

印度為何沒有大一統?

印度地形圖,藏南地區不對

地方富饒優渥、遍地開花

印度的自然環境遠比世界其他地區優渥得多,據說禮節上寧可少著衣物也不可以少佩戴貴金屬或寶石。

印度半島一圈多是小河流、小平原,利於諸侯(與中央的聯繫弱)。

沒有南北向的大河,在古代不利陸運,海上貿易方便(利與國外交流,不利國內),

陸地上利東西,不利南北(與中央的聯繫弱)。

周王朝掌握了更先進的青銅器冶煉技術,核心地區沒有銅礦。

所以更加依賴地方,技術優勢容易追平,諸侯挑戰。鐵器普及,所以周朝完蛋。

天下四分五裂,類似印度。貌合神離(與中央的聯繫弱)。

富饒優渥內部附近交易解決,就沒有大運河這種需求(與中央的聯繫弱)。

2. 無險可守的地形

北部一馬平川,南部高原沒有高山險阻。

遊牧民族從興都庫什山一過來,當地人就主動騰地方,族群替換頻繁。

這樣無險可守的地形。產生不了秦國這樣的強權。

即使產生了,也是外來政權,沒有主體優勢,精英統治兩三代人就瓦解了,比如劉備的荊州集團。還有實際上比較成功的清王朝也是如此(康熙真正統一,乾隆還沒死就不得不放權,參考白蓮教起義),實際上主要依靠地方自治。

沒有有利的地形發育秦國不可能做大。

印度為何沒有大一統?

產生了強權也產生不了秦國法家的耕戰體系,而不用這套體系基本上不可能擺平其他六國。

就產生不了移風易俗,同文同軌道的強大統一政權(漢初依然是某種程度上靠地形躲過了分裂)。

產生秦國法家的耕戰體系是需要安撫老百姓的。必須服從君王的殘酷統治。最重要的一條是不準跑。商鞅的說法叫做使無得徙途。

因為地形南邊跑不了,西邊跑不了,東邊不讓跑了。

印度為何沒有大一統?

向南的古隧道。蜀道褒斜石門。它是用我國古代原始攻鑿山石的辦法“火燒水激”鑿成的,是我國最早的人工隧道

北邊是能跑但是沒人跑。北邊人往南跑。

為什麼?看下圖就行了。至於古代天氣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不做嚴格論證。

印度為何沒有大一統?

印度為何沒有大一統?

重點是時間。這樣的天氣隔三岔五年的發生,相當頻繁,是中國北方有持續的遊牧民族造成的壓力的原因。

所以東南西北沒得跑,所以商鞅的變法能玩的下去,所以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能跑就不會做秦王(法家)的炮灰了。

《商君書》中有一篇《徠民》,至少寫在商鞅死後八十多年,就寫到三晉民眾多而土地匱乏,秦地人民少而土地有餘,為什麼三晉之民不到秦國來呢?就是因為"秦士戚而民苦也。"所以——

三晉(趙、魏、韓)不能戰勝秦國,已經四世了……大大小小的戰爭中,三晉被秦掠奪的財富,也不可勝數。但即使這樣,三晉的人民仍然不屈服秦國。秦國可以憑武力掠奪三晉的土地,卻不能得到三晉人民。

[原文:三晉不勝秦,四世矣……小大之戰,三晉之所亡於秦者,不可勝數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奪其民也。】

最後,這個為秦國上下一致憎恨的商鞅,“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戰國策,秦策一》》。

沒有這樣的地理環境,就沒有統一天下的秦國。和同文同軌的基礎。所以印度就沒有成為一個主體民族的可能。

意識上

由於外來統治者

對穩定需要

種姓制(由王侯推廣,而非帝王)

印度為何沒有大一統?

正好對應 士農工商

結論

地理環境決定風土人情。印度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印度的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