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沙海》製作方靈河文化白一驄: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

約訪 /周燚 吳悅 單曉語

撰文 /周燚

2018年中國的劇集市場結構出現了一些劇烈的變化:1.定製劇自制劇的總體市場規模超過版權劇市場規模;2.三家平臺內容自制能力變強,單個口碑好劇成為會員拉新的引擎;3.三大視頻網站開始聯合限價,抵制演員高片酬;4.傳統電視劇公司劇集積壓嚴重,大眾爆款幾率變小,諸多影視公司資金週轉困難。

在今年電視劇市場整體比較嚴峻的情況下,靈河文化是少有的活的很舒服的公司了。目前該公司正在騰訊視頻熱播的《沙海》截至目前,播放量已達12億,豆瓣最高評分達7分。而公司層面,據悉,BAT三家都通過不同的投資方式深度綁定了靈河文化。

專訪《沙海》製作方靈河文化白一驄: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

2017—2018年,多家公司的多個項目找到白一驄合作,他們究竟是是看中了“網劇一哥”白一驄在內容創造上的“網感”,還是看重了他和平臺要好的關係?

白一驄在多個場合提到“影視工業閉環”,靈河文化是如何通過這種“工業閉環”生產內容,且保質又保量的?

愛奇藝、騰訊的會員基數已各自達到6000萬規模,《長安十二時辰》《四海鯨騎》等頂級超級劇集的單集投資成本已經過千萬,這離白一驄一直談論的C端市場和單篇付費模式還有多遠?

專訪《沙海》製作方靈河文化白一驄: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

白一驄

帶著這些行業密切關注的問題,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來到坐落於環鐵國際藝術城的靈河傳媒,深度採訪了白一驄。白一驄還是一貫慷慨又不失詼諧地給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傳遞著這個行業的“秘密”。

專訪《沙海》製作方靈河文化白一驄: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

工業閉環,是以編劇為主導的製片人中心制

現在白一驄在通過管理流程有意識地去培養靈河文化編劇的製片人思維,“編劇為主導的製片人中心制”就是重視劇本和拍攝之間的關係。

同時,白一驄認為編劇地位的強弱是由劇集工業生產模式所決定的,為了保護自己公司編劇的權益,他也會讓靈河的編劇去擔任監製的職責。

新劇觀察:項目履歷來看,正在播的《沙海》和接下來的《黃金瞳》《爵跡·臨界天下》《大主宰》、還有和慈文的《紫川》和新文化的《美人魚》等等,都是以懸疑冒險玄幻的題材為主,靈河文化是有意把這類題材當成金字招牌去深耕嗎?

白一驄:不是,其實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靈河文化本身更像一個創作向的平臺型公司,我們是業內比較少的閉環型公司,我們把編劇、導演、後期這些製作部門每個環節的人通過公司結構的調整,甚至包括投資的方式,最後都統一在一個整體連貫的創作體系裡面。所以我們的創造力也是比較強的,我們也希望出產的東西不要有什麼標籤,不是說我們只做這一類。

行業有個習慣,就是可能某一個題材你做得還不錯的時候,別人就會持續地找你做類似的題材。其實今年我們也有一些其它的題材,像優酷播的《假如沒有遇見你》就是公益題材。我們儲備裡面也有一些科幻、情感類的,都有!

可能是最近幾年播出來的,你說的這個類型比較多,我們本身是沒有題材限制的。可能有些東西我們確實不適合,比如說農村戲、家庭劇這種劇我們不適合,因為整個公司年齡構成比較年輕,大家還是比較喜歡內容上稍微嗨一點兒的東西。

新劇觀察:剛才我才知道靈河文化有100多個編劇,我特別吃驚有這麼多。這兩年我看很多和靈河合作的項目,可能為了關注度,在前期組盤的時候都會打上“總編劇白一驄”的名號。

白一驄:我們自己公司的劇,我從來沒掛過編劇。我2007年之前我一直在做編劇,然後2007年—2011年的時候是編劇、導演和監製都做過,但是基本上到了2013年以後就沒有再做過編劇了,這個跟工作階段有關係。

現在我跟他們(編劇)在一塊工作是比較多,但我最多到編審,就不會再往下了,第一是我沒有時間去執筆寫,第二我也有原則,我沒動筆我絕對不會去掛這個名。我在自己公司內部項目裡面沒有掛過名,一部都沒掛過名。

新劇觀察:靈河文化現在是什麼人才團隊構成?

白一驄:我們的核心管理叫做以編劇為主導的製片人中心制。我們的製片人要懂內容,我們一切的籌備工作和製片管理工作都是圍繞劇本展開的,我們重視劇本跟拍攝之間的關係。

有的劇本很好,但是你拍不出來,有的劇本沒那麼好,但是通過優秀的製作可以讓它增分。

新劇觀察:編劇這塊現在是幾個團隊?

白一驄:十個團隊,有十個工作室,然後每個工作室它自己的人,多的大概有十幾個人,少的就七八個人。

專訪《沙海》製作方靈河文化白一驄: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

《黃金瞳》亮相愛奇藝世界大會

新劇觀察:我覺得你做了一件很厲害的事,帶頭示範從編劇轉製作人,稍微把中國編劇的話語權提高了。

白一驄:其實沒有。我也只能做到保護我們公司的編劇,我們公司編劇無論從經濟利益的保護還是產權的保護,包括尊重度都是有的,我們自己公司的戲,發佈會的時候我都會讓他們去參加,開機的時候參加,上線之後安排訪談,別人不會幹這個事兒。但是也僅限於我們自己公司項目,他們做公司以外的項目的時候,有時也會被別人欺負。

美國、韓國的編劇地位高,他們的編劇同時都是監製或製片人,所以地位高,永遠不是編劇這個身份給了編劇的位置。我自己編劇出身,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們這個行業,身份和尊重這個東西永遠不是別人給的,是你的位置賦予你的,說到底編劇會不會被重視,是整個的生產結構決定的。

如果想讓編劇在位置上提高,就一定要賦予他另外一個職責,比如讓他做監製,我們公司的編劇更多的時候就是編劇+監製的結合,他是有決定權之一的,最終是監製、製片人一起去決定一個東西OK不OK。

專訪《沙海》製作方靈河文化白一驄: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

TO C和單片付費,會讓整個市場越來越公平

白一驄曾在多個場合提到to C的市場空間和單篇付費模式,但這是需要付費用戶和平臺雙向構建的。

一旦單篇付費的模式成熟,C端市場有多大,製作的盤子就能撐多大。

新劇觀察:你一直在說to C的市場藍海。現在愛奇藝和騰訊公佈的會員基數都已經是6000萬級別了,你覺得C端市場成熟了嗎?

白一驄:暫時還沒有。它需要兩個東西的轉變:第一,是不是有平臺願意推動單片的作用,很多人充會員並不是為了一個平臺去充會員,他是為了某一個劇充了會員,但是平臺現在要考慮整體拉動會員的能力,它希望賣門票,但是我們作為內容供應商希望賣單品,這是一個分歧。

舉個例子,假如我們今天播一部劇,然後能拉一千萬會員,如果每個會員願意為每集去付個幾毛錢,是不是這個價格已經跟我去單純銷售片子的價格接近,甚至是超出這個價格了。但是平臺在排播劇的時候,打包把這個月的劇同時上線再一起去賣會員的時候,用戶可能就不會去為優質的內容買單了。實際上促銷過程中優質內容被捆綁銷售了。比如說今天有一個戲可能播放量達到了1.5個億,另外一個戲可能就幾百萬播放量。你這兩個劇捆綁一塊去賣,那肯定過億的人覺得我憑什麼拉你這個差的。

其實像奈飛也好HBO也好,他們就有單片付費,你喜歡我的片子你就為我這個片子買單,這個片子的收入一方面就給了片方,也成為了我這個片子製作很有力的保障!我賣了100塊錢,我可以拿出60塊錢或者70塊錢甚至80塊錢去做製作,可是如果我只賣20塊錢的話,你製作就上不去了,你就被淘汰了。所以我覺得純to C和單片付費會讓整個市場環境越來越公平,也越來越殘忍。

新劇觀察:最後就是看本事。

白一驄:你能力好你就掙得到,這是我們希望的樣子。我不敢說我們是內容做得最好的,但我確實看到太多不是優秀的製作者,他就是個販子,但是他確實把東西賣得很好,賣得很貴。我只要天天去跟平臺的人跑關係、喝酒,我的爛戲最後也能賣給平臺。如果這樣簡單,誰還好好拍戲啊,但行業恰恰有這種現象。

新劇觀察:現在還有這種情況?

白一驄:挺多的,前天我們公司的人還跟我聊,說我們公司的人從來不跟平臺的人去刻意搞關係,去喝,我們和平臺關係都挺好,但是從來不喝。

專訪《沙海》製作方靈河文化白一驄: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

《西部世界》單集製作成本超《權力的遊戲》

新劇觀察:優酷《長安十二時辰》之前宣傳說單集成本1200萬,之後有消息說愛奇藝《四海鯨騎》有可能打破網劇單集投資天花板,達到單集2000萬。你覺得超級劇集有投資天花板嗎?

白一驄:我總覺得這個天花板最後是被to C給打開的。即便說2000萬,對於美劇的高規格製作來講,跟別人還是有差距的,2000萬的話大概也就是300多萬美金,現在頂級的美劇製作費是千萬級美金。

比如說如果我們開一個12集的項目,這個項目能有2000萬會員來付費觀看,每個人願意花20塊錢為這個劇付費,這就意味著我一個12集的項目可以賣到4個億。那麼賣到4個億的時候,然後我跟平臺對半分,我有兩個億,那麼我就不怕劇的成本高,我單集可以做到1600萬以上。

賬是這樣算的,平臺一定要算到這個價格可以回來,才會去做。盲目的投入是沒有意義的,電影上盲目的非常多,投資六七個億,最後票房很慘淡。

新劇觀察:市場成熟了,不怕盤子大。

白一驄:我們中國的人口基數,我們的會員總基數都比美國大,但我們整個行業的營收比別人少很多很多,差的這一截就是空間,但這一截的空間一定不是去砸錢解決的,是你的內容足夠讓別人願意去買單才能解決的事。

觀眾不是不願意掏錢,掏了錢結果看到的是屎人家還會繼續掏錢嗎?什麼時候劇能像直播一樣打賞就好了。

專訪《沙海》製作方靈河文化白一驄: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

平臺自己開始組盤了,沒有內容生產能力的公司會死一片

三家平臺人才隊伍在不斷壯大,平臺自制劇定製劇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版權劇的規模,三家平臺自己開始組盤了。

2018年行業洗牌的速度在加快,沒有內容生產能力,純碼盤組局的公司會死得很快。

新劇觀察:現在三家視頻網站的人才隊伍在不斷壯大,很多傳統電視劇公司的人才也流到平臺去了。你覺得靈河文化這種公司相較於網站的優勢在哪一塊?

白一驄:我們對於視頻網站來講沒有優勢,其實互聯網就是影視結構的業態,因為絕大部分影視公司是組盤型的,去找導演編劇、找製片人、找演員、找製作團隊,盤組完之後劇賣給平臺,賺個差價,這是大部分公司的做法。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平臺自己開始組盤了,今年的定製劇和自制劇已經超過版權了,我自己組盤,平臺不要你這個中間商賺差價了,這對傳統影視公司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對於我們來講,靈河文化現在是個供應商,我們不組盤,我們不是個中介,我不是一個我去賺差價的中間商,我們自己是一個內容生產方,所以我們跟平臺之間的關係從來沒有說它有什麼優勢,我有什麼劣勢,我比它強在哪,沒有!我們定位一直很清晰,我們是一個內容供應商,就是這樣一個關係。

專訪《沙海》製作方靈河文化白一驄: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

左起:白一驄、南派三叔、孫忠懷

新劇觀察:但平臺現在自己也開始生產內容。

白一驄:平臺它更多還是在找內容。即便是定製和自制,它的研發都會低於它的購買。

新劇觀察:所以其實平臺的自制劇還是要找一個公司跟他一塊做。

白一驄:它目前是找一個公司或找一個團隊,比如說這個團隊很擅長某個題材,那好,平臺委託他去生產這個東西。

新劇觀察:所以平臺的自制劇和定製劇好像區別沒那麼大。

白一驄:目前差不太多,未來可能會慢慢有一些變化。

專訪《沙海》製作方靈河文化白一驄: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

談項目創作,單場戲比結構重要,人設比單場戲重要

作為製片人和監製,白一驄能更多地從實際製作層面去理解編劇的重點。從項目經驗來看,白一驄認為電視劇單場戲比結構重要,比單場戲更重要的是人設。

新劇觀察:像《大主宰》這種玄幻修真類的小說,原著總字數在400—600萬,但它本身整體結構相對來說會比較單一,沿途打怪升級。之前市面上玄幻修真類IP改編電視劇口碑較好的甚少,做《大主宰》感覺到了創作的挑戰和市場的壓力嗎?

白一驄:有啊,很大!《大主宰》這種玄幻和三叔的這種探險類小說,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大主宰》這樣的書確實有太多重複的模式,打怪升級嘛,永遠是我現在這個境界的,然後我就再去打,打到下一個境界。做《大主宰》這樣的項目的時候,其實更重要的是調整重心到人物身上,會注重人物成長。

新劇觀察:人物關係和結構都有大調整?

白一驄:調整的比較多,否則你按照小說的話,你每隔幾章都要去打怪。

專訪《沙海》製作方靈河文化白一驄:我們一直希望公司沒有標籤化

新劇觀察:當時為什麼接網劇《三體》這個項目?

白一驄:我們對《三體》的心態比較簡單,這是一個比較厲害的項目,它有可能會被做砸。就砸也砸在我們手上。

新劇觀察:《三體》劇本已經寫完了嗎?

白一驄:沒,還在做。

新劇觀察:實際操作過程中覺得是“燙手山芋”嗎?

白一驄:其實難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我們現在做的第一部嘛,第一部裡面並沒有像第二部第三部那樣有很多你聽起來就無法實現的那種概念,你比如說高維這東西怎麼體現,誰都不知道怎麼體現。它真正困難的地方是在於《三體1》這本小說不是那種流暢的閱度性小說。

新劇觀察:很跳躍。

白一驄:

第一,它故事很跳躍,幾個時空來來回回躥。第二,從影視劇角度講的話,它沒CP,連個女一號都沒有。真正的困難其實是在創作的開始想好它的定位,這個是目前比較難的事兒。反正我們現在是希望品控能夠做到高度上去,至於能做多高,做出來再說吧!

新劇觀察:你之前說到“電視劇單場戲比結構重要,比單場戲重要的是人物”,能不能詳細地分享下這個經驗。

白一驄:電視劇的結構從第一集貫穿到最後一集,一定是等這個劇播完了你才知道它完整的結構。比如一個劇一個月播完,然後一個月後你讓觀眾去感受這個結構的魅力,普通觀眾一定不會的。觀眾一定是在看的時候被某一場戲吸引,是覺得“這場戲好玩!”“這場戲感人!”。

如果我們回到電視臺黃金年代,大家拿遙控器換臺,換到什麼時候會突然停下來,我們以前做過判斷,第一種情況是明星臉,當年有個說法,某某明星的廣告比某個電視劇的收視率高,換臺的時候突然看到了“誒,這個明星的廣告!”,即使是廣告也會停。第二種就是某一個元素點讓人停下來,以前電視臺做過統計,以五秒鐘為單位來計算峰值,最高的元素叫“激情戲”,不管任何人在換臺的時候你看到激情戲的畫面,不管男女老少,其實你都會立刻關注。

所以我覺得單場戲的重要性在於你讓觀眾在非完整性觀看的情況下,突然間被我們的這場戲吸引。這場戲有兩個東西很重要:一個是這個戲的構成,就是你的環境,我們叫視覺;另外一個就是臺詞,某句話打動了你。現在做劇更是這樣,如果這場戲好看,大家朋友圈立刻發個長圖傳出去了,如果一個編劇他寫單場戲寫的非常好,結構功底上差一點也沒問題,可以從別的方面來補。

另外一個特別特別重要的就是人設了,我從來就覺得電視劇是靠人物來吸引觀眾的,有的情感線吸引人,其實情感線吸引人還是基於你的人設能夠立住,情感線也屬於人設的一部分。

漫威其實是在做人設,漫威不是在做故事,蜘蛛俠、鋼鐵俠可以去任何一個故事裡。南派就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很多人喜歡《盜墓筆記》是喜歡吳邪、是喜歡張起靈,如果今天我拍一個劇叫《張起靈傳奇》照樣有人看,因為大家是認可這個人設的。所以我覺得人設在劇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然後第二位的是單場戲。

新劇觀察:喜不喜歡別人叫你“網劇一哥”?很多項目來找你也是想通過你和互聯網搭線。

白一驄:叫就叫唄,反正我本身就在做這個事兒,我從2014年開始基本上把傳統媒體這塊不太作為重點了,當然我也有一些戲和他們合作,但重心是放在互聯網上了,因為我們看好它的未來。我在2013年轉型的時候,當時很多人也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那會兒大家都覺得你為什麼要去做互聯網?我只是覺得線性播放的一定會輸給非線性播放,今天來看我是賭對了。

其實現在的危機感我覺得是下一步的改變可能比想象中快,就是to C會把 to B幹掉,付費的幹掉免費的,到最後你已經習慣了好東西是要花錢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