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明明想做个好人,却留下骂名!为什么?怎么办?

赵盾是个矛盾的人,他一生致力于为国尽忠,为家族增光,想要立功,又想要立德,不想最后却被《春秋》记载“赵盾弑其君夷皋于桃园”!如果只读《春秋》,人们大概会认为赵盾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但赵盾一生,对国家也算的上尽心尽力了。


赵盾:明明想做个好人,却留下骂名!为什么?怎么办?

生活中很多时候总是如此,我们想做个好人,做点好事,最终却弄得里外不是人。根本原因在哪里?

赵盾也是如此,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写了赵盾的一些故事。比如赵盾在拥立新君时反反复复的改变决定;在与秦国对战时,对泄密的手下将领处罚不公;在弑君案发后,对仇人屠岸贾网开一面,却不肯让自己的亲信族弟赵穿升职。

这些事件里,赵盾都是想做个好人,却因为事关自己的名誉和利益,变得投鼠忌器,反复无度,弄得例外不讨好。

有好多人就是如此,他们为别人办事时,表现的无比精明,处理与自己相关的事,就会失去分寸,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真”!也就是孔子所言的“直”!

赵盾:明明想做个好人,却留下骂名!为什么?怎么办?

这些人办理公事或者别人的事,因为有充分的理由,因此就没有了害怕别人评价自己而带来的那种患得患失的感觉,做起事来,就能够沉着冷静,足智多谋。这个时候,他就能表现出本性里“直”的一面,没有太多顾虑,能够按照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方法去做。

而事情一旦牵扯到自身的利益和名誉,做事就会瞻前顾后,害怕别人给自己不好的评价。这种感受,最多的发生在那些想做好人的身上,因为他们珍爱名誉,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个时候,人们想表现的“直”,但往往会失去“直”。

什么是直?孔子认为直就是真性情,内不自欺,外不欺人,把内心的好与恶如实的表现出来。赵盾这样的人,身居高位,总想别人给予自己正面的评价,比如公正,仁义等等。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做起事来往往就会违背“直”。比如他建议拥立年长的公子做国君,是处于一片公心,可是当朝中大臣议论纷纷时,他觉得自己的名声受到威胁,他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有私心,于是改变主意,拥立小太子。他不敢坚持正确的决定,为了迎合大众,违背了“直”。

赵盾:明明想做个好人,却留下骂名!为什么?怎么办?

再比如,与秦国的对决中,族弟赵穿和大将胥甲同时违反军令,泄露军情。赵盾没有处罚赵穿,却把胥甲革职流放,随后又让胥甲的儿子顶替胥甲担任大将。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彰显公平,但恰恰有失公平。刻意而为的“直”,不是真的“直”。

什么是真的“直”?论语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人对孔子说,我知道有个人,很“直”。此人的爸爸偷了别人的羊,他就跑去检举揭发,作证自己的爸爸确实偷了羊。孔子说,这不是真的“直”,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才是真情流露,才是真的“直”!如今作为儿子,却跑去举报自己的老爸,这样的人,不是沽名钓誉,就是无情无义,麻木不仁,所以不是真的“直”。真的“直”,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动机的体现。

赵盾作为元帅,军队有人泄露军情,必定要有处罚。赵盾处于私情,不处罚赵穿,于是只能让胥甲一人背黑锅,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为了免人议论,又让胥甲的儿子接班。其中,不免有沽名钓誉之嫌!

进一步论证什么是真的“直”。有人对孔子说,大家都认为甲是一个很直的人,有人向甲讨酒喝,甲家里没有,于是甲向邻居借了酒,送给来讨酒喝的人。 这种在我们现代人来讲叫做打肿脸充胖子,这在孔子看来,也不是真的“直”。

孔子认为,直者内忖诸己,曲者外揣于人。自己家里没有酒,实话实说,别人也会谅解。如今害怕别人不高兴,宁可去别人家里借也要满足别人的要求,这就是不能内忖诸己,却不免揣度别人的想法,这往深了说就是巧言令色,不是真的直!赵盾这样的人就是如此,不能坚持自己正确的决定,总是揣度别人会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变得反反复复,失去立场!

赵盾:明明想做个好人,却留下骂名!为什么?怎么办?

由此,我们看出,赵盾这样的人,就是太在意别人的感受,而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本心”。事关自己名誉的时候,不敢表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害怕落一个自私自利的名声。这样的人,想要讨好所有人,想要所有人对自己对于极高的评价。这是对自己本性的一种捆绑。人做事,总是压抑自己的本性,就会让人觉得虚伪。我们常常看到生活中那些老好人,特别喜欢看人脸色,没有立场,害怕争执,极力避免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偶尔,想要争取一点利益的时候,人们反而觉得他一反常态,觉得他自私自利。人把本性压抑久了,人们就会习惯,偶尔流露真情,人们反而奇怪。所以,老好人看似人缘好,实际上总得不到真正的好处,也活得很累!

子贡问孔子,有一个人,乡里人 都交口称赞,这人怎样?孔子回答,不怎样!子贡又问,有一个人,乡里人都讨厌他,这人怎样?孔子回答,不怎样! 这两种人,都不如第三类人。这类人,乡里那些善良的人喜欢,那些不善良的人厌恶。

如果人人都厌恶,说明这个人是个不近人情的人;如果人人都喜欢,说明此人难免专门做那些讨好别人的事,是个虚伪的人。善良的人喜欢,不善的人厌恶,则说明这个人做事,是发自真心的。他不过分的渴求所有人的认可,出于自己的好恶和原则,理解的人自然会理解,道不同的人,也没必要刻意追求认可!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就理解了赵盾这样的人了。道理简单,做到很难。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为了这份认可,有时候就不得不做出违背自己本心的事,让别人满意,自己吃亏受委屈。最终的结果,却可能事与愿违。真正的高境界,是追求别人的理解而不是认可,追求理解,就要坚持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