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向陽里古官道韻事,新老寧德人都該知道的歷史……

探秘!向陽裡古官道韻事,新老寧德人都該知道的歷史……

文 | 陳浩志 圖 | 李劍平

路的重要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初入向陽裡

向陽裡村四面環山,一囿平地,山上草木蔥籠,滿眼皆綠,這是一座充滿荷鋤牧歌情調的村落。但是這樣一座農耕式村莊卻與道路有著不解之緣。站在村中,抬頭就能看到一條現代色彩的高速公路從後門的山腰穿行而過,如果轉由村頭出去,約1公里便是104國道,更令人嘆奇的是一條踏嶺而去的古官道對接著村道,可以讓你驚訝的目光沿著那古老的石階流淌無盡的思緒。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古官道的故事

向陽裡是一個畲族村,村支部書記姓蘭,他看我們對這條古官道充滿興致,就對我們說,他們祖先最早就住在這條古官道頂端的大山裡。他說,大概200多年前蘭姓兩個兄弟從羅源搬到這裡的其崗山,後來搬至溪裡山,最後搬至嶺腳厝;鍾姓兩個兄弟搬到“牛欄塔”和“橋頭厝”,後來又搬到“當中厝”,再後來因羅寧高速建設集中搬至嶺腳厝。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向陽里名字由來

蘭書記說最早行政村叫“坷坑裡”,這一帶村落都沿著一條小溪,小溪水流跌宕,流水清澈。我想這“坷坑裡”的村名,一定是與這坎坎坷坷的山路和跳躍石頭間的小溪有關係,這種小溪跳躍山石間,時隱時現,時緩時急,鳴聲鏗鏘,山裡人叫“坑澗”,一個“坷”一個“坑”便合成了村名。蘭書記說,後來又向這條溪的水尾搬一次,才幾座房子,都是土瓦房,到上世紀70年代才搬到現在村子所在地,改名“向洋裡”,到了2000年後改為“向陽裡”。現在村裡已經是水泥磚石房一座連著一座,有100多戶人家,600多人口,其中也有漢族,約佔三分之一。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從前的古官道

蘭書記邊說邊帶我們沿著這條古官道踏階而上,在官道口新蓋有一座涼亭,供人閒坐休憩。我們沿古道繼續往前走,兩旁樹木廕庇,道寬有兩米,毛石鋪設,石塊間雜草競長,枯枯榮榮,階石上苔痕斑斑,色澤滄桑,踏上一級級石階彷彿翻閱一頁頁書冊,把我們的思緒引向歷史的深處。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蘭書記對我們說,這條古道荒蕪了,從前可是繁華。他說村裡這些漢族祖輩當年很多就是在這片山地養山羊,這一帶水好草美,羊肉特別好吃,羊長大了,就順著這條道趕到羅源,在羅源屠宰後運往福州等地。他說當年山羊交易是不用稱的,用手摸一摸口齒,再摸一摸脊背,誤差不會超過一兩斤。蘭書記還告訴我們,當年這官道還是坦洋工夫茶運送福州的重要通道,古道上還有亭,亭裡有坦洋工夫茶商重修飛鸞嶺路和重建“五福亭”的碑石,還有老水井,他說當年這裡還有兵站,驛站。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古官道羅源段界首嶺風光

五福亭的石碑

向陽裡村第一書記是市交通局下派的年輕幹部,姓陳,他也十分關注這條古道,他給我們看他在這條古道上拍攝的手機照片。“五福亭”修建在寧羅交接處,是一座石涼亭,屋頂的椽棟青瓦已經坍塌,但毛石砌成的牆體風雨不動依然屹立。亭裡還保存有四塊石碑,有的已倒伏雜草叢中,有的歷經風雨依然豎立。細細辨識,分別有《蔡氏重修飛鸞嶺建亭記》,《起步嶺碑》,《重建五福亭》。據介紹,碑文落款分別有道光、光緒字樣,內容介紹寧德、福安、壽寧等地商人、茶商捐資修路建亭事。可見清後期這條古道是商旅之重要通道。途中還有多棵幾抱粗的老樹,盤根錯節,老態龍鍾……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古官道旁的景象

我們繼續沿著石階輕輕前行,在輕輕的腳步裡似乎還能聽到羊蹄輕快的“踏踏”聲響;還能感覺到歇在五福亭的坦洋工夫茶擔和披著汗巾抽著旱菸長吁短嘆的挑夫……那棵古老的榕樹歪歪的斜向地面,裸露的根依然頑強地汲取土地的汁液,是想讓蒼老的枝丫繼續延伸歷史的鏡頭?在這條古老而又歷經滄桑的千年古道上?路是因人類生存的需要而生長,所以魯迅先生說“路是人走出來的”;路也是時代的標誌,顯示出一個時代生產力的水準;同時路也是歷史的載記,當時光慢慢模糊了歷史的細節,也許堅硬而又柔軟的路卻隱藏著許多記憶。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四通八達的飛鸞嶺官道

據有關研究資料,這條飛鸞嶺官道為蕉城南路官道,是白鶴嶺官道開闢之前,商賈仕宦北上江浙、南下福州的唯一官道。從此北上往往要經過風浪多險的飛鸞渡,陸游(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出任寧德縣主簿)任寧德主簿時在《寧德縣重修城隍廟記》中雲:“飛鸞、官井之水,濤浪洶湧,蛟鱗出沒,登舟者涕泣與父母妻子別,已濟者同舟更相賀”。至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年)新開鑿白鶴嶺官道,路從蕉城西出,跨越白鶴嶺,接羅源,通福州。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崎嶇的古道

由於新闢的道路雖然陡削難行,但卻令人“股慄”而無險,因此道開闢後,南道飛鸞嶺官道漸廢。到明嘉慶年間,陳褎(嘉慶二年進士,曾任雲南道監察御史、江西巡按等職)倡修復飛鸞嶺南道,他在《募開南路序》中雲,“惟時,道出南關,直到鸞江轉折;湖開東所,可乘鰲背遨遊。”“仍舊如何,商諸多士,一變至道宜從二都。由平地而越山頭,已啟百年捷徑;自勒馬以達護國,可省十里長亭。”飛鸞嶺官道修復後,南路日漸繁忙。此後兩道各有興衰。從飛鸞嶺古道遺存的石碑可以看出,清道光、光緒年間茶商數次捐資修復,大概清後期坦洋工夫茶興盛,從福安、壽寧一帶挑運往福州,走白鶴嶺,道路曲折,峭拔險峻;因此宜以水運至“飛鸞渡”,然後從飛鸞嶺道接羅源,往福州,通向全國各地。走飛鸞嶺道雖然水運多險,但此道縮短挑程,地勢又相對平緩,挑運成本降低,因此日見繁榮。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三都澳開埠,成立“福海關”,海上茶葉之路形成,飛鸞嶺道又漸沉寂。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如今向陽裡

道路是歲月的線條,是歷史的紀錄;道路也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標誌——現在站在這條千年古道,俯瞰著山腳下蜿蜒而去的104國道,仰看穿越山腰的高速公路,再遠望那跨海延伸的高速鐵路,我如此的想。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向陽裡村正計劃利用當地草美水美的天然優勢和傳統養山羊的悠久歷史,建立羊圈,把零散養殖山羊發展成規模養殖……那時這條古道的石階上,又會響起羊蹄的踏踏聲響,當然不是驅趕山羊往羅源福州,因為現代交通已經替代了原始的販運方式,那古道偶然山羊的撒歡,或許只是在圈裡呆久了,出來散散心散散步。到那時,這古道、這水流跌宕的坑澗和這群群山羊,又會是向陽裡村一道新景象。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黑惡必除,除惡務盡!

掃黑除惡舉報電話:0593—7195761

掃黑除惡,我們在行動!

·End·

楊珊珊(實習生)

值班主任丨林翠慧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探秘!向阳里古官道韵事,新老宁德人都该知道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