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社區的「及時雨」

□本報記者 吳曉龍

6月下旬的一天,東區向陽街道朝陽社區的一棟居民樓下,救護車嗚嗚地叫個不停,樓上的病人卻遲遲不見下來,一大群人在院子裡圍觀。

“是不是在虛報?”一位救護醫生著急地詢問。

此時,人群中衝出一位60多歲的老者,噔噔噔地衝上樓去,不多時,背下一位70多歲的重病老人。原來,這位70多歲的老人重病在床,說不出話來,家中老伴根本背不動老人。救人的老者見此情景,趕緊背起老人往樓下走,全然不顧老人大小便失禁,濺了他一身的屎尿,迅速把他背到救護車上,滿臉是汗地告訴醫生:“病人已說不出話來,趕快急救!”

這位背病人下樓的老者,就是2015年被評為“感動東區”的東區向陽街道朝陽社區優秀共產黨員、市勞動模範、退休職工吳正基。

近日,記者在朝陽社區一戶居民家中找到吳正基時,他正滿頭大汗地幫這戶居民疏通被堵塞的廁所。他說:“我做的都是些平常小事,不值一提。”

“哪裡最艱苦,我就在哪裡幹”

今年69歲的吳正基,1973年從部隊轉業分配到攀鋼後,始終不忘初心,保持一位共產黨員的本色,哪裡最艱苦就出現在哪裡。1980年,向陽村房管所需要一名配管工,找了好幾個人都不願幹。吳正基知道後,主動站出來做了一名配管工。

配管工整天和又髒又臭的下水道打交道,在大部分人眼裡是份最苦最累最髒的工作。可在吳正基的心裡,無論什麼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他總是對人說:“哪裡最艱苦,我就在哪裡幹,幹出成績來,讓黨和人民群眾滿意。”

那個時候,由於城市基礎設施不配套,向陽村公路邊的下水道時常堵塞,渾濁的汙水帶著糞便直往上冒,整得公路上臭氣熏天。但只要發現水管堵了,吳正基都會第一個跳到管道里去疏通。特別是夏天,地下管道里的溫度很高,且臭氣熏天,幹不了一會就讓人汗水長流,頭昏眼花。吳正基和搶修的同事只得輪流上來換氣,換氣後立馬又鑽下去接著幹,直到疏通。這樣的事,吳正基已記不清幹了多少回了。

一次,下水管道被堵,吳正基跳進齊腰深的汙水裡,彎著腰用鋼管捅。但由於汙泥、垃圾把窨井堵得死死的,怎麼也無法捅開。直到中午,房管所的職工都回家去了,吳正基吃了一個饅頭、披上雨衣又接著幹。他拿著手電筒和自制的耙子,從公路邊下水管道的出口處爬進去,從下往上掏,但還是沒有掏通。下午時,他第三次爬進去,維修班的同事在洞口為他“護駕”。當他用力掏出一個堵在水道里的破筐時,“譁”的一聲,氣浪將他衝出幾米遠。他急中生智,抓住管道一處支點,站穩腳跟,躲過了危險。

“社區的事,就是我的事”

2000年,為支持企業改革,52歲的吳正基從崗位上預退了下來。預退後的吳正基,仍舊不忘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他說:“是黨員就要時時刻刻心裡裝著人民群眾,為社區做好事、做實事。”於是,他重新背起工具箱,為社區居民修理水管、疏通下水管道。為了及時給大家服務,他在社區的“溫馨提示牌”上寫明瞭自己的聯繫方式,居民誰家有水管壞了,或是需要更換水龍頭,只要撥打他的電話,就可以享受免費的上門服務。

退休18年來,吳正基每天揹著工具箱在社區走家串戶,義務服務次數達到上千次。他的身影已深深印在了社區群眾的心上。從1983年到2011年,吳正基先後榮獲了攀枝花市勞動模範、四川省後勤先進工作者、向陽村街道優秀共產黨員等20多項榮譽稱號。

朝陽社區,是攀鋼最早的老舊生活區之一,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加之近年來由於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失業人員增多,矛盾和問題也增多。吳正基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組織黨員志願者積極開展治安巡邏、衛生清掃、綠化美化、文明勸導、困難家庭幫扶等一系列活動,在社區內樹立起了一棟黨員示範樓,展現了共產黨員的風采,有效地保障了樓院的良好生活環境和治安環境。

“家庭和諧,是我的職責”

多年來,吳正基一直擔任著樓院長。在吳正基看來,社區由個人、家庭、樓院組成,家庭是社區和諧的細胞,只有家庭和諧了,社區才會和諧。因此,每遇到鄰里糾紛和家庭情感矛盾時,吳正基總是站出來,盡心盡力化解矛盾,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促進鄰里和家庭和諧。

社區裡有戶人家,婆媳關係十分緊張,兒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吳正基得知後,數次上門做婆媳兩人的工作。婆媳兩人見吳正基一把年紀還如此熱心地為她們化解矛盾,深受感動,表示會好好相處,關係得到了極大緩和。自擔任樓院長以來,吳正基傾注真情做調解,先後調解鄰里糾紛和家庭矛盾100多次,為社區穩定作出了貢獻。“遇到困難找吳正基”,已成為朝陽社區居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