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有樣學樣 中國式相親風行日本

隨著日本年輕人結婚意願不斷降低,中國流行的父母替子女物色對象的所謂“白髮相親”也在日本開始流行,但從要求的細節上體現出現代中日社會思想的巨大差別。

《日本經濟新聞》7月3日報道,在中國上海或到過上海的人可能會知道,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在上海人民公園的北角,就會上演“白髮相親”的街頭劇,成千上萬的父母成群結隊帶著列有子女各項相親條件的“簡歷”聚到這裡,形成一片獨特的風景。

這種現象在當前的中國,不僅僅是上海有,自2004年起,在北京、杭州、深圳和武漢等大城市的公園裡,這種特殊的為兩代人“人生大事”奔波的“白髮相親角”日漸紅火。無獨有偶,“白髮相親”還在日本流行起來。

日媒:有樣學樣 中國式相親風行日本

生育願望和結婚意向的持續降低令日本政府非常焦慮

日本的“白髮相親”

日本的“白髮相親”不像中國那樣,在街頭自發地進行,而是有人從中看到了商機,成立面向適齡青年父母的“白髮相親公司”。

在日本,這種現象叫做“代理婚活”,意思就是“代理結婚活動”,還有支援 “代理婚活”的組織,如“代理婚活”組織“良緣父母會”,從2005年開始組織父母之間的相親活動,到目前為止已舉行了348次,參加人數達到近3萬人,多的時候有200多名父母同時參加這一活動。

這樣的活動在日本各地都在舉行。2017年12月中旬,在東京飯田橋的東京大神宮禮堂,舉行了“相親大會”,來到這裡的都是70歲左右的大叔、大嬸,參加費高達1.3萬日元(1日元約合0.009美元),但還是爆滿,來了120多人。

“相對象大會”是以一種宴會的形式進行的。這些“白髮相親者”先在一起吃飯,然後由主辦者提供寫有孩子們學歷、職業、居住地等匿名資料,這上面雖然沒有寫名字,但是寫著號碼,每個來相親的父母胸前都帶著號碼牌,如果在資料上發現對自己的孩子來說比較合適的人,就會“按圖索驥”,尋找佩戴這個號碼的父母深談,父母談妥後,再讓兩個孩子見面。

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的《人口統計資料集(2017年版)》,2015年日本“終生未婚率”的男性為23.37%,女性為14.06%,和2010年的調查相比,男性約上升了3.2%,女性上升了約3.5%。所謂“終生未婚率”,是從“45歲至49歲”和“50歲至54歲”未婚率的平均值算出的“50歲時”沒有結過婚的人的比例。

另一方面,根據該研究所的《第十五次出生動向基本調查》,回答“總歸還是要結婚”的18歲到34歲的未婚者的比例,男性為85.7%,女性為89.3%。

這個調查顯示了大多數日本青年“想結婚但是無法發現合適的對象”的現實。於是,這種現實促使對自己子女的幸福和前途抱有很大危機感的父母們“傾巢出動”,為兒女們一搏。他們都是與中國的“白髮相親”者相同的世代,都認為結婚是人生理所當然的事情,結婚就等於幸福,他們也和中國的“白髮相親”一樣,希望“抱孫子”。

第二就是以往社會中存在的“媒人機能”的退化。日本以前也是充滿了溫情的社會,日語裡有一個詞叫“井戶會議”,是指過去沒有自來水的時候,人們都去井裡汲水,這個地方也就自然成了人們聚合的場所,人們在這裡交換信息,聊家常,人與人之間因此形成了親切而溫暖的關係,那些善於保媒,撮合婚姻的“大嬸、大娘”大量存在,而城市化淘汰了水井,各項服務行業的高度發達和信息化社會化淡化了人們互相傳遞信息,互相支援的需求,娛樂活動的電子化使人們蝸居在老死不相往來的高樓大廈中自得其樂,失去了自然形成的共有空間,使那些助人為樂,撮合婚姻的“大嬸、大娘”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而在以往的日本社會,還有一部分“媒人機能”是由婚齡青年工作單位的上司們承擔的,但是這種機能也在退化,現在社會越來越強調“隱私權”,過多問及他人的婚姻問題,會有“干涉隱私”之嫌,因此人們對此經常三緘其口,上司更是不想涉及。

第三就是青年自立性的弱化,什麼事都離不開父母。據日本Benesse教育研究開發中心2013年針對日本大學生所進行的調查,與2008年相比,日本大學生“經常聽從家長的勸告和意見”的增加了5.8%,為45.9%。“感到為難的時候會請家長幫助”的增加了7.2%,為49.0%。回答“如果需要錢,會向家長要”的增加了5.6%,為64.4%,體現了對父母依存傾向的整體上的增強。

由於娛樂空間在電腦、智能手機時代的高度虛擬化,也使青年們實際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的機會萎縮、減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及自然應對各種各樣的人的能力高度弱化。據一位家長說,她的孩子就職面試的時候,會很緊張,要父母扮演面試官,一直練習到深夜,但是仍然不行,嘗試了十多家公司,都失敗了,這樣的青年在相對象時更會手足無措,需要有父母事先“預熱”。

日本現在有一句流行語叫做“卒母”,原本是漫畫家西原理惠子的創造出來的語言,“卒”就是“畢業”的意思。西原理惠子號召母親們讓孩子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讓孩子什麼事都依賴自己,自己作為母親,要快些“畢業”。

有許多年輕人贊成“白髮相親”,有一位大學生認為,這種活動使年輕人的父母之間在子女成為對象之前就已經互相熟悉,如果結婚,兩個家庭更容易交往,公公、婆婆和兒媳之間及岳父、岳母和女婿之間的性格事先就有了解,為婚後生活預熱,也許會比自由戀愛更好。

中日“白髮相親”的“硬件”與“軟件”

據《中國婦女報》2013年8月27日發表的“相親就是一場‘婚姻營銷’、 ‘白髮相親’現象調查”一文,“絕大多數父母更關注外在條件之類的硬件,格外注重門當戶對或者希望向上級階層流動,在擇偶標準裡詳細列出的年齡、身高、體型、外貌、月薪、戶籍、房產、學歷等限制條件中,‘京籍、未婚、城裡有房、經濟條件好’是‘標準配置’,甚至細緻標註了‘全日制大學統招’、‘英美海歸’、‘三環內有獨立住房’、‘屬狗的除外’等嚴苛要求。對性格、人品、興趣愛好等內在條件,他們並不太在意,只是籠統地要求‘人品好’、‘性格好’、‘愛好廣泛’等。”

但是日本的“白髮相親”中,可以看到特別注意興趣和愛好的報道。

據日本網絡雜誌WITH NEWS2018年1月1日的“代理婚活花盛開,接受父母找的對象的孩子們的心情”一文的報道,一位41歲的女性,通過母親的“白髮相親”,見了5位男子,在這裡發現了一位在歷史方面有共同愛好的人,兩個人越談越投機,在女子家見過兩次後,男子就提出了結婚的要求,相處半年之後,就決定結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