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山村變身桃花源:一羣青年志願者的鄉村環保試驗

昔日偏僻小山村變身“桃花源”

一群青年志願者的鄉村環保試驗

水庫、茶園、竹林、民宿,路邊開滿野花,道路乾淨整潔。長江邊的黃龍峴儼然已是南京人心中的“桃花源”。

這個昔日偏僻山村的“大變身”,與一些年輕人的到來有關。

2015年底,十幾名大學畢業生來到這裡。起初,村民並不清楚他們的來意,既不搞民宿,也不做餐飲,老關著門談事,還經常帶外人回來,村民甚至以為他們是搞傳銷的。直到一次村支書的到訪,才揭開了謎底。

原來,幾個小夥子來自南京大學農村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中心,一次野外考察,他們偶然發現黃龍峴具有良好的生態“底子”,又是長江邊上一個小的流域單元,特別適合開展生態保護和環境教育。他們走進山村,為的是設立千百園生態環境保護中心,給當地自然環境把脈,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

2013年,黃龍峴開始搞農家樂、興辦民宿,一下子成了人流量爆棚的鄉村景點。每逢節假日,村裡便會迎來數萬名遊客、兩萬多輛外來車輛。

“人來了,經濟活動多起來了,整個地方的資源需求不斷膨脹,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隨之增大,村民們也希望加蓋一些房子,多佔一畝三分地。”在環境專家、千百園生態環境保護中心顧問祝棟林看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行為本無可厚非,但也給當地環境造成不小的負荷。

如何守住生態紅線,不逾越人與自然的邊界,不超出環境最大承載力?“通過綠色轉型的方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建設可持續鄉村”,成了千百園團隊研究解決的課題。祝棟林說,他們不希望城市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在農村再來一遍。

2016年初入駐後,千百園隊長、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碩士劉文傑帶領十餘名志願者依託小山村的生態體系,開展了一系列綠色項目,包括打造生態創意工作室、蝴蝶工坊、雨水花園、人工溼地、有機菜園、搖籃水田,共約70畝。

他們的鄉村環保試驗,也帶動了當地村民。為了取得村民信任,增加彼此互動,一到晚上,劉文傑等人就提供基地場所,教跳廣場舞,放映環保電影。村民們很快便和他們打成一片,逐步瞭解了他們的想法,開始在思想和行動上做出改變。

村民吳紀全聽說做生態溝、雨水花園、有機農業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主動將自家兩棟房屋以每年5萬元的價格租給了他們,而這兩棟房原本有人願以每年八九萬元的價格租下來開農家樂。吳紀全還積極行動,在村裡隨手撿拾垃圾。

讓劉文傑更欣慰的是,村民們對吳紀全低價租房、撿拾垃圾的行為從最初的嘲笑轉變為認可和點贊,少數人的環保行動逐漸變成全村人的自覺行動,街坊鄰居也和吳紀全一樣加入到隨手撿垃圾的行列。

千百園僱了當地一位農民幫忙種植、照看有機菜園。按照當地傳統習慣,種植蔬菜必須施用化肥農藥,這樣長出來的作物產量高、個頭大,雜草不生。所以,當得知無需除草施肥時,這位農民有些手足無措。

祝棟林花了不少功夫解釋,“溝渠有流水,有野草,蛙、蛇等動物會以此進入農田管理。屆時生態系統趨於平衡,就不需要人為干預了。”農民們漸漸相信了祝棟林,開始按照他的方法管理農田。

事實證明,這些行動改變的不僅是村民的環保意識,更直接推動了當地人經濟收入的增長,經營理念的轉變。

螢火蟲是生態系統的晴雨表,對生長環境特別敏感,一旦受到化肥農藥、燈光汙染的影響,它們的存活率會直接下降。

今年5月,劉文傑帶領團隊在黃龍峴茶園附近調研螢火蟲種群及分佈情況,一邊拍攝螢火蟲,一邊記錄其數量、出現時間等信息。通過復原其生存環境,讓螢火蟲越來越多地出現。

螢火蟲茶園的名聲一傳十,十傳百。當地村民開始意識到,對茶園及其周圍溝渠、溼地環境進行管理,螢火蟲數量增多,分佈區域更廣,可直觀印證茶園無農業汙染,種植的茶葉品質上乘。那時候,不僅生態環境得以改善,茶園的收入也必將蒸蒸日上。慢慢地,他們也加入到保護螢火蟲的隊列。

除了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和產業經濟,千百園還積極藉助茶文化村的人氣開展環境教育。針對不同的空間,開發不同的環境教育課程:在山裡,幫助認識動植物,瞭解生物多樣性;在水邊,傳授溼地保護與建設知識;在農田,講解有機農田和搖籃水田的種植。

一年多來,千百園先後為江寧街道、陸郎社區小學、南京市博物館、馬鞍山學校等單位開展專項環境教育活動8次,服務近千人次,基地接待來訪遊客約6000人,接待各類交流活動數十場,有力宣傳了環保理念。

“孩子應從小接觸自然,這種接觸不是蜻蜓點水,一次兩次而已,而是一到兩年全程參與。”祝棟林告訴記者,千百園未來還將與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黃龍峴村委共建自然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普及。此外,開展童子軍夏令營,讓孩子從中認識自然,受到自然教育,而且形成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第三方團隊介入對環境保護的作用,傳達出一種引導人才迴流鄉村的信號,他們鼓勵千百園繼續為生態保護工作服務,協助整個村做垃圾分類。

事實上,如今的千百園已跟黃龍峴漸漸“融為一體”,劉文傑等人正積極推動村裡的垃圾收運體系、水資源管理、綠色茶園和農田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