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中國製造2025,中國能從製造業大國轉變爲製造業強國嗎?

sjfsong




當然可以,毋庸置疑的事實。

前幾天和美國佬聊天,談到中國製造2025,美國佬驚訝到:中國人太囂張了,偷偷摸摸的把製造業搞好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大肆宣傳中國製造2025,這就讓其他國家有危機感了,所以越來越多的國家會加入美國去制裁中國。



我聽了心裡很不爽,回了句:德國人喊著工業4.0就可以,我們說中國製造2025怎麼就不可以了?中國崛起是事實,其他國家擋不住,我們低調了一百多年了,現在沒必要低調。只有那些狐假虎威、擔心受怕的人才會畏懼中國,不過這些國家遲早會被淘汰的。

由於英語不好,我們之間的交流用的都是中文,我並不知道他們能不能聽懂狐假虎威這個成語,但最後都沉默了。

我相信中國崛起是必然的,中國製造2055是一定可以把製造業帶到製造強國之路的。



回顧中國這些年的發展:起重機、造船業、高鐵、汽車零配件等等都是世界一流的。

中國擁有全球各行各業最完善的供應鏈,物流渠道堪稱一流,相信2025年的時候,一定可以把製造業帶上製造強國。


職場一休


“中國製造2025”是一個行動綱領,是為了增強實力的強國戰略。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製造業的發展極其重要,它不僅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更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強國的之路。自從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在快速的增長,我國從此登上了世界的製造業大國。雖然目前我國是製造業大國,卻不能稱得上製造業強國,因此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但是,它真的能使我國變成製造業強國嗎?

從2015年提出這個戰略,國內的製造業發生了變化,看到了它前進的方向。在這樣的政策下,海爾、三一重工、上海電氣等知名公司已逐漸跑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前端,相信在不久以後,它們就能成為進入“工業4.0”的公司。據統計,中國國內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正在逐年上升。以華為來說,該公司在2017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達到了811億,而且它還表示以後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會佔到每年銷售的15%,多麼驚人的數字,可見“中國製造2025”的強大影響力和作用力。

製造業是我國市場程度比較高的領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將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擴大“中國製造2025”在國內國際的影響。雖然現在的技術可能不太成熟,但是經過時間的積累,在2025年,中國一定能成為製造業強國。


霹靂火軍事


看到這個題目,網上的答案已是很多了,說啥的都有,看到骨子裡跪著的大有人在,已站不起來了呢,本想不回答的,但眼瞅著站不起來的終日以己昏昏使人也昏昏,不吐不快,請把以上截圖認真仔細看上十分鐘,再讀魂舞大漠的貼子,以為就有點意思了,因為個人眼中的中國製造2025,與他的觀點完全相悖,沒有一絲一毫的認同,怎麼到了中國一發力,有人就會滿腹的不高興呢?難道說人家就是盡善盡美的?不會吧?這裡面肯定是有問題,致於出了什麼問題大家皆依自家判斷,不強加於人,態度總之有一點,以多少億襯衫的贏利再去買一架大飛機是不成了,畢竟中國人的血汗也是錢啊。如之我們的核電和高鐵,一旦完成出口,就能賺點小錢錢了,至少要比出口襯衫要強出百倍千倍萬倍,完全國產化了的高科技產品,也是可能賺一點的。長期以來這些高端的領域被人家賺得盆滿缽滿,沒準做為製造業大國的中國也可以,自古就有巧工巧匠之能的中國,後人絕不會有辱先祖,自然要幹出一番大事。看如今世界強國何其多,正是G7,代表了高端製造業,中國有什麼不可以?G7嘛,就那麼幾個國家,國土小得啥似的,哼!中國曾經領先了數千年,到了今天算是有點基礎了,五百項製造指標均排在前十以內,突出的的百把項指標均在前三以內,有什麼不可以,你說?

發力者科技。按照規劃是十大系統,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和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十大系統,有的熟悉,有的不熟悉,比如信息的手機芯片、海洋的這船那船,汽車不用說,全世界的汽車都跑到中國來,自己一輛高端的也沒有,航空的大飛機,A與B這些年都買瘋了,賺得多有更多的錢投入新產品的研發,都還夸人家有多麼先進,人家有錢即能安心搞技術,我們呢?醫療的那個什麼CT,到過醫院的都知道,多少所謂先進醫療設備都出自人家制造,我們真地不行嗎?等等吧,也就是這些吧,如上面這個人所說,我們一步也動不了,落後會永遠落後,問題一日不除,就難解甲冑,以為不是這樣,認知偏激,我們摸著石頭過河這些年,有經驗有教訓,也建立起自家獨門絕學不二法門,也是他人所學不到的。問題就這麼多,循理而進可也,只要我們努力,一切皆可迎刃而解,遠非如作者所說有那麼神秘,在他眼裡正是痂疾與頑症與不治之症,壓根就不是這樣的。

傳承與開創。2025是橫在我們面前一道坎,如其上枚舉,解決了一切可搞定,不再祟拜洋貨,無非就這點玩意,也只剩下這最後的10%,有人說15%,多少不打緊,並不被中國掌握者皆在這十項以內。魂舞大漠想問問,我們不傳之秘如中醫,又開創了多少?只秉守傳統,僵化過去一點繼承性的東西,早就走進了死衚衕,多少醫科大學多少丸劑湯藥,熱鬧極了,核心型開創佔多大比例?科技來不得半點文恬武嬉,首在認識到差距才成,不努力的話,多少出口到國外的技術,現在人家反過來與我們競爭,而在我們母國,並不能掌握多少,科技是不進則退的,這是絕對的規律,蝕老本沒有個蝕不光的,不孝子從來敗家子,唯知守誠是孝,結果越來越有不保之虞,傳承即要發揚光大,不好守光了對不起先人。大樹蔭涼只能一時,一個起點而已。我們多開創,是以才會今天成就斐然,一點也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不堪的,吃老本的不是沒有,吃光了自然也就不再鬧騰,本來嘛,君子之澤三世而斬,這都多少世了,也該歇歇了。

創新與發展。市場就那麼大,狼多肉少,如何向人碗裡爭肉吃?只有自己的更先進才成,多少自由的市場現在變為不準入,貿易大棒狂揮猛砸,為什麼?正然自家建立的自由貿易開始變得不靈光,多少呆笨之物不買不成,中國的好,中國的再便宜,也不准你買了,百姓不識得,政府出面提高關稅,以為開放的中國就會生新關上大門,我們有那麼傻嗎?還是向開放發力,向更加開放發力,歡迎所有國家來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成立亞投行,開展一帶一路,只要是好的我們都歡迎,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物資源,可以各種優勢資源加入進來。振興貿易,各以自家商品,政府絕不干涉,這不是自由貿易的定義嗎?現在不行了,以為寶器的玩意壓在手裡不給你,以為可限制他國技術發展,明顯就是蠢人之舉,你以為他人發展不了嗎?所以自由貿易也可打上引號,遠非那粉這分塗脂抹粉以後那麼漂亮,多有技術限制,國之核心技術從不示人,只是中國遠沒有他們那麼神經過敏罷了,多少過氣的還奉之為寶,遲滯和延緩了全球貿易的發展,縱然百般艱難也絕不出售,死死的攥出水來,嘻嘻,還攥得住嗎?中國都要發展大飛機了呢。


魂舞大漠


提出中國製造2025之後,我們看到了國內製造業發展的方向。得益於強大的政策支持,像海爾、三一重工、濰柴動力、上海電氣等公司已經逐漸成為中國製造2025的領跑者,在不遠的將來很有可能成為第一批進入工業4.0時代的企業。同時即便目前我們的不少核心基礎科技受到國外企業掣肘,但是完全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還是需要時間。

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目前國內企業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率正在逐年升高,但是目前還是不到1%。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2017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驚人的811億,在全世界排名第6,從2008年到2017累計研發投入已達3940億人民幣,並且華為表示未來的十年會保持將每年銷售收入的15%投入研發中。不難看出我們正試圖逐漸研發出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類似自主創新、自主保障的詞彙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核心科技在歐美企業手中,但我們正在崛起

全球智能製造技術供應商目前正在國內發起一場“淘金熱“,由於中國製造2025的需求,不少高科技母機、智能感應設備、以及其他相關技術(如3D打印、智能機器人及相關配套軟件)擁有巨大的市場。但是,國內的供應商短時間內無法應對如此大量的需求。目前,國內只能依賴進口國外的設備來驅動這次產業升級。然而,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已經被國內的供應商盯上了,相信不久的將來,細分領域的技術龍頭也將在國內出現。也許這場“淘金熱”會比想象中完結得更早。為了讓國內企業趕上這場競賽,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資源以及政策進行扶持這些科技企業。

研發資金:在2014到2016年間,中國科學技術部公佈了51項關於3D打印的項目,41項關於雲計算和大數據的項目,5項傳感器項目以及16項智能機器人項目。並且國家對這些項目予以了大量的資金補貼,來推動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

對於國外技術的依賴程度:國內的製造業技術解決供應商基本上只是為了國內企業而進行量身定做,他們的著力點是低科技含量以及低價格的產品。不過不難理解,面對國內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企業,考慮到成本的原因,他們無法負擔得起進口的產品,只能購買相對比較簡單的解決方案,所以國內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可以說是為中國市場專門提供了這些產品,而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實際是堪憂的。

掣肘中國製造2025的劣勢

基於目前的能力,不少企業可能會制定出一些不符合企業具體需求,並且過於野心勃勃的發展方式。其實在到達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之前,有很多我們急需解決的軟件問題。甚至不少企業還沒有完成全自動化的改革便嘗試著向工業4.0進發。只專注於最先進技術,而忽略了升級到基本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技術的內容。比如,不少企業目前只有非常簡單的軟件系統和非電腦的自動化,他們將如何面對高集成和高智能的製造機器呢?同時,高自動化所帶來的一些問題也不得不直視。

缺少高級技術工人: 缺乏高級技術工人使得不少企業即便花大價錢購買了智能製造的設備,也無法充分發揮出這些技術的亮點。比如一些跨行業的技術需要一些擁有來自不同領域自動化、工程、軟件知識的人來解決複雜的IT流程以及高數字化的機器。

高自動化帶來的大裁員:進入高自動化後,不少企業必然會因為成本問題而大量的進行裁員,這種事情在歐美國家已然發生過。比如之前英特爾進行高自動化改革時就進行了大量的裁員工作。目前製造業所帶來就業崗位已經快達到極限,而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是否能夠接收即將到來的大規模裁員呢?

巨大的技術鴻溝

對於迫在眉睫的產業升級,這些供應商短時間內無法彌補與國外供應商的巨大技術劣勢,所以中國製造2025只能依靠大量進口來解決這個問題。然而,即便有一些國內企業能夠研製甚至開發出這些產品,但是一些核心部件的關鍵技術依然在外國企業手中。就拿國家最看重的智能機器人、大數據和雲計算、3D打印領域來說,這些牽扯到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科技其實都在國外企業手中。

智能機器人領域:六軸焊接機器人在國內無法有像樣的競爭產品。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比如智能機器人中約73%的部件都是由國外供應商提供的,比如機械臂上的減速器、電機以及控制器。

雲計算和大數據領域:SAP、甲骨文以及其他國外軟件開發商的研發領域吊打國內相關科技。特別是為大型跨國企業提供的複雜的軟件平臺,在這個領域亞馬遜和微軟可以說已經把國內的技術遠遠得甩在了身後。國外的軟件開發商在這個領域可以說是完全通知市場,最大的國外供應商已經佔據了國內ERP系統領域60%的市場份額。

3D打印:企業級的3D打印機,高端的3D打印材料比如:樹脂、陶瓷以及聚合物粉末等統統是由國外供應商提供的。這點反應在國內的3D打印市場上,在200家新興的動態3D打印公司裡,只有不到10家在研究3D金屬打印機。

對想建設智能工廠的企業的建議

在跟著中國製造2025步法前進時,管理以及生產流程的不成熟往往會成為一個不被注意的盲區。不少企業簡單的認為智能工廠就是安裝高智能化的生產設備,然而不少管理制度都尚未健全的公司很難去迎接這一新的科技。其實國內不少的企業還沒有完成工業3.0的升級換代,而工業4.0不僅僅只是生產的升級那麼簡單,物聯網這個概念需要大量的工業3.0技術和經驗來支撐。就目前的形式看來,工業4.0其實可以叫做工業3.0升級版、精益生產升級版,而不是一次具有前幾次工業革命意義的大顛覆。精益生產的理念中,製造升級與組織管理和生產流程管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先進的科技才會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擁有立足之地,即便是歐美的製造業廠商也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來適應當下的市場變化。雖然目前看來很多核心科技尚掌握在歐美企業手中,但是隨著中國製造2025的大力推進,相信我們的科技會以迅猛之勢提升,對他們形成威脅。


謙啟管理評論


只要堅持現在的發展道路,按照正常的發展規劃,未來的中國必然會是製造業強國。主要表現在高端製造領域的突破和創新,這是未來的關鍵制高點。



隨著中國製造2025的穩步推進,我國在冶金,鍛造,機床加工,人工智能(AI),量子物理,核能核電,新材料,航空工業,發動機產業,航空航天,電子芯片,新能源,生物科技,電動汽車,等很多領域都已經處於或者達到世界前沿。未來就是穩步推進,逐步實現市場化運作,讓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


在這些領域中有的我們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比如量子物理包括量子通訊的試用,量子計算機的研製,我們的潘院士功不可沒。在人工智能(AI)方面我們同樣是世界領先地位,包括電動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領域。

但是我們也要同樣看到我們在製造業上的很多不足,包括我們的發動機產業,我們還是在追趕的步伐,經過我們科學家的努力,現在已經看到了可喜的成就。比如航空渦扇15發動機的研製成功,艦用燃氣輪機,火箭發動機等我們還需更大的努力。電子芯片產業我們同樣欠缺,大飛機我們已經開始了征途,機床加工我們還需努力。




中國這幾年很多技術井噴是出現,這都是源於這麼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對於中國這樣的一個國家,世界上所有制造業的門類我們都要有,在國民心中都要做到世界第一,實在是難為這樣一個剛剛發展起來的國家了!在世界上除了中國,再也找不到一個所有門類都擁有的國家了,請給我們的國家時間,給我們的科技工作者更多的耐心。

圖片來自於網絡

大家覺得我們是不是應該理解我們的國家呢?為祖國點贊!


淡然小司


作為一個製造業的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兵工程師,我來說下我的理解。

首先,我肯定是某些人眼裡的跪久了爬不起來的人,沒錯,我喜歡日本貨,美國產品,所以有意見的請不要繼續往下看,既影響你的心情,我也不接受異見。

中國製造2025肯定能把中國的只要水平提高一定的水平,但是製造強國可能還有點揠苗助長,科技不是你想做就能馬上做出來的,特別是超精密製造的領悟,每提高一點都要下十倍的努力和精力,就像一個學生從0分提高到60分不難,從60分提高到80分就需要加倍努力了,80到90可能就要十倍努力,90到100就不只是努力的事情了,中國製造能把中國的製造從80分提高到90分,但是不會馬上提高到100分。

我的依據有幾方面,首先是人才,關心教育的人都可以注意到,這幾年甚至十幾年,中國最好的畢業生都去了哪裡,金融,挨踢行業應該是大部分,然後是建築類等等,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願意孩子學金融挨踢建築還是機械?人才,特別是最高端人才的缺失,將會給機械行業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包括科學領域也存在這問題,原本最頂級的最聰明的人應該從事科技行業,這個國家的科技才有希望。說個題外話,為什麼中科院一直讓人覺得比中國工程院高一檔次?我覺得有個原因是中科院的院士都是中國最聰明的一群人。

其次是資金,這幾年大家吐槽不斷的房地產佔了社會多少資金?掏空三代都不算為過吧?看過一個報道,銀行的貸款,已經接近百分五十與房地產有關,甚至於股市都被房地產吸乾的論調都存在,更別提機械行業,重資產低利潤是最容易被抽走資金的。而被掏空的年輕人肯定要奔走賺錢,製造業已經有非常多的工程師轉行銷售,電子,挨踢,錢就是驅趕人們選擇的蘿蔔。

其次是技術壁壘,如果國家不重視專利,就無法吸引外資,重視專利就會有專利壁壘,因為中國的工業起步較晚,所以在很多的領域,發達國家已經站住了優勢,中國要超越只能彎道超車,迂迴超越,本來就比較落後還要避開障礙就更慢了。另外,在一些領域,比如芯片業,中國已經具有不弱的設計能力,但是缺乏製造能力,比如航空發動機,我們也不具備批量生產能力。而最常見的就是汽車發動機,我們能生產已經算很大進步了,但是質量上還有很大的改良空間。

還有就是心態,目前整個社會浮躁,真正靜下心做研發的企業不多,研發的投入非常少,因為不做研發我也能活,實在活不了換個再做就好了。

最後說下為什麼我喜歡外國貨,我也憎惡日本,我本是製造業的難道不知道支持國貨?可是,現在有技術的產品,哪個離得開日本外國零部件?就拿手機來說,高通芯片是國產嗎?生產芯片的設備是國產嗎?安卓系統是國產嗎?linux呢?攝像頭呢?另外,買個國產車故障率高,壞了免費修嗎?4s不是照樣宰你?使用年限少有補償嗎?

看完了想罵我的人請思考一個問題,你願意一年拿五六萬的薪水在郊區的骯髒廠房工作,來奉獻自己的青春,然後在45歲以後失業嗎?這是我看到的中國工人的現狀。


晴有暴雨


非常開心國家提出2025製造業強國的戰略,因為無論如何發展一個國家的骨骼是工業,脊樑是製造業,沒有了製造業所有的概念都是空中樓閣。什麼金融,什麼p2p都是建立在實業基礎上的。

所以把重心轉移到製造業上來是非常正確是路子。

中國製造2025白皮書內容因為沒有仔細閱讀,所以只能感性來回答這個問題。

主要包括了五大工程。

十大領域

九大任務。

這些方面一旦實現,我們的製造真的會了不得。

認識到了這一點,那就離實現目標不太遠了,如果我們連問題都沒找到,那麼就沒有解決問題的時間表,縱然2025年我們無法實現,2035年,2050年實現我們都不會覺得晚。

其實要在2025年實現這些目標,困難時相當大的。

第一、我們最近的厲害了我的國等宣傳片鼓舞了國人的士氣,也提高了國人的期望,可大笨new要在這裡潑一盆冷水。世界上橋樑之最在中國,我們說我們的橋樑技術牛了,世界領先了,但我想說的是,發達國家的橋樑技術並不比我們落後。

我們還在修拱橋的時候,美國人已經在修斜拉橋了,他們現在不修了,一因為修的差不多了,二因為拿不到地了。

再來看看,我們修大橋所用的力學分析和建模軟件,有限軟件是哪兒的?

這些的產權都是我們自己的。

就連簡單的製圖軟件都是在CAD的基礎上二次研發的,工業強國是需要根的,我們的根紮在哪兒?

有人說,發展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問題是發達國家讓你站嗎?如果讓你站,我們的隱形飛機材料,我們的發動機技術需要這艱難的研究嗎?

要知道,最核心的技術他們是不會拿出來賣的,你可以去偷,可以去反推,但是絕對不會通過正當的途徑獲得,這些核心技術幾乎都是在基礎科學研究基礎上的。

而且未來的科技可以說越來越依賴基礎科研,而我們對於基礎科研的投入夠嗎?

第二、我們當下所走的路與2025計劃相應嗎?

我們很大一塊精力還在這裡,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房地產,而是我們很多政府的財政收入太依賴房地產,不想仔細分析這其中的關係,國家也不希望房地產泡沫的破裂給經濟帶來的衝擊,但是我們要轉到製造業上來,房地產始終要冷卻下來的,我們的地不是無限的。

我們的興趣在這裡。

當然也不是說p2p不好,如果p2p公司真的通過經營成本的降低,讓渡利益給存款人是好事,這促使銀行提高效率。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最終的資金又流入了房地產,房地產帶動的產業鏈是什麼,水泥、鋼筋、地板磚、木地板,乳膠漆……這些科技含量在哪兒?

要想在2025年實現製造業強國,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轉變思想。

第三,我們有華為,也有中興,有自主研發能力且自主研發的;有自主研發能力不願意自主研發的。對於這些願意自主研發的國家還在想法子救活,這不利於研發能力增強。

當然華為是否從基礎的研發做起,掌握基礎內核技術也有待考究。

第四、什麼時候我們天上飛的都是這個

你出行的首選是上邊而不是下邊,

2025年我們能做到嗎?難度相當大。

第五,汽車在未來很可能脫離發動機,我們在電動機上的技術或許會快速超越,可是輪船,飛機依舊是需要發動機的,我們的發動機技術,我們的材料科學、技術是否強大起來?

2025也是有難度。

當然包括航天領域,我們跟美國的差距也是相當明顯的。

雖然2025製造業強國戰略難度還很大,但是我們不怕有難度,只要堅持下去,不管是是2025還是2035,強大起來就好。


大笨new易數學


下面由ACMTC(中國智能機械雲)來分享一下看法。

中國製造業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僅僅通過中國製造2025的十年時間,就想把中國製造業大國轉變為製造業強國,肯定是不行的。

中國製造強國的路很長,因此需要分階段走,而中國製造2025,就是中國製造業強國要走的第一個戰略階段。

話又說回來,中國製造2025這十年雖不至於一下子將中國變成製造業強國,但它肯定對中國從製造業大國轉變為製造業強國的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一個不得不走的階段。所以可以這麼說,中國製造2025也是中國製造業強國的一個轉折過渡期。只有過了這一段,才能向製造業強國更邁進一步。


畢竟中國目前製造業的底子大家也很明白,不用說。而中國製造業的現狀也是困難重重,不僅僅是人才和技術的缺失,還有先進的管理模式等等,最重要的是當下處在一個務虛的怪圈,什麼互聯網IT,什麼O2O,什麼房地產等等,導致人們的價值取向也不利於務實的製造業,畢竟每個人都想生活的更好。

因此,中國製造2025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將國內務虛的氣氛調成務實的基調。具體怎麼調,這就要我們拭目以待了,反正目前房價還算是限制了。


如果感覺回答有道理,請點擊關注我哦!


ACMTC


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瓶頸,如果不實現轉型升級就會落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埋頭實幹,依靠人口紅利和資源、環境的犧牲,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良好的內外環境推動了製造業迅猛發展,中國正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

但是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在全球產業鏈條中,中國製造業處於下游,基本上就是靠給別人打工賺一點辛苦錢。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資源越來越稀缺、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依靠原有的經濟模式已經很難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

中國製造2025著力從以下五個方面實現轉變:

1. 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將從重化工、房地產等產業拉動向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加工製造業、高科技產業轉變。

2.從初級要素逐步向知識資本轉變,提高價值增值水平。

3.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及新興產業培育的發展速度。

4.產業發展模式將由高耗能、高汙染產業向綠色低碳產業轉變。

5.產業佈局將由全球產業下游分工體系向主動重構產業鏈和價值鏈方向轉變。

中國製造2025正在順利向前推進,一旦達成目標,中國製造業不僅規模全球第一,而且質量也會傲視全球,從而佔領全球價值鏈制高點。

中國製造2025計劃引起了美國的恐懼,該計劃直接挑戰美國全球經濟優勢,影響到了美國的核心利益,於是打壓中國製造2025成為美國的一項國家戰略。

美國通過貿易壁壘、限制投資等方式試圖打壓中國製造2025,但是如今的中國崛起之勢已勢不可擋,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優秀的科研團隊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任何阻撓中國強大的外部手段最終都是徒勞的!

作者簡介:財務專家、財經問題研究專家,本頭條號解讀大眾關心的樓市、財經話題,用專業眼光幫你分析問題背後的真相。如果你對本內容感興趣,請點擊關注吧!


財經微世界


一、首先來看看工業文明的發展與本質

第一次工業文明:機械的大發展與規模化應用

第二次工業文明:電力、電氣、電子的工業發展與規模化應用。

第三次工業文明:是單體計算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與機械和電子電氣混合大規模應用。

第四次工業文明:是基於海量的人、物、信息互聯產生海量數據,在大數據基礎上用算法來誕生人工智能,這是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計算機+電子電氣電力+機械的大規模混合應用

如果用一個人來比喻的話,第一次工業文明造就了骨架肢體;第二次工業革命造就了血管能量;第三次工業文明早就了神經系統與一部分大腦;第四次工業文明正在早就發達的大腦。

二、再來探討中國製造2025規劃能否讓中國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

眾所周知,第一次到第三次工業文明都不是誕生在中國。工業文明誕生的背後是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探索到世界本質物質本質系統理論的必然結果,是科學家與具有科學素養的廣大工程師結合的必然結果。

西方有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有發現電磁、電磁波、半導體等等基礎理論的數不清的科學家和發明家。當然中國也有很多科學家,但具有絕對性突破的基礎理論科學家應該不多,具有熱愛發明創造的工程師也不多(如愛迪生 特斯拉等熱愛發明的創造者)

所以科學與工業文明的誕生要具有很重要的幾點是:

1、具有探索自然本質原理的興趣與能力

2、具有熱愛發明創造的工程師和工匠精神

3、具有持之以恆不浮躁的社會精神面貌

4、對科學家和熱愛發明創新的工程師和工匠們十分的羨慕和尊重

這些才是真正促進一個國家科技與工業文明強大的背後的真正核心思想要素。

中國的工業現狀(從廣泛方面來看),因為缺乏工業文明的思維造就,中國在材料機械工業、電子與元器件工業、計算機科技都不是很強大,但幸運的趕上了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大應用時代,於是中國的移動互聯網趁著人口紅利大發展了一把,應用繁榮。於是出現了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今日頭條、京東、小米等公司,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別人的地基上的建築。當然有一家在電子科技方面很特別的公司——華為。

雖然在互聯網應用方面繁榮,但中國的工業沒有出現大量GE、IBM、高通、波音、奔馳、東麗、霍尼韋爾等等材料+機械+電子科技行業方面的硬科技公司。而這恰恰是中國工業最弱之處,受制於人之處。

《中國工業2025規劃》願景就是要極大提高中國在這些硬科技產業的能力。比如建立工業互聯網、促進新型材料研發、促進工業設計、促進基礎原器件傳感器研發、促進研發設計製造軟件研發、促進操作系統、促進芯片產業、促進超高精密儀器與機床、促進大型高端裝備等等。並且促進人工智能、數據、移動互聯網與這些工業互聯網圈互相融合,大幅度提高工業水平。這個願景非常好。如果真到2025做到了,那中國一定會成為工業科技強國。

願景與規劃非常好,但真正要實現落地非常非常困難,這裡面不只是技術問題,還有市場問題。比如我們研發一款電路原理圖設計軟件誰會用?誰願意花錢? 沒人買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這個公司也只會倒閉,哪怕國家使勁砸錢也沒用。

硬科技不是軟件和算法,不是靠一個人幾個星期寫幾行代碼就能搞出來的,他是基於無數次實驗調試一代一代優化來的,需要大量的技術時間積累,需要整個工業生態繁榮的配合。

一家之言:到2025實現工業2025中描述的宏偉目標可能比較困難,試想一下到2025年用上自己的操作系統、自己的電腦CPU芯片、手機芯片、自己的電路與機械製造設計軟件、高端的傳感器、高精密機械加工設備、高精密貼片設備等等,估計會很困難。到2035估計還有可能。

但願祖國科學繁榮、發明創造繁榮、工業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