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追風人」

特寫 本報記者 郭錦輝

海拔1800米的塞罕壩草原上,林立的風機正在轉動著。再過幾個月,就是內蒙古風電企業發電的黃金時節。

與往年相比,中國大唐集團赤峰分公司黨委書記劉相銳感覺到了今年棄風限電情況的好轉。“從目前的趨勢看,棄風限電的情況未來會越來越少。未來國家解決風電消納難題的力度肯定會更大,風電的經營形勢三到五年內仍然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他笑著說。

巍巍塞罕壩,就像一條長50多公里、寬16公里的巨型大壩,以其恢弘身姿和旖旎風光著稱於世。這裡全年5-6級風以上天數有300多天,為風力發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作為中國大唐集團風電標杆企業,中國大唐集團赤峰分公司全面開發塞罕壩地區豐富的風能資源已經有十幾個年頭。公司規模不斷髮展壯大。截至2018年7月末,該公司已經投運10個風電場,投產風機總數1136臺,累計實現裝機152萬千瓦,建成同一投資控制與運營主體、同一區域世界最大風電場。

“‘十三五’期間,中國大唐集團緊緊抓住國家鼓勵政策,繼續加大對風電等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建設。預計到‘十三五’期末,赤峰分公司將會實現總裝機容量達252萬千瓦的目標。同時,還積極開發以多能互補為基礎的綜合能源項目,努力建設成為低碳、高效、節能、環保的可持續綠色能源產業。”劉相銳說。

現在的塞罕壩風電場讓人自豪。然而,每當回憶起創業過程,不少中國大唐赤峰風電人都會眼眶溼潤,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一位職工曾經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塞罕壩,就像一朵帶刺的玫瑰,在綻放美麗的同時,也把所有風電建設者刺得遍體鱗傷。”

“我們建設了這麼多風機,不僅沒有破壞綠色,反而比建設時更好。”劉相銳指著風機旁邊的茵茵綠草說。如今,中國大唐集團赤峰分公司正在加快創建“最大、最強、最優、最美”風電場,而熔鑄在塞罕壩上的“大唐精神”,正是可再生能源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在風電高速發展的同時,如何更好解決棄風限電是擺在風電企業面前的難題。中國大唐集團赤峰分公司地處棄風限電嚴重的內蒙古東部地區,“有力使不出”是該地區風電企業的真實寫照。該公司在求解棄風難題方面出實招,採用風電供熱拓寬消納渠道;集控管理確保壓線運行;跨網交易促進異地消納;技術改造爭取發電空間等。

在劉相銳看來,棄風限電現象的好轉和電力總需求以及外送條件的改善分不開,更直接的原因是政府的決心,尤其是風電建設預警制度。風電消納難題需要發電企業、用電單位和電網公司繼續深入研究、通力合作,利用創新的市場思維和技術手段共同解決。

“我們一直致力於建設‘美麗中國’能源生態鏈,通過不斷拓寬業務渠道,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合理利用風資源,現在平均每年能夠節約標煤超過100萬噸,節能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量近300萬噸,進一步推動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劉相銳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8月的草原涼風初起。“這片景色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劉相銳一邊說,一邊指向遠方。在那裡,天地相連的一道弧線宛如無形的圍牆。上面是藍天白雲,下面是碧綠的草原,中間豎立著美麗的風機以及辛勞忙碌的中國大唐集團風電人。這就是一副渾然天成的巨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