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最後的棒棒》的上映,“棒棒”這個帶有一定區域性的人群又重新受到了關注。
“棒棒”是重慶獨有的特色,他們是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靠做苦力賺取辛苦錢的窮人。
2014年,一名叫何苦的轉業軍人將鏡頭對準了這群人,他們的歡笑、淚水、艱辛、苦難,隨著鏡頭一點一點被呈現在銀幕上。
何苦和他的師傅們銀幕下,我們滿含熱淚的看著這一出出生老病死的人間悲喜劇,雖然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但卻如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一樣。
歷史的印記或許不同,但不管在哪個城市,情感都是相同的。
或許,在你的身邊沒有“棒棒”,但總有人力車伕、磨刀工、菜場大媽、挑山工……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種,但是他們都是底層,面對的生活都是一樣的艱難。
“棒棒”其實只是中國底層人群的代表,它從一個側面,照出了底層人的生存狀態,也記錄了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
1、勃興
電影《最後的棒棒》真實的展現出了“棒棒”的生活,他將地點放在了歷史悠久的“朝天門”,因為這裡是歷史上“棒棒”們曾經最活躍的地區。
朝天門碼頭是重慶最大的水陸碼頭,在長江干支流運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因其處在長江與嘉陵江的交匯處,歷史上它曾經是西南地區貿易的重要樞紐。
一船一船的貨物從這裡被卸下,運往雲南、四川、貴州等西南腹地,茶葉等西南地區的作物由這裡運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朝天門碼頭舊影重慶曆來有“山城”之稱,整座城市從江邊蔓延到半山腰,坡度非常大,給貨物的運輸帶來不便,於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棒棒”應運而生。
他們用一根木棒挑著貨物來來去去,因此被稱為“棒棒”。
《最後的棒棒》中,“棒棒”們每天一早晨醒來,就要考慮去哪裡找活兒。
一睜眼,就是生計的問題。這也是19世紀以來,重慶發展近百年的時間裡,所有的“棒棒”都要面對的問題。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棒棒”也是整個重慶百年發展史的縮影。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重慶正式開放為對外通商口岸。從這一天起,“棒棒”迎來了第一波熱潮。
當時的朝天門碼頭絡繹不絕,往來船隻十分匆忙,貨物交流達到歷史的高峰。這樣龐大的需求,催動了“棒棒”這個職業的快速發展。
重慶舊時街頭的“棒棒”關於重慶“棒棒”的具體數目,一直以來都沒有調查定論,有的說法是幾十萬,還有的說法是上百萬。說是上百萬,可能有些誇張,但各種各樣的說法流行,也說明了這個行業在當時的規模巨大。
與何苦導演在電影中真實展現出來的一模一樣,現實生活中的這些“棒棒”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
電影中,老黃他們常年盤踞在朝天門批發市場,這一帶可以說就是他們的“勢力範圍”,一旦越出了這片勢力範圍,就可能是壞了這一行的規矩。
久而久之,“棒棒”們形成了自己系統的規則,這個行業走向了成熟。
從這個行業中,也走出了不少當時知名的企業家。
著名企業家盧作孚就是“棒棒”的後代,他因在40天內冒著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將10萬噸戰略物資從宜昌轉運到重慶,保存了國民政府的軍備實力,被譽為中國“敦刻爾克”戰役功臣。
盧作孚由此可見,“棒棒”在重慶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是在電影《最後的棒棒》中,你完全看不到的情感,他們曾經是這座城市的命脈,是血液。
2、再起
美國《生活》雜誌記者卡爾曾經記錄下這個群體的背影,他們瘦骨嶙峋、在山坡上負重緩緩前行,營養不良的身體上承擔著生活的重擔。
這是“棒棒”留給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的第一印象。
電影《最後的棒棒》中,如實的還原了這群瘦骨嶙峋的人艱辛的生活。他們為了幾單貨物、幾個瓶子將自己的身體累垮,很多人因此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等疑難病症,一到陰天就發作。
他們是社會底層的人,長期在社會底層掙扎,生活的重擔已經壓彎了他們的脊樑。
80年代初,改革開放開始。結束了十年的動亂之後,經濟重新開始振興,“棒棒”們又重新回到了人們身邊。
舊時代繁忙的朝天門碼頭上,建起了朝天門批發市場,重慶的經濟迅速騰飛起來。
這裡面當然少不了“棒棒”們的身影,電影中何苦的師傅們就盤踞在這裡,這裡繁忙的商業讓他們找到了吃飯的飯碗。而他們的存在,也讓朝天門作為重慶市的經濟中心,重新活絡起來,煥發光彩。
朝天門新風景這一波浪潮,一直持續到90年代。
電視劇《山城棒棒軍》火遍了全中國,也讓“棒棒”這個群體多了一個形象的名詞。中國人開始留意到,在重慶,還有這樣一群靠賣苦力為生的人。
“棒棒”走向了全國。
3、沒落
21世紀到來,互聯網經濟興起之後,實體經濟逐漸走向沒落。
朝天門批發市場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紅火,這背後更令人心酸的是,數以萬計的“棒棒”失去了他們的飯碗。電影中展現出的勞動力正在逐漸的從行業中走出來,正是“棒棒”群體目前面臨的情況。
年輕的勞動力不斷地走出來學技術、做經商,另謀生路,剩下了一群已經垂垂老矣的老“棒棒”,依然被迫在這個行業裡消耗生命。
正如電影中的老黃一樣,他們想轉行,但社會已經不給他們機會了,只能繼續留在這裡。
2011年11月1日重慶市社科院發佈《重慶“棒棒軍”生存徘徊與發展前景》調查報告,稱重慶主城“棒棒軍”、力哥越來越少。
“棒棒”這個催動了重慶經濟發展的職業,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
他們曾經是重慶最亮麗的風景線,如今正在默默的消失。
現實中的棒棒軍《最後的棒棒》更像是在這個時代,為“棒棒”唱響的一首輓歌。
2002年,作為老重慶名片之一的洪崖洞,開始改造。自此之後,重慶市大規模改造開始。
改造前的重慶 2009年,重慶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事實也正如在《最後的棒棒》中所表現的那樣,生活在底層的老“棒棒”在一系列改造行動中,成為了改造過程中被碾壓過去的犧牲品,從城市的血液變成了歷史車輪上的泥巴。
老黃在被摧毀的建築中尋找一邊安慰自己“政府沒有錯”,一邊在廢墟中尋找自己被掩埋的2300元錢。這是老“棒棒”群體形象最後的定格。
一個時代的興起,註定會導致上一個時代的消亡。歷史的發展中,沒有誰會是最後的贏家。但是,沒有歷史的城市是沒有靈魂的軀殼。“棒棒”作為重慶曾經的城市名片,必然會在城市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
何苦導演的《最後的棒棒》也將作為這座城市的重要史料,被歷史記住。
銳影Vanguard編輯 | 致遠君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註明來源和作者喲
閱讀更多 銳影Vanguard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