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盾:明明想做個好人,卻留下罵名!爲什麼?怎麼辦?

趙盾是個矛盾的人,他一生致力於為國盡忠,為家族增光,想要立功,又想要立德,不想最後卻被《春秋》記載“趙盾弒其君夷皋於桃園”!如果只讀《春秋》,人們大概會認為趙盾就是一個亂臣賊子,但趙盾一生,對國家也算的上盡心盡力了。


趙盾:明明想做個好人,卻留下罵名!為什麼?怎麼辦?

生活中很多時候總是如此,我們想做個好人,做點好事,最終卻弄得裡外不是人。根本原因在哪裡?

趙盾也是如此,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寫了趙盾的一些故事。比如趙盾在擁立新君時反反覆覆的改變決定;在與秦國對戰時,對洩密的手下將領處罰不公;在弒君案發後,對仇人屠岸賈網開一面,卻不肯讓自己的親信族弟趙穿升職。

這些事件裡,趙盾都是想做個好人,卻因為事關自己的名譽和利益,變得投鼠忌器,反覆無度,弄得例外不討好。

有好多人就是如此,他們為別人辦事時,表現的無比精明,處理與自己相關的事,就會失去分寸,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根本原因就在於“真”!也就是孔子所言的“直”!

趙盾:明明想做個好人,卻留下罵名!為什麼?怎麼辦?

這些人辦理公事或者別人的事,因為有充分的理由,因此就沒有了害怕別人評價自己而帶來的那種患得患失的感覺,做起事來,就能夠沉著冷靜,足智多謀。這個時候,他就能表現出本性裡“直”的一面,沒有太多顧慮,能夠按照正確的思路,正確的方法去做。

而事情一旦牽扯到自身的利益和名譽,做事就會瞻前顧後,害怕別人給自己不好的評價。這種感受,最多的發生在那些想做好人的身上,因為他們珍愛名譽,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個時候,人們想表現的“直”,但往往會失去“直”。

什麼是直?孔子認為直就是真性情,內不自欺,外不欺人,把內心的好與惡如實的表現出來。趙盾這樣的人,身居高位,總想別人給予自己正面的評價,比如公正,仁義等等。為了達到這種效果,他做起事來往往就會違背“直”。比如他建議擁立年長的公子做國君,是處於一片公心,可是當朝中大臣議論紛紛時,他覺得自己的名聲受到威脅,他害怕別人認為自己有私心,於是改變主意,擁立小太子。他不敢堅持正確的決定,為了迎合大眾,違背了“直”。

趙盾:明明想做個好人,卻留下罵名!為什麼?怎麼辦?

再比如,與秦國的對決中,族弟趙穿和大將胥甲同時違反軍令,洩露軍情。趙盾沒有處罰趙穿,卻把胥甲革職流放,隨後又讓胥甲的兒子頂替胥甲擔任大將。這樣做無非是為了彰顯公平,但恰恰有失公平。刻意而為的“直”,不是真的“直”。

什麼是真的“直”?論語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人對孔子說,我知道有個人,很“直”。此人的爸爸偷了別人的羊,他就跑去檢舉揭發,作證自己的爸爸確實偷了羊。孔子說,這不是真的“直”,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才是真情流露,才是真的“直”!如今作為兒子,卻跑去舉報自己的老爸,這樣的人,不是沽名釣譽,就是無情無義,麻木不仁,所以不是真的“直”。真的“直”,一定是發自內心的真實動機的體現。

趙盾作為元帥,軍隊有人洩露軍情,必定要有處罰。趙盾處於私情,不處罰趙穿,於是只能讓胥甲一人背黑鍋,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公正,為了免人議論,又讓胥甲的兒子接班。其中,不免有沽名釣譽之嫌!

進一步論證什麼是真的“直”。有人對孔子說,大家都認為甲是一個很直的人,有人向甲討酒喝,甲家裡沒有,於是甲向鄰居借了酒,送給來討酒喝的人。 這種在我們現代人來講叫做打腫臉充胖子,這在孔子看來,也不是真的“直”。

孔子認為,直者內忖諸己,曲者外揣於人。自己家裡沒有酒,實話實說,別人也會諒解。如今害怕別人不高興,寧可去別人家裡借也要滿足別人的要求,這就是不能內忖諸己,卻不免揣度別人的想法,這往深了說就是巧言令色,不是真的直!趙盾這樣的人就是如此,不能堅持自己正確的決定,總是揣度別人會對自己的評價,從而變得反反覆覆,失去立場!

趙盾:明明想做個好人,卻留下罵名!為什麼?怎麼辦?

由此,我們看出,趙盾這樣的人,就是太在意別人的感受,而忽略了自己真實的“本心”。事關自己名譽的時候,不敢表露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害怕落一個自私自利的名聲。這樣的人,想要討好所有人,想要所有人對自己對於極高的評價。這是對自己本性的一種捆綁。人做事,總是壓抑自己的本性,就會讓人覺得虛偽。我們常常看到生活中那些老好人,特別喜歡看人臉色,沒有立場,害怕爭執,極力避免別人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偶爾,想要爭取一點利益的時候,人們反而覺得他一反常態,覺得他自私自利。人把本性壓抑久了,人們就會習慣,偶爾流露真情,人們反而奇怪。所以,老好人看似人緣好,實際上總得不到真正的好處,也活得很累!

子貢問孔子,有一個人,鄉里人 都交口稱讚,這人怎樣?孔子回答,不怎樣!子貢又問,有一個人,鄉里人都討厭他,這人怎樣?孔子回答,不怎樣! 這兩種人,都不如第三類人。這類人,鄉里那些善良的人喜歡,那些不善良的人厭惡。

如果人人都厭惡,說明這個人是個不近人情的人;如果人人都喜歡,說明此人難免專門做那些討好別人的事,是個虛偽的人。善良的人喜歡,不善的人厭惡,則說明這個人做事,是發自真心的。他不過分的渴求所有人的認可,出於自己的好惡和原則,理解的人自然會理解,道不同的人,也沒必要刻意追求認可!

這樣分析下來,我們就理解了趙盾這樣的人了。道理簡單,做到很難。我們生活在社會中,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為了這份認可,有時候就不得不做出違背自己本心的事,讓別人滿意,自己吃虧受委屈。最終的結果,卻可能事與願違。真正的高境界,是追求別人的理解而不是認可,追求理解,就要堅持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