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害明朝的东林党到底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一)

大明灭亡,崇祯皇帝临死前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

然皆诸臣误朕也。”

这里的诸臣指的便是东林党!

说起东林党的发展壮大就不得不提一个核心人物——道德圣人顾宪成!

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使得原本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成为了明朝后期朝堂之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权利集团,一言可九鼎!

然而也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文人误国才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祸害明朝的东林党到底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一)

顾宪成的一生堪称是完美的,单单从德行评价,他可以称的上当时圣人。然而,如果格局放大一点,就会发现历史给他的却并不是全是美名。

当顾宪成在无锡的东林书院聚拢了一大批道德上的儒家君子时,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料到,将来的这批人将成为影响明朝命运的政治派别。更令他失算的是,当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成了东林党人用来打击对手的道德大旗。

1.壮志凌云,乾坤之志

1550年,顾宪成在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泾里(今无锡市张泾)降生了。早年,顾宪成的家族也算江南望族,但后来家道中落,父亲顾学开只得开了一家豆腐作坊维持生计。然而庞大的望族中落以后,众多家人吃饭的问题就会变得难以解决,一张一张的嘴代表的是一两一两的银子,顾学开的收入难以支付家族庞大的开销,于是只能经常要向朋友、邻居借钱以维持生活。

顾宪成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六岁读私塾,八岁读《论语》、九岁读《孟子》,十岁读《尚书》,十一岁读韩愈的文章。饱读诗书的他却又怀有强烈的求知欲,顾宪成常常挑灯夜读,甚至在小的时候就写下了一副激励自己的对联:

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

怀着志向的顾宪成同学踏上了科举之路。而事实证明,这位老哥的确也是对的起这番豪言,

万历四年(1576),顾宪成参加乡试,取得乡试第一的成绩,高中解元。(类比于高考状元之类的,只不过这个解元全国只有一个罢了。)

万历八年(1580),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高中进士,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得中进士,授户部主事。

2.不畏强权,削职流放

刚刚进入官场的顾宪成就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他与魏允中、刘廷兰等同一批被朝廷录取的文人,一同批评当时如日中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想象一下,一个刚入公司的小职工批评了公司CEO。)

祸害明朝的东林党到底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一)

张居正得知后,很是不满,对申时行说:“贵门生有三元会,日评骘时事,居然华衮斧钺一世矣。”

大意是说:“你的门生有三个小子,每天评论目前的时事政治,甚至还对这些事情的好坏做出分析。真以为自己是当朝皇帝、太师,有着这些生杀大权?”(各位看看就好,大致意思应该没错

又过两年,到了万历十年,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举国上下惶惶然,众多达官显贵之人纷纷为张局长上香祈祷,或著写祈祷文章。只有顾宪成冷眼旁观,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抹去自己的姓名,年张居正死后,顾宪成任吏部主事。

这样特立独行的风格,自然就造成了顾宪成难以适应当时官场的后果。

好在上天帮了顾宪成一把,上天对顾宪成说:既然你适应不了,你就走吧!

于是顾宪成在接下来的京察案中被降职外放。

京察案

万历十五年,都察院左都御史辛自修主持京官考察工作。

所谓京察,是明朝对在京官员的一种考核制度。明朝的京官每六年考察一次,逢丁亥年进行,京外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考察由吏部与督察院共同主持。

五品以下的官员由有司考察(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之类的官),如果官员不称职的就会进行相应的处罚,四品以上的官员自己陈述,最后由皇帝定夺奖罚。

从制度本身上来看不失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监察制度,但这项制度的效用需要在开明的时代,否则就会很容易变味,失去原有的意义,最后演变为朝堂之上各派别的互相攻击、互相揭短的闹剧。

这一年的二月,京察开始,都察院左都御史辛自修将工部尚书何起鸣列入“拾遗”的名单中,如果将京察看做为对官员的考察,那么“拾遗”便是指对”京察“的质疑,是指原有的京察考核有遗漏,并不准确,需要重新再议。

此举无疑触及了何尚书的利益,于是何起鸣通过宫中的关系(据说是找到了皇帝身边的太监……)反参了辛自修一本。

这其中的缘由便要从工部尚书说起了,大凡工部尚书就必须要搞好和内宫太监的关系,因为工部主管工程建设,皇宫的建设可不能耽误咯,于是便时常发生工部官员与宫内管工程的太监勾结分赃的事情。

一来二去,勾结分赃便成了狐朋狗友。而何尚书作为头头,与大太监张诚关系很铁,张诚替何尚书运作,授意事中陈与郊上书将何起鸣和主持京察的辛自修放在一起评论,这实际上是和稀泥,希望通过把水搅浑,而替何开脱。

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辛自修被攻击后托病辞官。这下可就让一批朝中文人气不过了,御史高维嵩等人纷纷上疏弹劾何起鸣。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就该皇帝出面调停了。可是万历却并不相信御史高维嵩等人的言论,责备高维嵩,说“朝廷每用一人,言官辄纷纷排击。”(大意是说,朝廷认命了一个官员,文官御史之类的就喜欢搞破坏,非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万历下旨,将高等人调出京外,此后又有一批官员上书为高抱不平,也遭到处罚。

而顾宪成此时也自然是上书直言,他的立场按理来说是比较公允的,顾宪成主张风波的当事人各打五十大板,每个人都要找找自己的毛病。不过,这一举动可是无形之中批评了万历皇帝在此次事件的作为,毕竟各大五十大板也是要打他的脸。

祸害明朝的东林党到底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一)

万历皇帝

毫无疑问,当万历皇帝看完顾宪成的奏折后大为生气,要求要求内阁拟票重重处理顾宪成和一起上疏为高维嵩鸣冤的王德新。首辅申时行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想护着顾宪成,票拟为罚俸,也就是扣除薪水。

后来万历皇帝觉得处罚有些不公,亲自拍板,给了顾宪成一个连降三级的处罚,贬为桂阳判官。

3.再回京都,又遭罢免

上任贵阳判官后,顾宪成又凭着处事公正迅速被提拔为处州府推官。

这个期间,顾宪成的母亲去世,顾宪成便辞了官守孝。

服完丧期后,由于处州府推官被人顶了,于是顾宪成补任泉州府推官,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考核官员吏治时,顾宪成因公正、廉洁被推为第一,晋升为吏部考功司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郎,这预示着顾宪成再度回到了权力的中心。

这个时期的顾宪成由于直言进谏,已经在文官中颇有威望。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农历一月),明神宗万历皇帝下诏封长子朱常洛和另外两个儿子朱常洵、朱常浩为王,然而奇怪的是,万历皇帝却不指明接班人,也就是太子人选。

这其中的缘由说来有些复杂,万历皇帝最宠幸的妃子是一位称为郑贵妃的女子,而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皇三子,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的传统,本来他是没有资格继承太子之位的,不过谁叫他有个好母亲呢,万历皇帝也是色迷了心窍,想立郑贵妃生的三皇子朱常洵为太子的念头,却找不到废长子的理由,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于是弄出了一个“三王并封“的举动,想要试探一下群臣的反应。

然而万历心里怎么想,大臣们岂能猜不出?让一个女人操纵国事,坏了规矩。结果,此诏令一颁发,包括顾宪成、顾允成兄弟在内的众多朝臣都极力上奏反对。迫于群臣的压力,万历只能灰溜溜地在农历二月收回了”三王并封“的诏令。

不过顾宪成从此恐怕也上了万历皇帝的黑名单。

此次事件中,王锡爵被万历皇帝算计,出门背了锅。既想说不支持,又不敢直言,于是被顾宪成等朝中文官认为内阁首辅王锡爵没有担当,不敢上书直言,只会顺着皇帝的旨意。

祸害明朝的东林党到底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一)

王锡爵画像

顾宪成与王锡爵

这里有一段顾宪成与王锡爵的历史。

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被提拔为吏部文选司郎中。这个职位虽然官不大,但是却能掌管官吏品级迁升、改调等事务,是一个掌握着实权的部门。顾宪成在这个岗位上,可谓是“充分”行使了他的职权,其胆大程度令人惊奇。

《明史》记载:吏部缺了一个尚书的职位,王锡爵想要提名罗万化,顾宪成不同意,没有办法,王锡爵只好任用顾宪成提名的候选人陈有年。

祸害明朝的东林党到底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一)

陈有年画像

这段史料可就有意思了,王锡爵可是内阁首辅,(这是一个虚职,大概等同于皇帝的传话筒,不过能当皇帝的传话筒其职能大概等同于一品大员),而当时只是相当于一个司长(大概等同于嗯 5品左右吧)的顾宪成不同意,王锡爵却也无可奈何。可见,顾宪成的能耐已经可以与首辅王锡爵对着干,决定他上司的任留。这能耐恐怕古往今来也只此一家。

明朝的官吏阶级划分如下:吏部有尚书(正二品)一人,左右侍郎(正三品)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文选、验封、稽勋、考功),每司各有郎中(正五品)一人,员外郎(从五品)一人,主事(正六品)一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而文选司又为各司之首。

撤职养老

又过不久,首辅王锡爵到了退休的年纪,准备回家养老,可是首辅还需要有人来当啊,总不能什么事都让皇帝来处理,这可不把皇帝累死了(参照雍正皇帝),于是万历皇帝便想找个新的“秘书长”,他命令吏部依据品行和能力推选六七位能够担任首辅职位的官员供皇帝挑选。

顾宪成与吏部尚书陈有年在这个时候,就表现出了大义凛然,不仅拒绝了众多的请求,而且还依据品行与能力的高低拟合了七个候选人名单上报。不过这七个人可都是都是万历所厌恶的,毫无疑问,顾宪成这几个人的举动彻底触怒了万历。

万历指责吏部徇私舞弊,下令撤除顾宪成的官职。不过,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顾宪成敢于违背皇命呢?要知道在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子更是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是到了顾宪成这里就变成了,“你做错了,我就要对着干”。

祸害明朝的东林党到底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一)

无锡

那么到底顾宪成是那里来的勇气和皇帝对着干呢?答案当然只有一个,顾宪成的背后有着一个庞大的组织,这个组织甚至能够影响朝廷的某些决策。这个庞大的组织就是朝堂之上一帮正直、敢于讲真话的有志之上,并且这些人大多数身居要职。当然,吏部自然是主要力量之一,毕竟吏部尚书都是顾宪成任命的。

因此,这些人一见顾宪成要被万历皇帝重罚,纷纷上书求情,奏疏共达几百封。不料,这些举动更加惹怒了万历,万历不仅将这些上书的官员员外放的外放、降职的降职、外调的外调,还将顾宪成革为平民。

面对如此众多臣子的上书,万历皇帝之所以没有收回成命,反而加大处罚的力度。很显然,是因为万历已经认识到吏部不在听从他的指挥,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团体了,一批不听皇帝的臣子最后只能引起皇帝的猜疑,因此万历的此次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算是对吏部的一次大清算,保证日后的吏部能够为自己掌控。

于是,顾宪成算是撞到枪口之上,被万历皇帝逮个正着,当做典型处理。至此,顾宪成结束了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回到原籍无锡。

总结一下:顾宪成被万历皇帝罢免回家,但他似乎已经笼络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书生,而且似乎这些文人书生还比较讲义气、讲骨气。因此这个阶段的顾宪成可以说官场失意,但对于东林党来说,却已初见苗头。

祸害明朝的东林党到底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