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歲前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都做對了哪些事?

30 歲前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都做對了哪些事?

最近,知乎上有一則熱門話題《3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都做對了哪些事》,有47577人關注了這個問題,超過180萬的瀏覽量。

那麼,被刷屏的答案都是哪些呢?

“買房!買房!買房!”

“投胎技術很優秀”

“投資自己,知識變現”

“懂得投資理財,有闖勁”

“合理利用槓桿撬動財富”

......

你可能會說,典型的道理都懂,但每個人所處的時代,人生經歷不盡相同,如果沒有趕上房地產行業“造富”的十年,沒有“拼爹”的本錢,沒有專業的金融知識,如何靠自己的努力實現財務自由呢?

對財務自由的解釋有很多,富爸爸說財務自由是使自己的非工資收入>=總支出,究其本質就是:我們再也不用為了金錢而出賣自己的時間,就能生活得很愜意!

今天,我們就從實操的角度,一步步詳解走完財務自由之路,你究竟需要哪幾把“金鑰匙”?

借力起點,充分利用平臺資源

很多人都會相信雞湯裡面常說的,只要你努力,在哪都能走到人生巔峰。

通常,後面還要附上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從司機做到老總的故事;或者俞敏洪現在成教育產業教父了,當初還試過高考落榜。

本質上,這事兒有一定的“倖存者偏差”。

普通出身的人萬萬千,多少人從20歲搬磚到30歲咋就不提呢?

馬明哲也好,俞敏洪也好,他們都身處過平安、北大這樣人才彙集的地方。

除了自身能力超群,他們還遇上了好的平臺,並且懂得如何“借力”。

無論是能夠“拼爹“,還是有幸投身一個優質的職業平臺,都將可以給你一個“財富”加速器。

一方面,它能夠為你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助你積累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另一方面,最核心的區別是豐富的資源。

這裡所謂的“資源”,除了人脈、技術、見識,更重要的是大平臺給你的背書。

所以,如果你有30歲前抓住一個進入優質平臺的機會,不要放過。財務自由與否,也許就在這個決策裡面。

30 歲前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都做對了哪些事?

量入為出,小“摳門”成就大財富

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非常直白的告誡我們:“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

的確,生活有盈餘,才能讓生活不只是眼前苟且。

在遙遠的葡萄牙,有位叫Benjamin Davis,年僅28歲的小哥,兩年前放出狠話要在33歲前實現財務自由,從而提前退休。

兩年過去了,他的目標已經完成了52.50%,理想退休年齡也提前到了30歲。沒錯,就是大部分人還在啃老攢首付的30歲!

他是如何做到的?

Davis說得很直白,第一桶金並不好賺,但沒有積蓄想投資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收入很低,就好好攢錢並想辦法提高收入吧。如果你收入不錯,就更容易了,留上20%日常開銷,剩下的就攢著吧。”

為了攢錢,Davis過上了摳門到極致的生活。他還專門寫了一篇博客《摳門,是提前退休的第一步》,坐實了自己吝嗇鬼的人設。

30 歲前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都做對了哪些事?

▲Davis的文章《會了這些,就能實現線上收益流和被動收入!》

居住上,儘管買了好多套房,他自己卻只是住在其中一套非常小的單間裡。其他的,當然都拿來賺租金了。

買車時,這位吝嗇鬼只拿出了3000歐(約2.4萬元)買了輛99年的破舊大眾。

吃上,他幾乎不下館子,吃得很簡單,提前計劃好需要吃多少,一點食物也不浪費。

至於各種優惠券Davis直言自己之前簡直就是個“優惠券狂”,每天會花非常多時間在各種雜誌上搜刮優惠券攢著用或者去換錢。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收入要管理,記賬本里列入生活的必須開銷,其他一些不必要的開銷節省下來;

刨去無用社交, 無用社交不僅浪費錢還浪費時間;

與不對等的生活“說不”,超越自身消費能力的支出能少則少。

30 歲前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都做對了哪些事?

敢於負債,找到價值窪地就一往無前

關於負債,吳曉波老師解析過:

“債”就是人+責,代表一個人敢於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無論是萬達為代表的傳統房地產行業,還是以華為為代表的製造業,亦或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企業,都在近幾年維持了一個相對較高的資產負債率。

馬雲曾說:

負債5萬元,說明他有責任;

負債20萬元,說明他了解金融;

負債50萬元,說明他有還款能力;

負債100萬元,說明他有車有房;

負債1000萬元,說明生活有品位,幸福及奢侈;

負債5000萬元,他一定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

負債為0的人,基本是靠工資生活,沒有任何項目,說明這個人一定是個屌絲。

所有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人士,無非都有幾種特質:

1. 不怕負債,把它看成一種撬動財富的槓桿;

2. 觀察細膩,價值窪地隨時從身邊發現;

3. 有能力,有自信,對自己的賺錢能力敢於拍胸脯。

簡單說,做有難度的事情,你才能進步更快。敢於倒逼自己一把的人,才有資格拿到命運贈予的溢價。

30 歲前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都做對了哪些事?

被動收入,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再給大家講一個經典的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兩位年輕人,一個叫柏波羅,一個叫布魯諾,他們是堂兄弟,住在意大利的村子裡。

有一天,兩人承包了村子裡的運水工作,需要把附近河裡的水運到村廣場的蓄水池裡,村長按每桶一分錢付錢給他們。

布魯諾可開心了,“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們的好運氣,我們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日復一日,布魯諾一直在堅持著運水,他新買了很多東西,但是他的背也馱得更厲害了。

而柏波羅害怕自己每天早上起來要做同樣的事情,所以計劃著修建一個管道,將水從河裡引進村裡去。

幾個月艱辛的工作後,管道修成,柏波羅再也不用提水桶了,無論他是否工作,水都一直源源不斷地流入。他吃飯時,水在流入,他睡覺時,水在流入,當他週末去玩時,水還在流入。流入村子的水越多,流入柏波羅口袋裡的錢也就越多。

這個故事叫《管道的故事》,是美國知名作家、演講家、企業家貝克·哈吉斯所講述的,他是提倡個人自由和財務自由的先驅,他的7本著作被譯成了10種文字,在全球發行量超過了200萬冊。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提煉出實現財務自由的一種方式——改變收入模式。

收入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線性模式,就像你現在這樣一定要坐在辦公室裡,從早上9點坐到晚上6、7點,每天三點一線,然後就能拿到工資了,關注的是單位時間價值;一種是指數型模式,賺取時間紅利,通俗來講,就是躺著也能掙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賺取“被動收入”。

所以,“賺取”被動收入是我們實現財務自由的必經之路,而投資理財則是開啟它的金鑰匙。

多少人後悔十年前沒買房?多少人靠“炒房”實現了財務自由,沒買房就相當於沒享受到當初經濟發展的紅利。

而今,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控收緊,投資獲利不斷縮水,哪種投資方式更能把握住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呢?

有一種預言說,未來的富翁都源自於股權投資。還有一種說法是,人無股權不富。由此可見,股權投資是當今最賺錢的一種投資模式。

換句話說,如果你找到一個有潛力的企業去投資的話,幾乎就等於搭上了通往財富的直達高鐵!

“趕早不趕晚”,理財也是如此。

有“財務自由”目標的投資者,不妨先人一步,甄選優質企業,與新經濟一同成長,靜待花開時,分享一份長期等待換來的可觀回報。

30 歲前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都做對了哪些事?

實現財務自由,無非就是為了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為了好好的生活,真正擁有時間的支配權利。

不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遵循以上四步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還需要長期的堅持與耐心。

從現在開始,好好打理自己的財務,摒棄一切“隨緣”、“放羊”的狀態,你才有可能有朝一日跳出終日勞碌卻無法積累財富的“怪圈”,擁有直面未來的底氣。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文由微信訂閱號鵲說財金編輯整理,不構成任何操作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承諾與保障。請讀者僅作參考,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涉及其他問題,請立即告知,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